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教学调控能力,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观点,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一、 充分预设为生成打基础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要让课堂有精彩的生成,而不去预设。恰好相反,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而且,高质量的预设才会促成精彩动态生成。因此,要让课堂有生成的活力,教师必须充分地进行预设,必须深入地分析文本,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分析学情,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教师才可能灵活地应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才能抓住课堂中瞬间的动态生成。否则,教师也只能对生成望洋兴叹了。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看瓜》一课的片段:
师:小伙伴的这些行为,到底算不算偷?
生:算。
师:你认为算偷,还有吗?
生:我认为算偷。
师:你也认为算偷,你呢?
生:我也认为算偷。
师:你们都认为是偷,可是爷爷却不认为是偷。
对于小伙伴的这个行为是不是偷,课文中写爷爷不认为是偷,教师也按照教材的内容设计,这不是偷的行为。可当学生的意见与老师的设计不同时,教师就直接说出自己的设计,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学生。而我认为,学生的回答有何不对?“小伙伴的这种行为是偷”这一答案,反映出的恰好是这些同学正确的道德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回答进行肯定和表扬,并且让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不妥的行为在爷爷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从学生的看法与文本内容的比较中,让学生感受爷爷的形象。
二、 及时抓住有效生成
当学生的观点生成在我们的预设之外时,我们不能只按照自己之前的设计进行教学。而要及时地、牢牢地抓住这一瞬间的生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有价值的问题抛向学生,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的碰撞中,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不料学生自主学习后,说:“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为何不飞到窝里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它?”有的说:“这时窝里的小乌鸦肯定会呱呱大叫,急着要妈妈喂食,乌鸦妈妈怎么会有心思和狐狸聊天呢?”……显然,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预料到的情况。教师顺水推舟说:“大家说得有点道理,课文是人写的,如果不妥当,当然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怎样改才合理?”于是,学生们更来劲了,多数意见认为,可以改成“乌鸦飞累了,停在半路的一棵树上,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教师一方面尊重文本,同时也勇于超越文本,凭借自己良好的语言积累,作出准确的判断,顺着学生思路为教材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
三、 正确对待脱离文本主题的生成
面对课堂中各种各样的生成,教师也要及时进行筛选,对于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应该及时地、牢牢地抓住它。可是,有的课堂生成却脱离了文本,与文本目标毫不相关。对于这样的课堂生成,教师应把它缩小范围个别处理或暂时搁置。如一位教师执教《麻雀》一课,当问道:“麻雀妈妈是怎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是猜的。”别的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爸爸,争论个不停。此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满地嚷道:“说不定还是麻雀爷爷呢!”教师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只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由此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其实,教师只需要一句话:你们真善于思考,可不管是麻雀妈妈,还是麻雀爸爸,亦或是麻雀爷爷,它们都爱这只小麻雀,为了保护它,和猎狗进行了一场搏斗。一句话,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引导回文本。这样,也就不至于让课堂陷入僵局。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实验小学)
一、 充分预设为生成打基础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要让课堂有精彩的生成,而不去预设。恰好相反,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而且,高质量的预设才会促成精彩动态生成。因此,要让课堂有生成的活力,教师必须充分地进行预设,必须深入地分析文本,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分析学情,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教师才可能灵活地应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才能抓住课堂中瞬间的动态生成。否则,教师也只能对生成望洋兴叹了。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看瓜》一课的片段:
师:小伙伴的这些行为,到底算不算偷?
生:算。
师:你认为算偷,还有吗?
生:我认为算偷。
师:你也认为算偷,你呢?
生:我也认为算偷。
师:你们都认为是偷,可是爷爷却不认为是偷。
对于小伙伴的这个行为是不是偷,课文中写爷爷不认为是偷,教师也按照教材的内容设计,这不是偷的行为。可当学生的意见与老师的设计不同时,教师就直接说出自己的设计,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学生。而我认为,学生的回答有何不对?“小伙伴的这种行为是偷”这一答案,反映出的恰好是这些同学正确的道德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回答进行肯定和表扬,并且让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不妥的行为在爷爷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从学生的看法与文本内容的比较中,让学生感受爷爷的形象。
二、 及时抓住有效生成
当学生的观点生成在我们的预设之外时,我们不能只按照自己之前的设计进行教学。而要及时地、牢牢地抓住这一瞬间的生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有价值的问题抛向学生,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的碰撞中,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不料学生自主学习后,说:“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为何不飞到窝里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它?”有的说:“这时窝里的小乌鸦肯定会呱呱大叫,急着要妈妈喂食,乌鸦妈妈怎么会有心思和狐狸聊天呢?”……显然,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预料到的情况。教师顺水推舟说:“大家说得有点道理,课文是人写的,如果不妥当,当然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怎样改才合理?”于是,学生们更来劲了,多数意见认为,可以改成“乌鸦飞累了,停在半路的一棵树上,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教师一方面尊重文本,同时也勇于超越文本,凭借自己良好的语言积累,作出准确的判断,顺着学生思路为教材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
三、 正确对待脱离文本主题的生成
面对课堂中各种各样的生成,教师也要及时进行筛选,对于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应该及时地、牢牢地抓住它。可是,有的课堂生成却脱离了文本,与文本目标毫不相关。对于这样的课堂生成,教师应把它缩小范围个别处理或暂时搁置。如一位教师执教《麻雀》一课,当问道:“麻雀妈妈是怎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是猜的。”别的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爸爸,争论个不停。此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满地嚷道:“说不定还是麻雀爷爷呢!”教师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只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由此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其实,教师只需要一句话:你们真善于思考,可不管是麻雀妈妈,还是麻雀爸爸,亦或是麻雀爷爷,它们都爱这只小麻雀,为了保护它,和猎狗进行了一场搏斗。一句话,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引导回文本。这样,也就不至于让课堂陷入僵局。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