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拿起这本书,我就被它新奇而又有点极端的风格吸引住了:给传统课堂打0分。我想:传统课堂再不济,肯定也有它微小的可取之处吧,怎么能打0分呢?何况我们对于传统一直主张批判地继承,怎么放在教学中,对于传统却要全盘否定而打0分呢?
带着这种好奇心理我走进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中国教育报》山东记者站站长李炳亭先生关于推行高效课堂的一本专著,书中从“我的教育主张”“教育即解放”“教师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校即成长”几个方面来论述传统课堂的弊端及高效课堂的内涵。作者言辞犀利、语言生动形象,多次运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理诠释深奥的教育真谛,读来颇有一番韵味。
李炳亭先生在书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的共同“魂魄”所在,是一切课改的“不二法门”,提倡让学生在“学”中“生”。对于这一点,我比较认同。去年上半年,当“高效课堂”之风吹遍全区中小学时,我也努力尝试改变课堂。几个月以来,我领着班上学生以“先学后教”的模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诚然,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可是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习惯,学习能力还比较弱,还不够大胆自主表达,导致教学进度跟不上,一课时的内容要两节课完成,两课时的内容可能三节课还完不成。在复习阶段,总觉得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点似乎上课时没有讲,是由学生学的,因而担心学生没学好而内心比较忐忑。种种原因,不免让我对课改起了怀疑的态度。其实这归根结底,都源于我没有真正认清课改的真正目的: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或者说认清了这,却因为短暂的考试成绩,短期的不见效果而弃学生的长远发展于不顾。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可是我觉得,一个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一个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让应试来牵绊我们课改前行的脚步,为了孩子们,我要课改!我们要课改,我们要致力于引导孩子“会学习”。正像李炳亭先生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就好比‘磨刀’,让学生学习能力渐渐‘锋利’起来。开始时因为学习能力弱,影响教学进度是正常的,但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速度会越来越快,我们要耐得起性子,有足够的耐心,‘等着’学生‘会学习’。”
李炳亭先生对于好课和好老师是这样定义的:“让学生学会的课是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是好老师。”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课堂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教师真正能做到吗?这几年,被大家推崇的“好课”不都表现在教师设计的精美课件和精湛的演技吗?课堂成了教师展示技艺的舞台,谁曾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课堂和教师?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不喜欢学习,学习负担过重,教师精神疲惫、职业倦怠……这些都是我们的“好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切,我们老师一定要尽可能地把时间、机会、精彩让给学生,去做学生发展和成功的推手。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会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为此,在课堂上,我不再停留在学生学知识,而更注重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并且根据不同的课型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学习《记金华双龙洞》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介绍自己游览的一处景点,争取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学习。
关于高效课堂、高效学生,李炳亭先生还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应该好好思考:我该给自己的课堂打多少分?但愿我们思考过后,能用行动去证明:我给自己的课堂打满分!
带着这种好奇心理我走进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中国教育报》山东记者站站长李炳亭先生关于推行高效课堂的一本专著,书中从“我的教育主张”“教育即解放”“教师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校即成长”几个方面来论述传统课堂的弊端及高效课堂的内涵。作者言辞犀利、语言生动形象,多次运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理诠释深奥的教育真谛,读来颇有一番韵味。
李炳亭先生在书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的共同“魂魄”所在,是一切课改的“不二法门”,提倡让学生在“学”中“生”。对于这一点,我比较认同。去年上半年,当“高效课堂”之风吹遍全区中小学时,我也努力尝试改变课堂。几个月以来,我领着班上学生以“先学后教”的模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诚然,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可是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习惯,学习能力还比较弱,还不够大胆自主表达,导致教学进度跟不上,一课时的内容要两节课完成,两课时的内容可能三节课还完不成。在复习阶段,总觉得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点似乎上课时没有讲,是由学生学的,因而担心学生没学好而内心比较忐忑。种种原因,不免让我对课改起了怀疑的态度。其实这归根结底,都源于我没有真正认清课改的真正目的: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或者说认清了这,却因为短暂的考试成绩,短期的不见效果而弃学生的长远发展于不顾。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可是我觉得,一个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一个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让应试来牵绊我们课改前行的脚步,为了孩子们,我要课改!我们要课改,我们要致力于引导孩子“会学习”。正像李炳亭先生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就好比‘磨刀’,让学生学习能力渐渐‘锋利’起来。开始时因为学习能力弱,影响教学进度是正常的,但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速度会越来越快,我们要耐得起性子,有足够的耐心,‘等着’学生‘会学习’。”
李炳亭先生对于好课和好老师是这样定义的:“让学生学会的课是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是好老师。”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课堂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教师真正能做到吗?这几年,被大家推崇的“好课”不都表现在教师设计的精美课件和精湛的演技吗?课堂成了教师展示技艺的舞台,谁曾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课堂和教师?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不喜欢学习,学习负担过重,教师精神疲惫、职业倦怠……这些都是我们的“好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切,我们老师一定要尽可能地把时间、机会、精彩让给学生,去做学生发展和成功的推手。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会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为此,在课堂上,我不再停留在学生学知识,而更注重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并且根据不同的课型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学习《记金华双龙洞》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介绍自己游览的一处景点,争取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学习。
关于高效课堂、高效学生,李炳亭先生还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应该好好思考:我该给自己的课堂打多少分?但愿我们思考过后,能用行动去证明:我给自己的课堂打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