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当前的小学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十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探究少;学生盲目接受成人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少的现象。尤其是受“唯书至尊”观念的影响,有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脱离学生生活,这种“知性德育”最终致使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大大降低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对此,我们积极探索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努力创新,助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改革创新。
一、搜集资料 调查体验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我们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此,不仅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知能力。
如在教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之前,我们让学生收集家乡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现代化建筑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学生在收集过程中,欣赏家乡的美丽,感悟家乡的变化和厚重的文化积淀,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在教学《我们长大了》一课之前,我们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幼时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纪念册、小衣服小鞋子和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用品等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引发同学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
课前我们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参观、访问等亲身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如在教学《秋天在那里》一课之前,我们让学生课前调查秋季里的人们及其生活周围环境有哪些变化,为了使学生的调查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秋天到了,你周围的花草树木发生了哪些变化?人们的衣着打扮有什么变化?小动物在秋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如果你还能发现除此之外的秋天里的变化,那你就更了不起了。”
在教学《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之前,我们引导学生考察学校或社区周围的环境、水资源等,深入调查河流、植被、空气等受污染遭破坏的情况,并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在调研考察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感悟资源的珍贵、生态环境的脆弱。我们根据区域特色,开展如“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之类的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原料及生产过程,让学生了解全班同学一天的用纸量,每个同学家里每天的用纸量。通过这些参观考察活动,“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的观念自然而然地渗入到学生内心,进而更容易树立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些课前的各项准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 互动交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要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就要注重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交流、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想使学生对品德课爱学、乐学,就必须千方百计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利用小学生喜说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组织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创造活跃、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与讨论是在课堂教学初期进行的。小组的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和梳理要力求透彻,在小组内部相互质疑、同享成果、达成共识,为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交流做好铺垫。
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讨论是班级内全体成员的互动,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探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探究内容知之甚少。于是,小组间的汇报就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汲取他组交流成果,并经过思考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
古人云:“兴起于思,源于疑。”在品德课教学中,不再是教师单向面对学生讲授道德,学生一味地记忆知识,而是要求教师研究如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质疑去自主探究,去和同伴交流。如在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我们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段,如陪爷爷散步、给奶奶夹菜,在爸爸妈妈下班时,为他们接过提包,递过拖鞋等。如此,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引发全班同学对自己给家人带来欢乐的事例的交流讨论,由此增加教学的真实感、亲近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时,我们适时引出话题:(1)你有过看电视看到很晚还不睡觉,第二天懒床的时候吗?(2)你上学迟到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总觉得做作业的时间不够用?这些话题和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学生都能根据“遵守学校规则”“守时不拖拉”“按时起居”等具体要求展开讨论和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成功的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互动的多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解决重点疑难问题,促使师生在交流、思辩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扫除认识上的盲点,作出价值上的判断,走出行为上的误区。
三、班级公演 游戏激趣
情趣活动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课程学习的需要。情趣活动能快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其游戏心理,增强其学习信心。学生在情趣活动中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生活。我们预设情趣活动,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或播放一段生活录象,或展示一处生活场景,也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借助教材中的图例,让学生进行模拟扮演、讲故事比赛、召开小组辩论会等。 我们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模拟表演活动,让最具代表性的小组在全班公演。学生模拟表演的过程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生活原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也是学生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游戏是学生最熟悉最乐于参与的活动,能够有效发挥“寓教于乐”的育德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安排学生角色公演,能有效激发调动学生情趣,对挖掘学生潜能很有作用。如在教学《我的一家人》一课时,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从看全家福照片到说家人、家事再到回忆家人间的相互关心等都做了备课预设。课上交流时,有的为一家人能吃团圆饭而高兴,有的喜爱家里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的感受到了全家出游时的快乐……
一般在全班学生的交流正浓之时,我们都适时提议:“咱们分角色表演一下这些生活场景好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分组商量各自扮演某一个场景,有的同学扮演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有的扮演儿子或女儿,虽然同学们的演技并不高超,甚或是幼稚可笑的,但课堂气氛异常热烈,看得出同学们是用真情在体验、在感受,表现出对自己家庭、家人由衷的依恋和喜爱之情。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并非一定要学生明确说出“我爱我家”这四个字,但却真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人的真情实感。
班级角色公演将学生带入了自己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动口、动手、动身、动脑等综合训练,不但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又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表演技能,使一些学生突破了过去胆怯、沉默、拘谨的个性特征,逐步养成了敢于表现,善于交流,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怯场,进而能欣赏自我、主动展示自己长处的良好心理品质。
玩是学生们的天性,游戏和竞赛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们相互影响,容易形成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多数还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不知道时间的长短,很难深刻理解时间的宝贵。所以上课前,我们就安排了一个小游戏“一分钟比赛抄字”,看学生在一分钟里谁抄的字最多,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分钟的长短,体会到时间不等人,时间将在自己身边一秒一秒地过去,抓得紧的人觉得有很多时间,抓得不紧的人总觉得时间不够,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属于那一种。
再如教学《新年好》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围绕“快乐新年”为题开展游戏。选“新年好”的歌曲进行击鼓传花,小组合作比赛做新年贺卡,看谁说的新年祝福最多、最好等。在教学《看我多精神》一课时,进行“看谁坐得正”“看谁站得直”“看谁走得好”“我做动作,你来猜”等游戏,让学生体会和感知良好的坐姿、站姿、行姿是怎样展现一个人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班级公演或游戏活动之后,我们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表演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为学生打造了想象与创造的平台,让学生乐于动手、乐于动脑,进而善于动手、善于动脑,而这正是我们品德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
(作者单位:1.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2.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书华
一、搜集资料 调查体验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我们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此,不仅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知能力。
如在教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之前,我们让学生收集家乡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现代化建筑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学生在收集过程中,欣赏家乡的美丽,感悟家乡的变化和厚重的文化积淀,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在教学《我们长大了》一课之前,我们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幼时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纪念册、小衣服小鞋子和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用品等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引发同学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
课前我们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参观、访问等亲身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如在教学《秋天在那里》一课之前,我们让学生课前调查秋季里的人们及其生活周围环境有哪些变化,为了使学生的调查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秋天到了,你周围的花草树木发生了哪些变化?人们的衣着打扮有什么变化?小动物在秋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如果你还能发现除此之外的秋天里的变化,那你就更了不起了。”
在教学《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之前,我们引导学生考察学校或社区周围的环境、水资源等,深入调查河流、植被、空气等受污染遭破坏的情况,并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在调研考察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感悟资源的珍贵、生态环境的脆弱。我们根据区域特色,开展如“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之类的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原料及生产过程,让学生了解全班同学一天的用纸量,每个同学家里每天的用纸量。通过这些参观考察活动,“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的观念自然而然地渗入到学生内心,进而更容易树立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些课前的各项准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 互动交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要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就要注重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交流、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想使学生对品德课爱学、乐学,就必须千方百计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利用小学生喜说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组织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创造活跃、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与讨论是在课堂教学初期进行的。小组的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和梳理要力求透彻,在小组内部相互质疑、同享成果、达成共识,为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交流做好铺垫。
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讨论是班级内全体成员的互动,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探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探究内容知之甚少。于是,小组间的汇报就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汲取他组交流成果,并经过思考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
古人云:“兴起于思,源于疑。”在品德课教学中,不再是教师单向面对学生讲授道德,学生一味地记忆知识,而是要求教师研究如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质疑去自主探究,去和同伴交流。如在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我们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段,如陪爷爷散步、给奶奶夹菜,在爸爸妈妈下班时,为他们接过提包,递过拖鞋等。如此,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引发全班同学对自己给家人带来欢乐的事例的交流讨论,由此增加教学的真实感、亲近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时,我们适时引出话题:(1)你有过看电视看到很晚还不睡觉,第二天懒床的时候吗?(2)你上学迟到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总觉得做作业的时间不够用?这些话题和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学生都能根据“遵守学校规则”“守时不拖拉”“按时起居”等具体要求展开讨论和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成功的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互动的多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解决重点疑难问题,促使师生在交流、思辩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扫除认识上的盲点,作出价值上的判断,走出行为上的误区。
三、班级公演 游戏激趣
情趣活动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课程学习的需要。情趣活动能快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其游戏心理,增强其学习信心。学生在情趣活动中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生活。我们预设情趣活动,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或播放一段生活录象,或展示一处生活场景,也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借助教材中的图例,让学生进行模拟扮演、讲故事比赛、召开小组辩论会等。 我们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模拟表演活动,让最具代表性的小组在全班公演。学生模拟表演的过程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生活原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也是学生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游戏是学生最熟悉最乐于参与的活动,能够有效发挥“寓教于乐”的育德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安排学生角色公演,能有效激发调动学生情趣,对挖掘学生潜能很有作用。如在教学《我的一家人》一课时,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从看全家福照片到说家人、家事再到回忆家人间的相互关心等都做了备课预设。课上交流时,有的为一家人能吃团圆饭而高兴,有的喜爱家里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的感受到了全家出游时的快乐……
一般在全班学生的交流正浓之时,我们都适时提议:“咱们分角色表演一下这些生活场景好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分组商量各自扮演某一个场景,有的同学扮演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有的扮演儿子或女儿,虽然同学们的演技并不高超,甚或是幼稚可笑的,但课堂气氛异常热烈,看得出同学们是用真情在体验、在感受,表现出对自己家庭、家人由衷的依恋和喜爱之情。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并非一定要学生明确说出“我爱我家”这四个字,但却真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人的真情实感。
班级角色公演将学生带入了自己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动口、动手、动身、动脑等综合训练,不但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又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表演技能,使一些学生突破了过去胆怯、沉默、拘谨的个性特征,逐步养成了敢于表现,善于交流,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怯场,进而能欣赏自我、主动展示自己长处的良好心理品质。
玩是学生们的天性,游戏和竞赛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们相互影响,容易形成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多数还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不知道时间的长短,很难深刻理解时间的宝贵。所以上课前,我们就安排了一个小游戏“一分钟比赛抄字”,看学生在一分钟里谁抄的字最多,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分钟的长短,体会到时间不等人,时间将在自己身边一秒一秒地过去,抓得紧的人觉得有很多时间,抓得不紧的人总觉得时间不够,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属于那一种。
再如教学《新年好》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围绕“快乐新年”为题开展游戏。选“新年好”的歌曲进行击鼓传花,小组合作比赛做新年贺卡,看谁说的新年祝福最多、最好等。在教学《看我多精神》一课时,进行“看谁坐得正”“看谁站得直”“看谁走得好”“我做动作,你来猜”等游戏,让学生体会和感知良好的坐姿、站姿、行姿是怎样展现一个人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班级公演或游戏活动之后,我们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表演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为学生打造了想象与创造的平台,让学生乐于动手、乐于动脑,进而善于动手、善于动脑,而这正是我们品德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
(作者单位:1.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2.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