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省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各级各类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多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内涵发展等重点工作中均突出德育工作。《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方案》特别强调“坚持德育为首,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以育人为根本,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提出学校德育的“五有”要求,即“工作有地位、教学有要求、人员有保证、活动有载体、经费有保障”。2010年11月,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中再一次强调,要创新以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为重点的质量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要求实验区内每所职业学校都要有德育特色项目,学生的公民意识、职业道德、人文与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配合,着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任务,努力促进中职学生良好品行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德育教学改革。一是规范德育课程的开设。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这一轮改革力度很大,不仅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性质和主要任务,更规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颁布了配套的教学大纲。2009年4月,省教育厅委托省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中职校德育管理干部培训,由于各地各校落实情况不一,德育课改的实际成效尚未显现。今年要花大力气着力推进德育课教学改革,各地各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要求。规范开设、开足、开好德育课程,重点是制订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德育课程教学管理、队伍培养、资源配置、评价考核、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结合社会形势和重大社会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题教育。二是改进德育教学模式,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教育规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活动。三要改革考核评价方法。把学生德育考核纳入学分体系,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辅导员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社会服务获取相应学分。这里着重强调一下,各地各校要把实训实习作为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学生实训实习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实训实习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与岗位规范作为实训实习的必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增强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明确教职员工育人职责,学校全体教师职工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护学生的义务和责任。继续开展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德育管理干部、心理健康教师专项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德育工作者国内、国际学习交流。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必须由教师担任。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巩固和加强班主任骨干梯队建设,激励优秀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关心班主任工作和生活,促进班主任成长。2011年省里将组织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聘请劳动模范、企业技术能手、企业高管、行业能工巧匠和优秀毕业生担任“学校兼职辅导员”,选派优秀民警担任法制辅导员,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三、规范德育工作制度。各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制定规范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实践活动、班级工作、学生一日常规等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教育和管理。省教育厅、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组织领导、思想认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常规管理、主题教育、实习实训、实践活动等考核标准。省、市定期开展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评比和表彰。省教育厅将继续把德育工作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在骨干学校、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与和谐校园创建等工作中加大督导考核力度。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五、加强德育工作研究。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省职业教育各德育教科研中心组负责牵头组织国家和省德育教科研工作,就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交流活动,为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文件政策做好参谋工作。各市均应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落实人员、经费和必要的办公设备。充分发挥各级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和各类德育教研中心组的作用,广泛开展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学习、交流、研究、宣传等活动。
近几年来,省教育厅依托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网络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各地各校涌现了一大批德育先进单位和特色学校,引领和带动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2010年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组织进行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表彰决定已公布在江苏教育、江苏职业教育网站。奖牌、证书拟在2011年年初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进会上统一颁发。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和机制,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时代特征、江苏特色、职教特质、学生特点,全面提高我省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建设美好江苏、和谐江苏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在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年会上的讲话节选)
涉农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出现了持续的低迷,生源日趋减少,基地日渐萎缩,成果难以显现,出现了招不进、留不住、没出路的尴尬局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却在持续加强。
一、涉农专业发展的生存性挑战
大量非农专业的开设,大量特色农字头专业的逐渐消失给涉农专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社会负面舆论对农职校和涉农专业的中长期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观念偏差,从而让一些家长和学生表现出择业观念的偏执性,轻农、弃农,纷纷涌向第三产业的热门专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相对落后,尚未确立“大职教”办学体系,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作用。
二、涉农专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进,广大农职校迎来了发展的难得机遇,应顺应市场需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素质技能提高的要求,重点办好涉农专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及资源优势,并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骨干专业。
2 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农村、农民、农业再次成为关注的中心。没有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就不算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上的应有作用,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3 近年来,充裕的生源为农职校做强涉农专业提供了保障。广大农职校应加强管理,积极发展,努力为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创业创造条件,让他们实现学习和生产的“无缝对接”,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
(崔志钰《农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配合,着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任务,努力促进中职学生良好品行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德育教学改革。一是规范德育课程的开设。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这一轮改革力度很大,不仅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性质和主要任务,更规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颁布了配套的教学大纲。2009年4月,省教育厅委托省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中职校德育管理干部培训,由于各地各校落实情况不一,德育课改的实际成效尚未显现。今年要花大力气着力推进德育课教学改革,各地各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要求。规范开设、开足、开好德育课程,重点是制订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德育课程教学管理、队伍培养、资源配置、评价考核、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结合社会形势和重大社会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题教育。二是改进德育教学模式,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教育规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活动。三要改革考核评价方法。把学生德育考核纳入学分体系,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辅导员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社会服务获取相应学分。这里着重强调一下,各地各校要把实训实习作为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学生实训实习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实训实习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与岗位规范作为实训实习的必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增强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明确教职员工育人职责,学校全体教师职工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护学生的义务和责任。继续开展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德育管理干部、心理健康教师专项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德育工作者国内、国际学习交流。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必须由教师担任。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巩固和加强班主任骨干梯队建设,激励优秀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关心班主任工作和生活,促进班主任成长。2011年省里将组织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聘请劳动模范、企业技术能手、企业高管、行业能工巧匠和优秀毕业生担任“学校兼职辅导员”,选派优秀民警担任法制辅导员,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三、规范德育工作制度。各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制定规范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实践活动、班级工作、学生一日常规等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教育和管理。省教育厅、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组织领导、思想认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常规管理、主题教育、实习实训、实践活动等考核标准。省、市定期开展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评比和表彰。省教育厅将继续把德育工作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在骨干学校、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与和谐校园创建等工作中加大督导考核力度。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五、加强德育工作研究。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省职业教育各德育教科研中心组负责牵头组织国家和省德育教科研工作,就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交流活动,为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文件政策做好参谋工作。各市均应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落实人员、经费和必要的办公设备。充分发挥各级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和各类德育教研中心组的作用,广泛开展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学习、交流、研究、宣传等活动。
近几年来,省教育厅依托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网络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各地各校涌现了一大批德育先进单位和特色学校,引领和带动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2010年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组织进行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表彰决定已公布在江苏教育、江苏职业教育网站。奖牌、证书拟在2011年年初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进会上统一颁发。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和机制,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时代特征、江苏特色、职教特质、学生特点,全面提高我省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建设美好江苏、和谐江苏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在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年会上的讲话节选)
涉农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出现了持续的低迷,生源日趋减少,基地日渐萎缩,成果难以显现,出现了招不进、留不住、没出路的尴尬局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却在持续加强。
一、涉农专业发展的生存性挑战
大量非农专业的开设,大量特色农字头专业的逐渐消失给涉农专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社会负面舆论对农职校和涉农专业的中长期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观念偏差,从而让一些家长和学生表现出择业观念的偏执性,轻农、弃农,纷纷涌向第三产业的热门专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相对落后,尚未确立“大职教”办学体系,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作用。
二、涉农专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进,广大农职校迎来了发展的难得机遇,应顺应市场需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素质技能提高的要求,重点办好涉农专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及资源优势,并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骨干专业。
2 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农村、农民、农业再次成为关注的中心。没有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就不算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上的应有作用,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3 近年来,充裕的生源为农职校做强涉农专业提供了保障。广大农职校应加强管理,积极发展,努力为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创业创造条件,让他们实现学习和生产的“无缝对接”,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
(崔志钰《农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