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腹地,既是国家重点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又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全市仍有83万贫困人口,消除贫困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十堰市全面实施以“双包双建双带双促”为主要内容的“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市、县、乡“三级联动”齐抓整改,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共促脱贫,以立行立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
贴近群众“结穷亲”。市委、市政府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作为最大的政绩,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广大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市1万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到贫困农户家中,所有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到贫困户,一般干部包到人,与贫困群众实现“零距离”接触,认真听取群众的意愿和呼声,真诚进行沟通和交流。
服务群众“帮穷户”。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决战贫困这个重点,精心组织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帮扶行动。“双包”就是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人),“双建”就是帮助和扶持贫困地区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双带”就是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双促”就是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组织建立市县乡纵向“三级联动”,政府、企业、科技特派员横向“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以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计划每年组织培训1万人次、转移就业5000人。对高职学历职业培训的在享受国家规定减免政策基础上,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中职生连续补助2年,高职生连续补助3年。对贫困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培训每人每次补助800至2000元。开展生态扶贫搬迁行动。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避灾搬迁、危房改造等资金,按照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要求,整合相关部门资金,每年实施1万户扶贫搬迁,对统规自建、分散安置的每户补助2至3万元。开展金融支持扶贫行动。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片区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对贫困农户贷款实行全额贴息,对带动贫困户的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差异化贴息,扶贫龙头企业执行规定的利率补贴。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预期收益、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贷款机制建设,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缺资金困难。
惠及群众“拔穷根”。成立“千村帮扶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大日常管理,制定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得实惠。结合工作队驻村帮扶和网格化建设,对全市农村贫困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摸底,实行“一表两卡”制度。“一表”为贫困农户基本情况登记表,记录贫困户家庭住房、土地、经济收入、人口等基本情况;“两卡”为贫困农户增收明白卡、干部帮联贫困户记录卡,前者记录贫困户发展需求、增收目标、增收渠道、年度增收项目,后者记录农户帮扶规划、帮扶措施、帮扶过程、帮扶成效等情况。大力实施“三个一批”。对头脑比较灵活、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贫困户,大力扶持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经营等,实现产业脱贫一批;对有劳动能力、愿意进城务工的贫困户,采取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培养就业致富能力,实现自主脱贫一批;对于鳏寡孤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则采用集中供养一批。通过分类制定扶持措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定向滴灌”,确保扶到根上、扶到点上、扶出成效。建立完善五大机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五大机制,即扶贫开发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市县(部门)联合推进机制、扶贫项目资金统筹监管机制、社会扶贫机制、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确保全市83万贫困群众到2020年基本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作者系十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贴近群众“结穷亲”。市委、市政府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作为最大的政绩,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广大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市1万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到贫困农户家中,所有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到贫困户,一般干部包到人,与贫困群众实现“零距离”接触,认真听取群众的意愿和呼声,真诚进行沟通和交流。
服务群众“帮穷户”。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决战贫困这个重点,精心组织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帮扶行动。“双包”就是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人),“双建”就是帮助和扶持贫困地区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双带”就是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双促”就是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组织建立市县乡纵向“三级联动”,政府、企业、科技特派员横向“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以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计划每年组织培训1万人次、转移就业5000人。对高职学历职业培训的在享受国家规定减免政策基础上,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中职生连续补助2年,高职生连续补助3年。对贫困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培训每人每次补助800至2000元。开展生态扶贫搬迁行动。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避灾搬迁、危房改造等资金,按照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要求,整合相关部门资金,每年实施1万户扶贫搬迁,对统规自建、分散安置的每户补助2至3万元。开展金融支持扶贫行动。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片区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对贫困农户贷款实行全额贴息,对带动贫困户的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差异化贴息,扶贫龙头企业执行规定的利率补贴。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预期收益、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贷款机制建设,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缺资金困难。
惠及群众“拔穷根”。成立“千村帮扶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大日常管理,制定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得实惠。结合工作队驻村帮扶和网格化建设,对全市农村贫困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摸底,实行“一表两卡”制度。“一表”为贫困农户基本情况登记表,记录贫困户家庭住房、土地、经济收入、人口等基本情况;“两卡”为贫困农户增收明白卡、干部帮联贫困户记录卡,前者记录贫困户发展需求、增收目标、增收渠道、年度增收项目,后者记录农户帮扶规划、帮扶措施、帮扶过程、帮扶成效等情况。大力实施“三个一批”。对头脑比较灵活、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贫困户,大力扶持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经营等,实现产业脱贫一批;对有劳动能力、愿意进城务工的贫困户,采取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培养就业致富能力,实现自主脱贫一批;对于鳏寡孤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则采用集中供养一批。通过分类制定扶持措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定向滴灌”,确保扶到根上、扶到点上、扶出成效。建立完善五大机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五大机制,即扶贫开发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市县(部门)联合推进机制、扶贫项目资金统筹监管机制、社会扶贫机制、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确保全市83万贫困群众到2020年基本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作者系十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