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专业“书法概论”课程教学的三个向度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anlo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书法专业的“书法概论”课程是一门统摄书法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师和学生都须认识到该课程教学从三个向度进行创新性统领:一是全课程“成果导向向度”,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四年的书法认知,达到毕业要求。二是同类别课程“层次进阶的逻辑向度”,同类别课程如何前后呼应和如何逐渐提升难度。三是课程群左右之间的“互补向度”,这关联到书法理论课程如何互补术课,教师教育课如何互补术课和理论课。从三个向度完成课程目标的支撑,毕业要求的实现,从而顺利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书法概论;课程关联;成果向导
  [作者简介] 陈文龙(1981—),男,浙江嵊州人,硕士,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书法教育研究;褚史超(1999—),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2020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篆刻。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29-04    [收稿日期] 2021-06-19
   一、高校书法专业“书法概论”课程教学三个向度的提出
   概论是指经通盘考虑,能全面描述纲领性内容的论述。“书法概论”课程,如果针对初级学员,只要讲解“篆隶草行楷”的特点、分类和历史演变,以及笔墨工具、临摹方法,基本就是书法技法入门的“前奏”。如果把书法的类别继续扩大到书法文化,又可以衍生出书法与汉字、书法与文学、书法与美术、书法与空间、书法史学、书法文献学等关系学,虽是皇皇巨著,但容易不接地气。也就是说,书法概论的“概”,如果把它的范围概小了,容易变成一门普通课程,形成书法技法之概;如果概宽泛了,又变成庞大体系的书法文化概论。可见有难度。
   那么问题来了,高等书法专业“书法概论”课程教学如何把这么巨大丰富的内容“一概而论”,概到什么程度呢?笔者认为,要上好“书法概论”课,一是必须要注意明确学习对象和学习的阶段,高校“书法概论”课程要指向特定的高等教育书法专业阶段,与中小学书法概论和老年大学书法概论有区别。二是概论之“概”不仅仅是所概的一部分具体知识,更是一种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关系,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三是高等书法专业“书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而不是一名专业的技法教师。四是“书法概论”课程教学是为大学生讲解大学书法专业学习的入学导览,为学生树立全景式书法文化大框架。
   那么如何满足以上要求开展一门“书法概论”课程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向度开展。三个向度分别是:全部课程成果导向向度、同类课程层次进阶的逻辑向度、课程群之间左右的互补向度。遵循这三个向度,可以使学生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让知识最大程度的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综合的发展。
   二、高校书法专业“书法概论”课程教学的三个向度
   (一)全课程成果导向向度
   成果导向教育也可以称为目标导向教育。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掌握哪些能力,在融入社会与社会的实际接触中,学生能完整运用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1]。成果导向的理念则是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成果为核心,根据成果导向与直接产生关系的科目内容衔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课程成果导向向度图如图1所示。
   以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为例,我校书法学师范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应有的能力为,具备独立完成书法毕业创作的能力,掌握毕业论文规范和研究方法,掌握教师的基本能力三块大的内容。而要获得这些成果,学生则要明白通过哪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自己获得这些能力。要能够写出毕业创作,则需要在大学四年中进行创作课程的练习,而创作课程的练习又需要书法临摹的长期练习和积累。临摹课程涉及了楷行篆隶草书不同书体的训练,同时也会涉及一部分的书法史论知识点。要能写出毕业论文,则需要学生学习书法史论、文字学、古汉语、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相关理论课程的训练。通过这些课程学生拥有了一部分关于书法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如何查找资料等与写论文相关的基本能力。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学生则要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如教师语言艺术、教师书写技能、教育概论、书法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育实习和模拟上课等方面知识。通过想得到的结果倒推需要学习的课程,以这个维度来看课程与结果既鲜明又準确,同时学生能够明白四年里有哪些课程该如何准备。
   作为教师来讲,从总体角度观来说,教师清晰地看到学生在未来四年的书法学习规划,且可以阶段性地给每位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业指导,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书法生涯的书法观,让学生在毕业后保持明确的书法奋斗目标。从具体角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成果导向清晰地了解自己要上哪些课程,哪些课程的内容和自己所教授的内容相匹配,可以被自己所用并且增加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更好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
   (二)同类课程层次进阶的逻辑向度
   课程前后的关联向度则是成果导向的纵向进一步具体展开。层次进阶的逻辑向度,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一是同一课程组内课程的进阶关系是怎样设定的;二是同一课程内章节进阶是如何呈现的。
   以楷书为例,楷书1的课程应该更基础、核心,更有共性,学生入门进阶的第一步,掌握标准楷书的规范、笔法、提按顿挫起收,可以认为是把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的楷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楷书2的课程可以在楷书1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难度更加,眼界更加开阔,笔墨的力度神采体会得更加敏感,通过楷书2与楷书1学习的对比,对字的结构认识更加明确。楷书3更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流派的分类学习,对多种多样的门类楷书有一定的涉及,追踪溯源,理清楚某一楷书书家风格的来龙去脉。这是楷书的三个阶段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提升与进阶,但仍然是在临摹的这个环节。那么临摹与创作如何进阶?这就是“书法创作1”课程要对前面三个阶段的统一梳理和进一步提升。这个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从临摹到创作的全面过渡,为毕业创作的楷书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同类课程层次进阶的逻辑向度图如图2所示。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和教师都要明白楷书课程群的逻辑向度,前面楷书1、楷书2、楷书3的是如何进阶的。教师是如何循循善诱,如何帮助和引领学生启迪智慧;学生是如何摸索规律,吸收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更加复杂的技能,最后是从临摹到创作的飞跃。这是楷书的例子,篆书,隶书,行草书的进阶都是一个道理。
   又比如从理论学习的课程进阶,先学习“中国书法史”课程,学习“书论导读”课程是基础,紧接着的“书法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是在前面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教学,也是一种逻辑进阶,最后在完成此课程后,进行小论文撰写训练和比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能力,完美呈现一篇毕业论文。
   (三)课程群之间左右的互补向度
   上一节,主要讲授是同一课程类别(楷书1、楷书2、楷书3)内部是如何进阶,如何提升逻辑关系。本节主要考虑的是不同类课程群的互补关系。
   课程群之间左右的互补向度为横向展开的,具体来讲一个课程的建设则需要其他不同的课程来提供各个方面的帮助,他们两个既是各自独立的同时又是相互具有联系的,从而使得两个内容相互得到照应提升。课程群之间左右的互补向度图如图3所示。
   第一,术课和术课之间的互补。关于书法临摹和创作课程在前节已讨论作为进阶训练,同时也是一种互补关系,部分在创作中遇到相关知识,可以互补到书法临摹课程中。如在书法创作课程中涉及的书法工具与书写的关联性。篆书课程教学与隶书课程教学的互补,行草课程与楷书课程教学之间的互补。各种字体对基本的笔墨纸砚碑帖的不同,面对不同书体的训练上知道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进行书写,也是一种对比与互补。
   第二,理论课与术课之间的互补。术课的日常教学时始终不能脱离理论课,理论课程的深入学习为术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比如,对于没有“古文字学”基础的学生,要马上涉及“篆书”“篆刻”“草书”等课程是非常困难的[2]。所以“古文字学”的课程一定是要在大一阶段学习,为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又如“中国书法史”课程要对术课的作品谱系脉络进行知识的铺垫。“书论导读”“诗词题跋”此类課程直接或者间接的对书法创作有着补充,同时书法创作也给他们提供新的方面的认知。
   第三是教师教育课程与术课和理论课程的互补。此类课程的互补意义在于,通过书法教学,学生反哺书法知识的巩固,反哺书法创作的技法。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书法师范毕业生必须拥有优秀的书法教学能力。良好的书法教学能力,这需要平时的培养与积累。而如何把课堂开设好则涉及书法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通过模拟上课可以让书法学师范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能力,而最后的实习则可以让书法学师范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中。“书法概论”课程对于该内容的论述介绍可以让书法师范学的学生尽早做好书法教学的准备。
   第四是书法实践课程与它类课程的相关性。通过山东、陕西、河南、河北及北京等地的实际书法碑帖的考察,能够让学生对书法临摹课程所见的字帖有一个更加直观具体的了解,拉近与碑帖的距离,对于书法创作来讲,实际的考察增加了学生对于创作认知的丰富程度,对于学生在书本上的书法理论知识则是更加好的一个检验方法,这种补充直观,印象深刻。在实际考察之前通过中国书法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实际考察的相关内容,提高考察效率和效果。书法拓碑实践和书法装裱技能实践都是用另一种方法加深对于传统碑刻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摹与创作水平,同时书法概论的拓碑课程内容也为实际的拓碑课操作带来理论指导,帮助学生对于书法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古代字帖的解读,同时也加强了书法创作形式上的创新。
   三、“书法概论”课程教学三个向度的可操作性的思考
   “书法概论”课程的可操作性表现在以学生实际的学习为中心,最大程度地贴合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实际需求,并可以让书法临摹,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实践等不同的内容板块更加无缝的结合起来为书法学师范学生服务[3]。通过“书法概论”课程的三个向度,掌握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内涵,三者之间的关系层次分明。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通过社会调研和国家战略制订特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设想;另一方面,全体任课教师明白这个目标并层层落实到自己课程所要支撑的毕业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课程都潜藏成果导向的向度,进阶的向度和互补的向度;第三方面,通过教师的理解和讲述,转换成课程语言和课程设计,学生能理解并和教师一起顺利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要求,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书法概论”课程教学让学生对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有一个全面而整体的宏观布局把握,促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提早的规划与安排,增强各个学习内容的协同性,为四年后的毕业要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本文认为“书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每个学习阶段的要求和知识范围[4]。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课程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设计贴合实际的内容,让学生学起来容易,消化吸收容易,当遇到困难时,自己可以找到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学生可以了解不同阶段需要做的事情,使之能够围绕书法展开各种活动与探究。但是书法概论课程毕竟只是众多书法课程的其中一部分,既不包罗万象,又不是其他课程的重复,更不是独立于所有课程之外的课程,其课程的本质是更好地为书法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本科学生提高自身书法专业素质起到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启功.书法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1.
  [2]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4.
  [3]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书法学概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9.
  [4]倪文东.书法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Calligraphy is a basic course for calligraphy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should be realiz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t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hould be innovative in three dimensions. First, the whole course is results-oriented,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lead students’ calligraphy cognition for the following four years to meet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Second, the courses of the same category should meet the progressive order in the level of difficulties.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how these course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how to gradually improve in the level of difficulties. The third is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rse groups, which is related to how the calligraphy theory courses complement the skill courses and how the teacher’s education courses complement the skill courses and the theory courses. From the above three dimensions, we can make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s support each other and fulfill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so that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can be achieved smoothly.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Calligraphy; relation of the courses; results-oriented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党中央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高校陆续展开“思政课程”的建设,而思政教育在高校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不足、专业课教师缺乏灵活运用思政教育的手段、思政教育的形式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系统化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水平、树立先进典范传播先进经验、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策略。只有保障思政
[摘 要] 针对“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设想。优化整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国内外关注的或者与实际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作为案例进行讨论或以PPT等形式进行汇报;为了增加课程的前沿性,还应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最前沿的文献向学生推送。通過以上方面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具有既定课程目标中的将环境化学相关
[摘 要] 针对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的需求和特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一直为本科生开设“数值天气预报”等一系列相应的专业课程。“数值天气预报”课程组经过多方面探索,使学生获得“数值天气预报”课程理论基础知识及其产品实用技术技能。课程进行了此教学模式的实践,期望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考核形式上,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本科生基础课程“数值天气预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值天气预报;教学
[摘 要] 一般本科院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研究其教学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案例高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案例高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就业前景、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风、学生参与实习机会是一般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升一般本科院校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强和改进实习实训环节。  [关
[摘 要] 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探讨了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量、质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进一步剖析相应的具体评价方法,提出课程设计指导、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可为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质量提高、评价方法及持续改进的保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评价方法;保障机制  [基金
[摘 要] 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供给大国,我国旅游市场、旅游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旅游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培育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刻不容缓。高校承担着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如何变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行业输送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为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深入探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旅游
[摘 要] “计算机技术综合实验”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独立实验课,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将二者有效结合,可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阐述了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计算机技术综合实验课的必然性,探索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技术综合实验课的模式,分别从提高教师自身思政修养、实验课程目标融入思
[摘 要] 随着中国和法国的交流需求增强,具有深厚知识底蕴及较高应用技能的法语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高校作为培养法语优秀人才的摇篮,大学法语教学是我国培养法语高端人才的主要途径,需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大学法语教学应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教学方法与法语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增强大学法语教学的有效性。大学法语教师通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法语教学的内
[摘 要]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生物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在生物学相关本科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在课程中增加了生物信息学的相关内容,通过将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分析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生物数据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抽象性内容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适应迅速增加的生物数据信息的高水平生物学人才。  [关键词] 分子生
[摘 要] 现代大学书院的构建旨在延续学院制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优势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活动载体,形成新型教与学团体和动力范式,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高效运行。其独特的“教授+辅导+实践”模式使其与团体活动的组织运行高度相似。为此,借鉴团体动力学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形成以团体氛围营造促动教育教学活动场域的形成,以团体关系强化促动教育教学关系的形成,以团体发展进程推进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组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