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必须重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与其它民族根本的区别,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的塑造,对于一个民族的独立和自我发展、完善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显得尤其重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民族主义精神是历史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浅要地谈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条件
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民大众。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如人类初祖黄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畏艰辛出生入死出使西域的张骞;“匈奴未灭,何以回家”的霍去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原海波平”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七次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民族大义为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维新志士谭嗣同;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文豪鲁迅;誓死抗日、壮烈殉国的杨靖宇;二十七年成就《本草纲目》具有坚韧毅力的李时珍;手举炸药包炸碉堡的董存瑞;国际主义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以及无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历史课程的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非常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述说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与外来民族的抗争中发展壮大,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世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都逐步向工业化甚至信息化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要求公民素质普遍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说明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人们价值观的失落和道德的沦丧。在未来的社会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其价值观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民族利益。
三、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年轻一代。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无科学道理,科学知识可以不断补充,而一个人的品行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那么民族精神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例如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动力,使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军事大转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有延安精神、抗日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新时期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都体现了时代特征,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西方文化伴随着经济一起进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在发生变化。外来的东西很受欢迎,人们在追求时髦,穿的、带的、玩的以洋货为荣,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外,对于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外来节日,青少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自发组织活动,而对祖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国庆、中秋节、重阳节等没什么兴趣。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要把握时代,勇挑重担,走在时代的前头,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寓民族精神的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使祖国辉煌的历史成为青少年的骄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引入课堂,如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人民警察英雄任长霞等。他们是实践民族精神的典范,他们的事迹对学生有很大的感召力,把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学生,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从而发奋图强,与祖国共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一、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条件
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民大众。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如人类初祖黄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畏艰辛出生入死出使西域的张骞;“匈奴未灭,何以回家”的霍去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原海波平”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七次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民族大义为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维新志士谭嗣同;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文豪鲁迅;誓死抗日、壮烈殉国的杨靖宇;二十七年成就《本草纲目》具有坚韧毅力的李时珍;手举炸药包炸碉堡的董存瑞;国际主义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以及无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历史课程的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非常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述说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与外来民族的抗争中发展壮大,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世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都逐步向工业化甚至信息化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要求公民素质普遍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说明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人们价值观的失落和道德的沦丧。在未来的社会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其价值观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民族利益。
三、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年轻一代。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无科学道理,科学知识可以不断补充,而一个人的品行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那么民族精神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例如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动力,使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军事大转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有延安精神、抗日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新时期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都体现了时代特征,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西方文化伴随着经济一起进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在发生变化。外来的东西很受欢迎,人们在追求时髦,穿的、带的、玩的以洋货为荣,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外,对于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外来节日,青少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自发组织活动,而对祖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国庆、中秋节、重阳节等没什么兴趣。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要把握时代,勇挑重担,走在时代的前头,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寓民族精神的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使祖国辉煌的历史成为青少年的骄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引入课堂,如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人民警察英雄任长霞等。他们是实践民族精神的典范,他们的事迹对学生有很大的感召力,把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学生,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从而发奋图强,与祖国共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