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浏览器正在演变为一个Web应用平台,而不仅仅是上网浏览。这将是如今大量的智能手机app的发展趋势。
地址栏再加上搜索框,这就是用户心目中浏览器的形象,如果是对于中国用户,或许还要加上一个网址导航页。那么对于专业从事浏览器开发的从业人员来说,问题就是,提供最为强大的页面解析和数据交互功能的浏览器,具有这样的形象就足够了吗?
移动终端上的应用
今天,无论是iPhone、iPad还是Android移动设备,都有个很热门的词汇——“应用App”和它们联系起来,只要是针对移动设备的软件产品,都可以称之为一个应用,无论这个应用提供什么内容或服务,游戏、理财、RSS、SNS、微博、工具软件、办公软件等都是如此。从用户的角度来讲,这似乎没错,这些东西就是拿来“用”的。
剥开这些五花八门应用的外壳,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东西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基于网络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充分利用设备计算能力的产品。而属于后者的部分产品则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游戏”。除了游戏外,用户在智能设备上的各种操作行为都是围绕着网络展开的:微博、邮件收发,参与社交网络生活,在线音乐和阅读等。
而目前大量应用软件的开发充斥着一种行为,那就是只做个外壳界面,里边的内容还是调用浏览器去打开一个个网页,用户的所有行为还是基于网页进行的各种操作。稍微敬业一点的,则对网页进行不同尺寸屏幕的适配和调整,更多的则是一个网页适用于所有的设备:手机、MID、平板、PC等。还有些粗制滥造的,则直接就将几个图片或者一本免费小说打包变成一个应用。各个手机厂商或者独立的应用商店只关注进驻应用商店的数量,似乎只要数量足够多,就能吸引用户来用,参与各方就能够通过应用付费获取不菲的收入。这一点也间接鼓励了成千上万的开发者们蜂拥而上。
反观浏览器,不论是Apple、Google还是Mozilla,各厂家都在努力改进自己的移动浏览器,并将其不断进行优化,其引擎越来越强大,从而使原本基于桌面运行的浏览器能够更加适应并发挥移动设备的计算能力,从而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方便用户将自己的生活一步步融入到移动互联网之中。Apple和Google都在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中捆绑提供了基于WebKit内核的移动解析引擎,Mozilla则将整个火狐桌面版的Gecko引擎整体移植到移动设备上,目标是为了给用户提供在移动设备和桌面上完全一致的浏览体验。智能移动终端越来越变得向像它的先辈PC一样,成为人们开展网络生活的载体。
移动终端上的云计算
桌面软件和互联网的发展经过了c/s、B/S、Web、云计算这四个阶段,移动互联网领域也正在经历这一过程。目前开发的各种移动应用大多属于C/S或B/S模式的产品,移动互联网正在步入Web和云计算这两个阶段。
云计算很热,但现在很多人谈到云计算只是将原来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比如B/S,甚至部分C/S应用程序换个概念,称之为“云计算”以博得客户的眼球;但从本质上并未改变,云端仅仅是一个数据存储模块,而不是一块真正用于计算的“云”。真正的“云”首先以移动浏览器为用户端内容的呈现和交互界面,而在云端完成各种数据计算、结果反馈和信息交互,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微软的在线Office和谷歌推出的Chrome操作系统。
云计算对于开发者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有两点:一是降低云端的服务器带宽等硬件成本,二是只关注于内容的建设和组织。对于用户来说也有两点,其一是数据的可靠性和自由存取,其二则是用户界面的统一和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对于第一点,比如用户可以把照片可存储在专业的网站上,随时随地访问;对于第二点,用户不再局限于某一台PC,而是任何一台PC和移动设备,只要打开浏览器既可访问,而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别的应用支持。
什么是Web应用平台
简单点说,Web应用平台就是用户通过移动浏览器完成各种基于Web的应用,而不仅仅是上网浏览,浏览器就是“操作系统”。相比Chrome OS,Firefox这种支持强大扩展体系的浏览器,仅仅是没有硬件驱动层。
浏览器演变为Web应用平台,相比纯粹页面浏览的浏览器模式,更能够发挥日益增长的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简化上网者的操作体验。同时,Web应用平台也可简化移动设备厂商的新产品开发工作,不再需要设计一个复杂的软件方案,不再需要考虑内容的展示,而只需提供各种服务的应用整合,甚至直接用网页来设计用户的交互界面。目前的HTML5、CSS3和Canvas等技术可以支持开发者在网页中创建各种复杂和新奇有趣的交互体验,比如一个网页版3D坦克大战游戏、在线购物3D展示、衣服虚拟试穿等。
对移动开发者来说,可以将现有的各种应用逐步移植到Web应用平台,也可基于该平台开发全新的应用。比如点击某个应用的图标,直接打开浏览器来展示内容,并根据预先设计的各种参数来赋予用户一个更加个性化的用户界面,比如向下滚动网页可以表现为翻书的动态效果。个性化也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如果用户喜欢这个动态效果,那么他使用任何一款应用,都可采用这种效果来进行内容展示和交互。
Web应用平台也将使移动终端的计费方式产生变革。只需要浏览器支持该功能,那么任何一款基于浏览器开发的应用都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应用内计费功能,给开发者创造巨大的价值,而用户成本也将得到降低。用户可以针对每款应用进行为期2天的免费试用,满意后再付费,比如亚马逊Kindle阅读器这种服务,用户购买图书时无需整本书购买,可以只购买某些章节,或者先免费阅读后付款。这一切的实现无需亚马逊提供该服务,只需要浏览器这个Web应用平台能支持这种功能即可。
Web应用平台的未来
前面提到,现在很多的移动终端应用其实就是一个客户端软件外壳,再加上一个专门排版定制后的网页,无论是微博还是SNS等应用无一例外。开发者在开发应用软件时,大量时间花在了对网页的解析以及终端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通信方面。
假设开发者直接基于Firefox这样具有很强定制化的Web应用平台进行开发,利用浏览器来实现数据的交互通信和内容展示,通过定制实现独特的个性化外观和界面。这样,一方面开发工作会得到极大地简化,另一方面对网页内容的解析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而且用户几乎感觉不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浏览器隐藏在后台,成为操作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支撑。
现在,移动终端用户使用某门户网站的应用来看新闻,跳出该网 站打开浏览器搜索某条新闻的相关信息,看到iPad2降价,打开“比价购物”的应用输入搜索的产品名称,该应用从网络中检索并对比价格,最终返回给用户比价结果,然后用户再打开电子商务网站完成购买。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者需要提供页面展示、产品搜索、价格比较、购物付款等一整套过程,相当的复杂,而且用户需求的发现和最终的满足是在多个全然不同的产品中切换完成的,对于用户来说也非常麻烦。
未来,用户使用浏览器的某个应用浏览科技新闻,直接搜索平板电脑的相关信息,发现iPad2,直接启用“比价购物”引擎进行搜索并反馈结果,然后在浏览器中直接使用电子商务应用完成购买行为。整个过程中,开发者只需要关注新闻内容的组织整理,以及“比价购物”引擎的搜索质量、范围和数据的精确程度,而无需考虑用户的浏览行为、购物行为,这一切都由专业服务商提供。由于浏览器作为平台支撑了各个应用的运行,整个过程的切换是无缝的,所以用户无需在不同软件之间来回转换,实现了一致的用户体验,降低了使用门槛,提高了效率。
浏览器变成一个Web应用平台的优势即在此体现,一个统一的平台承载不同的服务,就如同不同的PC软件都是针对Windows开发的一样,各个服务商只需要关注于内容和组织,再也无需考虑表现形式,服务商开发成本降到最低,用户也得到了一致的体验。
开放的重要性
最后,再谈谈开放对于浏览器这一Web应用平台的重要性。
无论是桌面还是移动平台,开放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Mozilla中国的CEO宫力博士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与垄断抗衡》,其中提到“保护创新和维护一个开放自由的互联网”,这一点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需要每个用户的参与。
只有保持开放,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开发者都基于该平台移植或开发自己的应用;只有保持开放,才有可能让用户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使用到自己想要使用的应用,只有保持开放,才有可能保证该平台的公正公开性;只有保持开放,才能确保证该应用平台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否则,一个提供Web应用平台服务的浏览器上推荐的都是自家提供的服务,怎么保证第三方开发者的利益,怎么保证让用户能够自由挑选适合自己的应用,而不是被强加?
反观国内现状,某个知名搜索引擎,其框计算平台首先推荐的都是自家的应用,用户公认的第三方应用则排名第二甚至是第三。更有甚者干脆直接屏蔽某个第三方的应用。这种做法,对于开发者来说,他们失去了创新的热情,阻碍了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用户来说,则失去了使用不同应用的机会,牢牢的被垄断所控制。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源还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其实都从不同侧面验证着开放对于一个健康的生态链的重要性,而移动浏览器作为Web应用平台的发展也必将如此。
“不是每个努力都是冲着钱去的(Not every venture is aboutcapital.)。”这句著名的口号更能够充分体现开放这一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特质。
地址栏再加上搜索框,这就是用户心目中浏览器的形象,如果是对于中国用户,或许还要加上一个网址导航页。那么对于专业从事浏览器开发的从业人员来说,问题就是,提供最为强大的页面解析和数据交互功能的浏览器,具有这样的形象就足够了吗?
移动终端上的应用
今天,无论是iPhone、iPad还是Android移动设备,都有个很热门的词汇——“应用App”和它们联系起来,只要是针对移动设备的软件产品,都可以称之为一个应用,无论这个应用提供什么内容或服务,游戏、理财、RSS、SNS、微博、工具软件、办公软件等都是如此。从用户的角度来讲,这似乎没错,这些东西就是拿来“用”的。
剥开这些五花八门应用的外壳,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东西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基于网络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充分利用设备计算能力的产品。而属于后者的部分产品则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游戏”。除了游戏外,用户在智能设备上的各种操作行为都是围绕着网络展开的:微博、邮件收发,参与社交网络生活,在线音乐和阅读等。
而目前大量应用软件的开发充斥着一种行为,那就是只做个外壳界面,里边的内容还是调用浏览器去打开一个个网页,用户的所有行为还是基于网页进行的各种操作。稍微敬业一点的,则对网页进行不同尺寸屏幕的适配和调整,更多的则是一个网页适用于所有的设备:手机、MID、平板、PC等。还有些粗制滥造的,则直接就将几个图片或者一本免费小说打包变成一个应用。各个手机厂商或者独立的应用商店只关注进驻应用商店的数量,似乎只要数量足够多,就能吸引用户来用,参与各方就能够通过应用付费获取不菲的收入。这一点也间接鼓励了成千上万的开发者们蜂拥而上。
反观浏览器,不论是Apple、Google还是Mozilla,各厂家都在努力改进自己的移动浏览器,并将其不断进行优化,其引擎越来越强大,从而使原本基于桌面运行的浏览器能够更加适应并发挥移动设备的计算能力,从而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方便用户将自己的生活一步步融入到移动互联网之中。Apple和Google都在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中捆绑提供了基于WebKit内核的移动解析引擎,Mozilla则将整个火狐桌面版的Gecko引擎整体移植到移动设备上,目标是为了给用户提供在移动设备和桌面上完全一致的浏览体验。智能移动终端越来越变得向像它的先辈PC一样,成为人们开展网络生活的载体。
移动终端上的云计算
桌面软件和互联网的发展经过了c/s、B/S、Web、云计算这四个阶段,移动互联网领域也正在经历这一过程。目前开发的各种移动应用大多属于C/S或B/S模式的产品,移动互联网正在步入Web和云计算这两个阶段。
云计算很热,但现在很多人谈到云计算只是将原来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比如B/S,甚至部分C/S应用程序换个概念,称之为“云计算”以博得客户的眼球;但从本质上并未改变,云端仅仅是一个数据存储模块,而不是一块真正用于计算的“云”。真正的“云”首先以移动浏览器为用户端内容的呈现和交互界面,而在云端完成各种数据计算、结果反馈和信息交互,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微软的在线Office和谷歌推出的Chrome操作系统。
云计算对于开发者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有两点:一是降低云端的服务器带宽等硬件成本,二是只关注于内容的建设和组织。对于用户来说也有两点,其一是数据的可靠性和自由存取,其二则是用户界面的统一和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对于第一点,比如用户可以把照片可存储在专业的网站上,随时随地访问;对于第二点,用户不再局限于某一台PC,而是任何一台PC和移动设备,只要打开浏览器既可访问,而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别的应用支持。
什么是Web应用平台
简单点说,Web应用平台就是用户通过移动浏览器完成各种基于Web的应用,而不仅仅是上网浏览,浏览器就是“操作系统”。相比Chrome OS,Firefox这种支持强大扩展体系的浏览器,仅仅是没有硬件驱动层。
浏览器演变为Web应用平台,相比纯粹页面浏览的浏览器模式,更能够发挥日益增长的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简化上网者的操作体验。同时,Web应用平台也可简化移动设备厂商的新产品开发工作,不再需要设计一个复杂的软件方案,不再需要考虑内容的展示,而只需提供各种服务的应用整合,甚至直接用网页来设计用户的交互界面。目前的HTML5、CSS3和Canvas等技术可以支持开发者在网页中创建各种复杂和新奇有趣的交互体验,比如一个网页版3D坦克大战游戏、在线购物3D展示、衣服虚拟试穿等。
对移动开发者来说,可以将现有的各种应用逐步移植到Web应用平台,也可基于该平台开发全新的应用。比如点击某个应用的图标,直接打开浏览器来展示内容,并根据预先设计的各种参数来赋予用户一个更加个性化的用户界面,比如向下滚动网页可以表现为翻书的动态效果。个性化也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如果用户喜欢这个动态效果,那么他使用任何一款应用,都可采用这种效果来进行内容展示和交互。
Web应用平台也将使移动终端的计费方式产生变革。只需要浏览器支持该功能,那么任何一款基于浏览器开发的应用都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应用内计费功能,给开发者创造巨大的价值,而用户成本也将得到降低。用户可以针对每款应用进行为期2天的免费试用,满意后再付费,比如亚马逊Kindle阅读器这种服务,用户购买图书时无需整本书购买,可以只购买某些章节,或者先免费阅读后付款。这一切的实现无需亚马逊提供该服务,只需要浏览器这个Web应用平台能支持这种功能即可。
Web应用平台的未来
前面提到,现在很多的移动终端应用其实就是一个客户端软件外壳,再加上一个专门排版定制后的网页,无论是微博还是SNS等应用无一例外。开发者在开发应用软件时,大量时间花在了对网页的解析以及终端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通信方面。
假设开发者直接基于Firefox这样具有很强定制化的Web应用平台进行开发,利用浏览器来实现数据的交互通信和内容展示,通过定制实现独特的个性化外观和界面。这样,一方面开发工作会得到极大地简化,另一方面对网页内容的解析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而且用户几乎感觉不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浏览器隐藏在后台,成为操作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支撑。
现在,移动终端用户使用某门户网站的应用来看新闻,跳出该网 站打开浏览器搜索某条新闻的相关信息,看到iPad2降价,打开“比价购物”的应用输入搜索的产品名称,该应用从网络中检索并对比价格,最终返回给用户比价结果,然后用户再打开电子商务网站完成购买。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者需要提供页面展示、产品搜索、价格比较、购物付款等一整套过程,相当的复杂,而且用户需求的发现和最终的满足是在多个全然不同的产品中切换完成的,对于用户来说也非常麻烦。
未来,用户使用浏览器的某个应用浏览科技新闻,直接搜索平板电脑的相关信息,发现iPad2,直接启用“比价购物”引擎进行搜索并反馈结果,然后在浏览器中直接使用电子商务应用完成购买行为。整个过程中,开发者只需要关注新闻内容的组织整理,以及“比价购物”引擎的搜索质量、范围和数据的精确程度,而无需考虑用户的浏览行为、购物行为,这一切都由专业服务商提供。由于浏览器作为平台支撑了各个应用的运行,整个过程的切换是无缝的,所以用户无需在不同软件之间来回转换,实现了一致的用户体验,降低了使用门槛,提高了效率。
浏览器变成一个Web应用平台的优势即在此体现,一个统一的平台承载不同的服务,就如同不同的PC软件都是针对Windows开发的一样,各个服务商只需要关注于内容和组织,再也无需考虑表现形式,服务商开发成本降到最低,用户也得到了一致的体验。
开放的重要性
最后,再谈谈开放对于浏览器这一Web应用平台的重要性。
无论是桌面还是移动平台,开放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Mozilla中国的CEO宫力博士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与垄断抗衡》,其中提到“保护创新和维护一个开放自由的互联网”,这一点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需要每个用户的参与。
只有保持开放,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开发者都基于该平台移植或开发自己的应用;只有保持开放,才有可能让用户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使用到自己想要使用的应用,只有保持开放,才有可能保证该平台的公正公开性;只有保持开放,才能确保证该应用平台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否则,一个提供Web应用平台服务的浏览器上推荐的都是自家提供的服务,怎么保证第三方开发者的利益,怎么保证让用户能够自由挑选适合自己的应用,而不是被强加?
反观国内现状,某个知名搜索引擎,其框计算平台首先推荐的都是自家的应用,用户公认的第三方应用则排名第二甚至是第三。更有甚者干脆直接屏蔽某个第三方的应用。这种做法,对于开发者来说,他们失去了创新的热情,阻碍了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用户来说,则失去了使用不同应用的机会,牢牢的被垄断所控制。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源还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其实都从不同侧面验证着开放对于一个健康的生态链的重要性,而移动浏览器作为Web应用平台的发展也必将如此。
“不是每个努力都是冲着钱去的(Not every venture is aboutcapital.)。”这句著名的口号更能够充分体现开放这一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