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看云起时
步态庞大的静倾泻下来,湮没了我心中的潮,三万英尺的高空,听不到南方远去的声音。
我在朦胧之中,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烂漫成一天云锦,柔软而有光泽。
该怎么形容那次难忘的际遇,它强有力的线条与温和的内心都极大地震撼了我。我行程匆匆,轻轻叩开了齐鲁大地的红漆大门。
这片土地是大气的。
是王羲之微醺之时泼墨而尽的天下第一行书,飞白流丽;是辛弃疾豪情向天气震山河的气吞万里如虎,掷地有声;戚继光捍卫中华银光闪闪的力敌尖刃,锋芒毕露!
我心愿自己是飘忽的云朵,能轻而易举地跃过历史的鸿沟,与它四目相接,可它哪肯让人看清全部,只摆出一副凛凛的威风,让人心生畏惧。
而我只愿为云,虔诚地朝拜它的尊贵,轻轻地流逸,作为这盛世一个小小的注脚。
齐鲁青未了
泰山高耸入云,巍峨四角,撑起青天。
我们这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彻底感到自己身为人类的渺小,拖着疲惫的双腿,望着前方似乎没有尽头的台阶,足迹按呼吸均匀散落,十步一停。
那么古人呢?没有如此坚实的台阶的古人是如何攀爬上来的?
我不知道子美先生是怎样攀上泰山的,但我知道泰山回予了他厚赠。鸟儿斜斜掠过两层天空,一声声远啼让苍穹更加空旷深邃,云朵摇晃,青山绵延,不墨而黛。山峦起伏,深翠暗碧,光影弥乱,而自己伫立在中原的最高位置,凌空而起,逼薄乾坤,伸出双手,五指之间是曾经浩大的城郭、京都甚至国家,一挥袖摆仿佛可以握住整个天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怎样的一种激动,最终汇成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流翻滚沸腾成热浪,泰山身为五岳之尊的精魂直冲上云霄,声振天际。
当我爬上玉皇顶,风在耳旁猎猎作响,从山脚吹向山顶,从来世吹向今生,亘古不变。而我确确实实被震撼了,我感到这是泰山千百年来的呼吸,沉默而有力,是整个东方不会停止的一口气,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乃至将相帝王脊梁骨中所充盈的一股正气。冲破万竿拔翠、千层苍碧向整个人类吹来的风,整个自然的声音,向人类昭示着它的力量。
自然是强大的,在韩退之遭遇苍龙岭时哭喊着写下遗书的时刻;在普林尼面临维苏威时无法逃开的时刻。眼前的泰山居高临下,注视着面前每个疲惫而渺小的人,没有嘲笑也没有愤怒,只是温和,只是平静,可它依然强大,让人难以忘记气势恢弘的封禅场面,瓶插长青之蕊,鼎焚龙檀之香,银光雪浪,光华万丈,秦皇汉武,玄宗乾隆。它是无数个王朝的侧脸,走过无数个春秋,余威烈烈。
行走在十八盘上,你会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孤独,周围是如海的山峦,绵延不尽,却又空旷得仿佛荒野,无援也无助,疲累与恐惧是属于你的,而强大与安静永远属于泰山;而行走在十八盘上,你又感到自己多么伟大,漫长而艰险的道路,你在攀爬,你在奋斗,仿佛变成了巨人,逆流而上,勇于向五岳之尊宣战。壮哉!勇哉!
泰山固然险峻,而我们没有放弃,既然不可以一蹴而就,那么就循序渐进。人类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那么应该如何达到和谐?开发对于自然来说究竟是帮助还是破坏?这些问题我们现在都无法回答,大自然是永远强大的,而人类也从未放弃。
恐怕真正能与泰山贴心的,也只有这流云了吧。人类从泰山这带走的只有满眼的风与景和满怀的畏与敬。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齐鲁,青未了……
惟闻钟罄声
在泰山,我听过辽远的钟声,一声声,回荡在山峦之间,天地之外。耳膜与声波彼此缠绵,金属在流淌,金属在歌唱。
也就是在我们站立的这片土地上,每天钟声响起的时候,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踏入这个大门,开始一天的学习。多么奇妙的时空!我们现在正做着笔记的地方,是整个中国主流文化的发源地。千年之前,圣人从这儿走过,圣人的信徒也在这儿进进出出,只是没这么多杂草,没这么多毛毛虫。大成殿琉璃红瓦,斗拱飞椽,十柱飞龙,朱碧金蓝,让人仰视。这就是祭拜孔子的地方,气势恢弘,历代帝王的封赏青睐,而我却从那片宏伟之中,看到了绝世的孤独!许多名士推崇,贤臣举荐,帝王实行,而谁又真正做到了孔子的“仁”,帝王只是引用其思想体系中的大一统来统治天下,何曾在乎其真义?就像惠特曼所说的bliss of solitude,真正的绝世哀伤。
可是我们还站在这里。
以我们为代表的新一代孔子的信徒还在这里。
一位先贤从远古的历史中缓缓走来,身后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他是中国第一个把教育带给平民的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在今日依然实用。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构造了一个由“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到“泛爱众”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爱的精神,是中国乌托邦的典型。他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为实现自己大同社会的理想,他极力说服统治者实行仁政,宣扬“为政以德”,体现了至高无上的人性的光辉。
可就是这样一位圣人,生前不过是满腹经纶的一介布衣,一生坎坷,在列国之间辗转十四年之久。在他死后,思想学说逐渐走向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掩卷沉思,在物质文明占领主流地位的现在,我们要怎样传承孔子思想文化的精髓?
在《新周刊》关于“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中,北大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抛出的新锐观点。“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华西都市报》于是发表了题为《孔子不如章子怡?!》的文章。随后在整个文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愤青”拍案而起,认为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从现代化的都市远道而来,追寻那条最原始最纯粹的求学之路。在参天古木郁郁葱葱快要将古宅遮盖的时候,在蛛网尘埃层层叠叠快要将古籍掩埋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忘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历史是在向前走的。单单有孔子是不够的,打出时代中国招牌的还需要章子怡这样的人,毕竟她曾站在世界娱乐的焦点上,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发展中的中国,她给世界带去过中国东方青春的气息,而这些就足够了。
孔子是中国的文化象征,而章子怡则是中国的时代符号。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应该是齐头并进的,谁也不需要去拯救谁。在流行文化如此盛行的现在,孔学家、红学家们依然低头做着他们的研究;而那些走在潮流尖端的人,像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却也开始在流行歌曲中注入经典元素,《发如雪》、《花田错》、《Susan说》、《曹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是无法分离的,《诗经》不就是当年的流行歌曲吗?无论是从高端还是低端,中国文化都在走向世界。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该忘记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自己的信仰。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去完成的使命,让世界来瞩目中国的新一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余曰:吾辈欲承夫子之遗志,奋而起之。
风暖鸟声碎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温柔也是属于这片土地的。
如果说这济水之南是一段强有力的历史,那么趵突泉便是这其中最柔软的一个瞬间。
当我们进入园子时,踏着地上落下的柳叶,只有这纪念园比较荫凉,红藕香残玉簟秋,别样清凉。
那是在阳光最猛烈的时候,有热热的席席的风,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三股泉水喷涌而出,青叶红鱼,穿梭不息,清澈见底。光线在空气里翻转、缠绕、缱绻,最终汇入水中,荡漾成金色的羽鳞,柔软而细致。温柔地如同水边的柳,一丝丝,一缕缕,碧玉丝绦,侧脸,转身,余香袅袅。
这样的趵突泉,这样的柳儿,是属于李清照的,从“沉醉不知归路”到“怎一个愁字了得”,正是由于太多的幸福才让她体会到太多的愁苦,敏感得如同这垂下的柳条,任风一遍一遍地梳理自己无数的伤口,如果这伤口注定要歌唱,那么就让她在经历过人生之后泛舟浅唱,唱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悲苦,人生的风浪。人间万事消磨尽,唯有清香似旧时。在一切颠沛流离过后,才是人生的真谛。易安所有的便是那种别样的静,悠悠,幽幽。这样的情怀是有别于竹的,万竿烟雨,是子瞻最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的苍劲,挺拔,天生正直;柳的明丽,婉约,柔情似水;一刚一柔,是宋词的两潮巨浪,涌动着千万年来的文骨诗魂,向我们吟唱着一首永远精彩的歌,一步一回眸,这才是人生。
一声芭蕉一声雨,一点梧桐一点愁。Don’t you know?Don’t you know?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
云深不知处
恍如梦境的旅程,流云她笑我太匆匆。
她也匆匆流过,流过这恍如梦境的时光。不知道这片土地是否进入了她的心里,而我始终无法割舍。
我在朦胧之中,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烂漫成一天云锦,柔软而有光泽。
只是身为云朵,轻轻地流逸……
步态庞大的静倾泻下来,湮没了我心中的潮,三万英尺的高空,听不到南方远去的声音。
我在朦胧之中,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烂漫成一天云锦,柔软而有光泽。
该怎么形容那次难忘的际遇,它强有力的线条与温和的内心都极大地震撼了我。我行程匆匆,轻轻叩开了齐鲁大地的红漆大门。
这片土地是大气的。
是王羲之微醺之时泼墨而尽的天下第一行书,飞白流丽;是辛弃疾豪情向天气震山河的气吞万里如虎,掷地有声;戚继光捍卫中华银光闪闪的力敌尖刃,锋芒毕露!
我心愿自己是飘忽的云朵,能轻而易举地跃过历史的鸿沟,与它四目相接,可它哪肯让人看清全部,只摆出一副凛凛的威风,让人心生畏惧。
而我只愿为云,虔诚地朝拜它的尊贵,轻轻地流逸,作为这盛世一个小小的注脚。
齐鲁青未了
泰山高耸入云,巍峨四角,撑起青天。
我们这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彻底感到自己身为人类的渺小,拖着疲惫的双腿,望着前方似乎没有尽头的台阶,足迹按呼吸均匀散落,十步一停。
那么古人呢?没有如此坚实的台阶的古人是如何攀爬上来的?
我不知道子美先生是怎样攀上泰山的,但我知道泰山回予了他厚赠。鸟儿斜斜掠过两层天空,一声声远啼让苍穹更加空旷深邃,云朵摇晃,青山绵延,不墨而黛。山峦起伏,深翠暗碧,光影弥乱,而自己伫立在中原的最高位置,凌空而起,逼薄乾坤,伸出双手,五指之间是曾经浩大的城郭、京都甚至国家,一挥袖摆仿佛可以握住整个天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怎样的一种激动,最终汇成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流翻滚沸腾成热浪,泰山身为五岳之尊的精魂直冲上云霄,声振天际。
当我爬上玉皇顶,风在耳旁猎猎作响,从山脚吹向山顶,从来世吹向今生,亘古不变。而我确确实实被震撼了,我感到这是泰山千百年来的呼吸,沉默而有力,是整个东方不会停止的一口气,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乃至将相帝王脊梁骨中所充盈的一股正气。冲破万竿拔翠、千层苍碧向整个人类吹来的风,整个自然的声音,向人类昭示着它的力量。
自然是强大的,在韩退之遭遇苍龙岭时哭喊着写下遗书的时刻;在普林尼面临维苏威时无法逃开的时刻。眼前的泰山居高临下,注视着面前每个疲惫而渺小的人,没有嘲笑也没有愤怒,只是温和,只是平静,可它依然强大,让人难以忘记气势恢弘的封禅场面,瓶插长青之蕊,鼎焚龙檀之香,银光雪浪,光华万丈,秦皇汉武,玄宗乾隆。它是无数个王朝的侧脸,走过无数个春秋,余威烈烈。
行走在十八盘上,你会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孤独,周围是如海的山峦,绵延不尽,却又空旷得仿佛荒野,无援也无助,疲累与恐惧是属于你的,而强大与安静永远属于泰山;而行走在十八盘上,你又感到自己多么伟大,漫长而艰险的道路,你在攀爬,你在奋斗,仿佛变成了巨人,逆流而上,勇于向五岳之尊宣战。壮哉!勇哉!
泰山固然险峻,而我们没有放弃,既然不可以一蹴而就,那么就循序渐进。人类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那么应该如何达到和谐?开发对于自然来说究竟是帮助还是破坏?这些问题我们现在都无法回答,大自然是永远强大的,而人类也从未放弃。
恐怕真正能与泰山贴心的,也只有这流云了吧。人类从泰山这带走的只有满眼的风与景和满怀的畏与敬。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齐鲁,青未了……
惟闻钟罄声
在泰山,我听过辽远的钟声,一声声,回荡在山峦之间,天地之外。耳膜与声波彼此缠绵,金属在流淌,金属在歌唱。
也就是在我们站立的这片土地上,每天钟声响起的时候,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踏入这个大门,开始一天的学习。多么奇妙的时空!我们现在正做着笔记的地方,是整个中国主流文化的发源地。千年之前,圣人从这儿走过,圣人的信徒也在这儿进进出出,只是没这么多杂草,没这么多毛毛虫。大成殿琉璃红瓦,斗拱飞椽,十柱飞龙,朱碧金蓝,让人仰视。这就是祭拜孔子的地方,气势恢弘,历代帝王的封赏青睐,而我却从那片宏伟之中,看到了绝世的孤独!许多名士推崇,贤臣举荐,帝王实行,而谁又真正做到了孔子的“仁”,帝王只是引用其思想体系中的大一统来统治天下,何曾在乎其真义?就像惠特曼所说的bliss of solitude,真正的绝世哀伤。
可是我们还站在这里。
以我们为代表的新一代孔子的信徒还在这里。
一位先贤从远古的历史中缓缓走来,身后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他是中国第一个把教育带给平民的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在今日依然实用。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构造了一个由“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到“泛爱众”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爱的精神,是中国乌托邦的典型。他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为实现自己大同社会的理想,他极力说服统治者实行仁政,宣扬“为政以德”,体现了至高无上的人性的光辉。
可就是这样一位圣人,生前不过是满腹经纶的一介布衣,一生坎坷,在列国之间辗转十四年之久。在他死后,思想学说逐渐走向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掩卷沉思,在物质文明占领主流地位的现在,我们要怎样传承孔子思想文化的精髓?
在《新周刊》关于“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中,北大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抛出的新锐观点。“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华西都市报》于是发表了题为《孔子不如章子怡?!》的文章。随后在整个文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愤青”拍案而起,认为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从现代化的都市远道而来,追寻那条最原始最纯粹的求学之路。在参天古木郁郁葱葱快要将古宅遮盖的时候,在蛛网尘埃层层叠叠快要将古籍掩埋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忘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历史是在向前走的。单单有孔子是不够的,打出时代中国招牌的还需要章子怡这样的人,毕竟她曾站在世界娱乐的焦点上,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发展中的中国,她给世界带去过中国东方青春的气息,而这些就足够了。
孔子是中国的文化象征,而章子怡则是中国的时代符号。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应该是齐头并进的,谁也不需要去拯救谁。在流行文化如此盛行的现在,孔学家、红学家们依然低头做着他们的研究;而那些走在潮流尖端的人,像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却也开始在流行歌曲中注入经典元素,《发如雪》、《花田错》、《Susan说》、《曹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是无法分离的,《诗经》不就是当年的流行歌曲吗?无论是从高端还是低端,中国文化都在走向世界。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该忘记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自己的信仰。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去完成的使命,让世界来瞩目中国的新一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余曰:吾辈欲承夫子之遗志,奋而起之。
风暖鸟声碎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温柔也是属于这片土地的。
如果说这济水之南是一段强有力的历史,那么趵突泉便是这其中最柔软的一个瞬间。
当我们进入园子时,踏着地上落下的柳叶,只有这纪念园比较荫凉,红藕香残玉簟秋,别样清凉。
那是在阳光最猛烈的时候,有热热的席席的风,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三股泉水喷涌而出,青叶红鱼,穿梭不息,清澈见底。光线在空气里翻转、缠绕、缱绻,最终汇入水中,荡漾成金色的羽鳞,柔软而细致。温柔地如同水边的柳,一丝丝,一缕缕,碧玉丝绦,侧脸,转身,余香袅袅。
这样的趵突泉,这样的柳儿,是属于李清照的,从“沉醉不知归路”到“怎一个愁字了得”,正是由于太多的幸福才让她体会到太多的愁苦,敏感得如同这垂下的柳条,任风一遍一遍地梳理自己无数的伤口,如果这伤口注定要歌唱,那么就让她在经历过人生之后泛舟浅唱,唱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悲苦,人生的风浪。人间万事消磨尽,唯有清香似旧时。在一切颠沛流离过后,才是人生的真谛。易安所有的便是那种别样的静,悠悠,幽幽。这样的情怀是有别于竹的,万竿烟雨,是子瞻最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的苍劲,挺拔,天生正直;柳的明丽,婉约,柔情似水;一刚一柔,是宋词的两潮巨浪,涌动着千万年来的文骨诗魂,向我们吟唱着一首永远精彩的歌,一步一回眸,这才是人生。
一声芭蕉一声雨,一点梧桐一点愁。Don’t you know?Don’t you know?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
云深不知处
恍如梦境的旅程,流云她笑我太匆匆。
她也匆匆流过,流过这恍如梦境的时光。不知道这片土地是否进入了她的心里,而我始终无法割舍。
我在朦胧之中,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烂漫成一天云锦,柔软而有光泽。
只是身为云朵,轻轻地流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