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情”的美学“三思”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如其来的“病毒”应该让我们明白:尽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让生存更有积极意义;尽管惧怕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如何让大爱真正降临人间;尽管丑类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如何让美好植根心底。一言以蔽之日,彰显思维和思考、反思和反省才是人类生命的无上荣光和神圣使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随着空气和人口的流动,仿佛一夜之间从武汉开始肆虐中国大地,并向全球蔓延,人们谈“病毒”而胆战心惊,视“病毒”如洪水猛兽。
   随着病例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我们曾经熟悉的人被隔离和确诊,更有死亡人数的一再刷新,我们愈来愈分明而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如晚风中的烛光正在闪烁摇曳;生命,如浪尖上的孤帆正在起伏飘荡。我们人类曾自诩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生命,究竟怎么样了?诚然,每一个普通而弱小的生命,在“病毒”的蹂躏下和威胁中,除了科学的救治和防控都是无能为力的。然而作为灵长类的智慧生物——人类,是有思想的高级生命,正如17世纪法国数理哲学家帕斯卡尔说的:“人只不过是风中的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一、“死与生”的生存之思
   “是生存,还是死亡”,哈姆雷特之问,今天再一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健康人的意识里死亡那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彼岸世界啊!然而,“病毒”的猖獗,突然让我们感到死亡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它那魔鬼般的身影就在我们身边晃悠,令我们防不胜防,因为它裹挟在人类须臾也不能离开的空气中,它潜伏在我们每日必经的生活场合里。迄今为止,它来自何处?如何治疗?怎样预防?依然是云遮雾绕。尽管理智的我们都知道“人固有一死”,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但是这种死亡和意外的灾难死亡不一样,它可预料又不可预料。众所周知,人类生命的死亡有三种情形:一是寿终正寝的必然死亡,二是天灾人祸的偶然死亡,第三种就是现在这种既非偶然、又非必然的死亡,既可防治、又不可完全防治的死亡。我曾在《叩问意义之门——生命美学论纲》的著作里阐述了生命的“悲本体”见解,即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命无时不处于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清醒与迷惘、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纠葛之中。正因为如此,现实生活,尽管三灾八难,现实生命,尽管病魔纏身,但是我们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把生命意义的门扉叩响,一次又一次地扬起头颅,把生命的目光投向未来和希望。然而,面对“病!”的挑战,我觉得生命的“悲本体”,不仅来自于生命与社会的人生领域,而且还来自于生命与自然的未知处所,可能那就是学者说的“生命黑洞”吧!其实人类已经不止一次地面对这深不可测的吞噬生命的黑同。远的是在一万五千年前,冰河期的结束,仿佛一夜之际,滔滔的洪水铺天盖地而来,那是人类第一次的灭顶之灾,以后“挪亚方舟”“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都是这场灾难的痛苦记忆;14世纪的“黑死病”,导致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新航路开通后,“天花病”的蔓延,致使曾有数百万人口的印第安人,到16世纪末只剩下不到100万人,更不用说当今艾滋病的流行了。
   就在这已是危机四伏的地球上,“病毒”又从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窜出来,给忧心忡忡的人类雪上加霜,置身于这柄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那就是直面死亡,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在与病毒、病魔的抗击中超越死亡!如果说,美丽富足的人生可以缔造不朽的生命,那么,美艳、壮丽的死亡将使不朽的生命在最后的辉煌中走向崇高的永恒!听,诗哲泰戈尔在赞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二、“怕与爱”的生命之思
   就像乐生恶死是每一个普通生命的本然趋向一样,那么亲爱疏怕也是生命追求的应有之义。害怕自己染“病毒”,害怕亲人染上“病毒”,害怕人类染上“病毒”,害怕接触“病毒”的疑似患者,害怕接近“病毒”的传播疫区,更害怕“病毒”患者,这一系列的“怕”,是保全自我的生命本能性反映,既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又是关爱他人生命的表现。对此,我们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会和打扫卫生、喷洒药剂,都是无可厚非,并且是应该提倡的,希望将“病毒”赶出我们的家园,直至斩尽杀绝。因此,没有怕就没有爱,就这个意义而言,怕也成了爱在特殊情形下特殊内容的特殊表现。这时的“怕”绝非伦理意义上的贪生怕死,而是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所体现出来最高意义的爱——一种人类之大爱,天地之大爱,更是生命之大爱!行文至此,我的眼前便浮现出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面:我们的白衣天使满怀崇高的仁爱,逆向而行,在“病毒”活跃的洁白的病区穿梭忙碌,哪怕死神就潜伏在他们的四周;我们的政府官员肩负崇高的使命,闻风而动,在“病毒”蔓延的危险疫区指挥检查,也许死神正在悄悄地向它们袭来;还有我们的各路记者在第一线采访报道,我们的快递小哥在忙碌地发货送货。他们并非铜头铁臂而是凡胎肉体,也不是刀枪不入而是血肉之躯,他们的身后也有白发苍苍的老母,嗷嗷待哺的幼儿,这时却表现出一种超越恋情和亲情的博爱,用大爱驱散了我们恐惧的乌云。
   记得孟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抗击“病毒”的精神就是对死亡的蔑视,对生命的向往。由大怕而产生的大爱,就是伟大而崇高的博爱。“病毒”让人类再一次地懂得:让世界充满爱!也许爱的内容有不同,但爱的形式是一样的;可能爱的层次有差别,但爱的境界是一样的;或者爱的动机有分别,但爱的目的是一样的。如果说情爱犹如浇灌生命美的涓涓溪流,母爱好似孕育生命美的汤汤江河,那么,博爱就是开拓生命美的浩浩海洋;如果说情爱侧重于两性之爱,母爱侧重于两代之爱,这两种爱因其有所局限而显现出人的自然性特征,那么,博爱就是个体对“类”的爱,它因其爱的对象的广泛性而闪烁着人类理性的永恒光芒。
   三、“美与丑”的人生之思
   作为一种扼杀生灵的“病毒”,在本质意义是最大的“丑”。因为,它反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它反人类的文明和文明的人类。从美学的意义上看,“丑”有多个含义。一是作为社会美意义对立面的丑,它与邪恶、卑鄙、暴力等同,它对人类社会有着现实的危害作用;二是作为形式美意义陪衬物的丑,它与凌乱、繁杂、畸形相似,它对审美感受产生直接的影响;三是作为喜剧美意义的丑,它屿滑稽、讽刺、荒诞一样,它丰富了美学理论的建构。我们所谓的“化丑为美”,就是让第一类的丑成为激励和鞭策我们战胜它的信心和斗志的力量,让第二类的丑成为磨砺和适应我们重新认识它的价值和魅力的契机。那么“病毒”概念的“丑”就几乎涵盖了以上三种类型的丑。首先,它与疾病、瘟疫、战乱等灾难一样直接导致生命的死亡,给亲人和社会带来无尽的苦痛和莫大的损失,它简直就是恶魔和暴君。其次,它造成的百业调敝、经济滑坡的现状,与吉祥喜庆、繁荣昌盛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它带来的散漫萎靡、病态愁容和灰心丧气,乃至惨不忍睹的死尸和呼天抢地的哭号,这些与生机蓬勃、意气风发、生龙活虎、欢歌笑语等生活形式美是绝对的不可同日而语。再次,尽管“病毒”曾经猖獗一时,似乎所向披靡,但是在我们科学防控的理性意识下,它正无地自容,在我们众志成城的钢铁意志面前,它正在冰消雪化,在我们万众一心的强大态势下,它正在土崩瓦解,它这“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的表演,不正是一幕精彩的滑稽喜剧吗?当我们把那曾经不可一世的“病毒”踩在脚下,发出爽朗的大笑,实际上已经意味着我们至少在精神气度上战胜了它,如马克思所言,这是“人类为了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由“病毒”的丑导致人类的悲剧感,我们用科学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再把它上升为悲壮美,从而体现出人类独特而伟大的生命之美。在这一过程中丑促成、催生并实现了人类生命意义的“凤凰涅盘”,人类犹如集香木自焚的凤凰,没有因为生活中和生命中丑的存在而麻木不仁、文过饰非,甚至自甘堕落、坐以待毙,而是将丑作为生命的对立面,警醒快要沉沦的生命,鞭策濒临危亡的生命,在与丑的较量中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从而升起生命的又一轮辉煌的太阳!
   无可否认金钱至上、娱乐至死正日益吞噬着正直而高贵的灵魂,突如其来的“病毒”,应该让我们明白:尽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让生存更有积极意义;尽管惧怕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如何让大爱真正降临人间;尽管丑类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如何让美好植根心底。一言以蔽之,彰显思维和思考、反思和反省才是人类生命的无上荣光和神圣使命。
   “病毒”风暴里的人类生命正在经历一次九级台风的考验。而此刻,我的斗室犹如风暴的中心竟是那样的平静,尽管面对“战疫情”的电视屏幕、“防病毒”的网络资讯,我的胸腔中和脑海里常常激荡起情感和思想的波澜。在这足不出户的特殊日子里,我自由的身体失去了春天的原野和春意的舒畅,我就在这枯坐、沉思和阅读、写作中,再一次让往日浮躁的心灵和动荡的思绪,回归生命意识的林莽之中,潜入生命情感的大海底下,一个人在那里默默地丈量着“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真正距离。
   范藻
   四川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国内生命美学和灾难文学研究知名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华美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具有巴山大峡谷土家族乡土风情、具有时尚流行音乐元素和动感节奏,以群体性歌舞宏大场面演绎的大型室内情景剧《梦回巴国》主题歌曲《一起来滚烫》是一首融合旅游主题的优秀歌曲,是融合了当下旅游歌曲创作演艺的时尚精神,具有着一定意义上时代标志性的音乐作品。  《一起来滚烫》是由著名作曲家何沐阳作曲作词、山水组合演唱,北京唱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27日制作发行的最新歌曲。也是四川达州宣汉县巴山大峡谷
前言  2017年10月9日,迎接“十九大”的重点影片《十八洞村》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首映式,并于10月13日在全国正式上映。作为一部真实反映中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电影作品,《十八洞村》通过兼具时代主题与艺术深度的镜头语言,展现出湖南湘西乡村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村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引发人们对如何脱贫和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具有重要的政治
人总是向往着成功的。  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会想办法给父母摘来最美的一朵花,给老师背诵比其他同学更多的诗,甚至会比较我买的那袋糖果是不是比你多、比你更甜,长大了,也许又会比较自己考试考得如何,事业是否有成,我们渴望着胜利和成功,希望得到外界的承认与褒奖。  这是一种传统又有点功利的成功观:我做的事是否比别人好,赚的金钱是否比别人多,我站的位置是否比别人高?这又是一种最简单的成功观,因为影响成功的因
2019年四川省《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艺评论,打响川派评论品牌”。2020年,为在全国文艺评论界打响“川派评论”,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先后在川西、川东、川北三个片区组织召开“川派评论:理论与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并分别发布川派评论:文艺理论与实践系列论坛西昌倡议、川東行动计划、川北行动计划。  2020年11月28日,由《现代艺术》杂志社参与策划,四川省文联、四川省评协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段表述不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有目共睹的是近年来,诸如《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不断创造票房新高;电视剧《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我的1997
编者按  如今由计算机进行的艺术创作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一系列AI画作层出不穷,同时也引发了对于艺术创作的哲学思考,目前由计算机进行的绘画更多的是“生成”的美学,而非“创作”的艺术,但又不能直接断言智能绘画毫无创作性。  智能绘画是深度分析了艺术家的创作模式下生成的,是算法,亦是模仿。模仿说是艺术起源问题最古老的理论一一艺术起源于“模仿”,而智能绘画亦是对艺术家创作形式的模仿,那如果人类的模仿可算创
已经好几天了,宋小妖找遍了家里的每个角落,就是没有发现她的宠物龟——龟跑跑的踪影。这绝对不合常理,龟跑跑一般和宋小妖玩儿捉迷藏顶多藏两天。可这已经是第五天了,怎么都不见它跑出来和大家打招呼呢?  “嘟——”一声哨子响,宋小妖站在客厅中间,大喊一声:“集合啦!集合啦!”只见榴梿糖、拖把、铅笔都齐齐地站成一排。“我现在宣布一件事,龟跑跑失踪了。我现在要你们组成侦探组,开始寻找龟跑跑的下落。谁能找到龟跑
陈若文,本名刘庚,简称若文,受父亲陈沫吾先生的影响,从小就迷上绘画,现为中国高校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在长期坚持景观设计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执着于自己对油画写生艺术的追求:   若文对艺术的认知是自我而感性的、直白而特立独行的,完全凭借自己的直觉去表达对艺术的喜好。他的油画创作饱含深情,无不是他对祖国山河的爱恋、歌咏与赞美。其画作题材大多以风景写生为主,尤其是近些年创作的蜀西山村、
苏园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篆刻研究,特别是其篆刻,浸润了深厚、扎实的功夫,既与传统的篆刻源流和客观规律相符合,又注入了个人情感和创作理念,给人以常看常新之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苏园先生1 92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是当代巴蜀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苏园自小受家庭环境影响与书法结缘,又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私塾学习,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其父苏海溶文化程度不高,但自学成才,在蜀中漆器工艺方面成就
钟士敏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成都画院专职画家,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家。  长期从事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与探索。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学术展览并获奖,其艺术作品在《美术》《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报》等专业期刊杂志发表。出版有《当代名家扇面集》《当代名家一钟士敏卷》《古木寒林》等个人画集。  在美术界,钟士敏先生以研习传统绘画深有所得而又能自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