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班级都会有最弱的孩子——可能是学习暂时跟不上或自制力较差,可能生理或心理存在隐疾,可能是父母很不配合,还有可能多个方面的情况都不理想……
怎样帮助最弱的孩子在集体里获得发展呢?我的做法是,把最弱的孩子打造成班上最有魅力的榜样。
再弱的孩子也有积极的品质和个人优势,只要我们注意观察、耐心发掘,就一定能找到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他的家庭极度贫困、混乱: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暴躁易怒、恶名远扬。孩子智力发育迟缓,三年级时智力才达到三四岁幼儿的水平,六岁入学时跟读模仿最多只能连续发出三个音,因为长期遭受暴力而极度缺乏安全感,抑郁自闭,一有人靠近,他就会全身紧张,或躲入墙角,或坐下将脸埋入臂弯。
经过观察,我发现他非常渴望别人的关注与陪伴。我便每个课间去找他,问他想玩什么,陪他做游戏,邀请他到我的办公室吃零食……开始他不理我,只把头埋在手臂里,我就坐在他的身边,自顾自地跟他讲话。这样过了几天,他发现我从不对他提任何要求,也不打骂他,便放松了。从抬眼看我到默许我抚摸他的头,到和我眼神交流、接受我的邀请,很快,这个没有得到过什么关注与陪伴的孩子开始接纳我、信任我、依恋我。每天早上,他都会等候在校门口,看到我就飞快地跑到我身边。当他发现我每天见到他都拥抱他、跟他说早上好时,他也开始主动地拥抱我、跟我问好。这令我非常惊喜,说明这个孩子潜意识里感受到了安全,他开始主动学习了。
这个孩子虽然智力发育迟缓,学得很艰难,但喜欢重复完成简单的任务。我教他说话,即使他很难发准音,却可以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地跟着我重复发音。我教他书写,教他画短直线、圆等简单图形,他哪怕拿不稳笔,也可以几十遍、上百遍地重复去画。
我立刻抓住他的这个特点,趁机打造成这个孩子闪闪发光的个人名片。
抓住个人特点,将其变成教育资源
1. 讲“优点”,帮助孩子树立正面形象
我先把这个孩子“重复多遍”的特点提升为“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然后在班级里创设各种机会反复讲给全体学生听。
比如,每次上课,我都会刻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教他发音,几遍下来不会,我就再教。不管他是否学会,每次教完后,我都会问全班同学:
“同学们,你们看他学发音学得辛不辛苦?”
“辛苦!”孩子们纷纷回答。
“但他放弃了吗?”
“没有!”孩子们齐声回答。
每当这时,我就会说:“起点再低,只要坚持挑战自己,都是了不起的英雄!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每次讲作业时,我也会专门展示这个孩子的练习纸,带着全班同学数一数,他把一根短线重复画了多少遍;带着全班同学观察,当他把一个图形重复画了几十遍后,有哪些进步。
然后,我会问大家:“他坚持得好不好?”
“好!”孩子们肯定地回答。
“他进步了没有?”
“进步啦!”孩子们高兴地喊出来。
每一次得到全体同学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个孩子就会笑,全班孩子也会笑起来。时间长了,班里没有人瞧不起这个孩子,反而都乐于去找他的坚持和进步。每次发现这个孩子又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同学们就会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我。于是,我又有机会在班里表扬这个孩子,塑造他的正面形象。
这个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话也越来越多。课间他来找我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他也能和同学们玩到一起去了。
一個拥有正面形象的孩子,才能真正被自己接纳、被集体接纳。
面对原本就弱的孩子,发现他“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很容易。如果老师总是注意弱的孩子不好的一面,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这个孩子太弱了,实在跟不上”“在这个孩子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心血,他还是这样差,一点希望都看不到”“这个孩子我教不好”“要把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隔离开,免得他打扰更多人”……这些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专业性和创造性,不断地给教师、孩子、班级消极暗示。一旦这种暗示发展到全班同学都排斥最弱的同学时,伤害的不仅是弱的孩子,同样会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氛围,甚至动摇教师的教育信心与信念。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寻找积极因素的话,我们产生的情绪也会是积极的:“这孩子有韧性,是个好孩子!只要他不放弃,我也一定不放弃!”这种积极的认识与情绪会支撑教师、孩子进入彼此肯定的正向循环,产生积极的信心与信念,使师生在良好的心态与情绪中向前进。
2. 做“示范”,让积极行为不断被复制,被放大
一次,我走进教室时,全体同学正在进行课前古诗诵读。我发现孩子们读错了一个音,就让大家停下来,跟着我读正确的读音。在全班跟读的过程中,那个发音困难的孩子声音特别大,跟读得特别认真。我在为他的积极努力感到高兴时,突发灵感: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教他!
我先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教正确读音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跟读声音最大、学得最认真。他是谁?”
同学们一下子叫出那个孩子的名字。
我接着说:“他这样好学,我们一起来教他好不好?”
“好呀!”有的孩子欢快地喊出来,有的孩子却不知所措地望着我,仿佛在问:“我们该怎么教?”
我不慌不忙地说:“以后我们课前诵读时,大家读一句,他跟着读一句。他读的时候,大家要像老师这样仔细听,他哪个音没发准时,就把这句诗带着他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带读的时候要把他没读准的那个音读得慢一点儿、重一点儿,让他学起来的时候方便一些。”
我示范了一下,然后让孩子们带读。孩子们开始带读得很好,示范读音也很有耐心。但有一个音大家教了好几遍,那个孩子还是没读准,教室里带读的声音变得不整齐起来。我猜想这是因为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便马上叫停,对孩子们说:“刚才大家教得很有耐心,他也学得很有耐心,非常好。但是课前诵读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再遇到他有字音读不准时,最多教三遍,还读不准就跳过往下读。这个没读准的音,我们可以下一节课诵读时再教。” 孩子们知道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就欢快又慎重地教了下去。像这样教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那个孩子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记不清是多久以后的一天,我一走进教室,孩子们就兴奋地喊起来:“彭老师,您快来听,他能完整地念一首古诗了!”在全班同学的报喜声中,那个孩子有些羞涩又有些雀跃地站起来,在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和轻声提示下,把一首古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我记得很清楚,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首诗并不好读,更不好懂,但这个说话一直不顺畅的孩子记住了它的每一个字音,像唱歌一样把它从头到尾念下来了。
当他念完时,整个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神奇的氛围: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亮闪闪的,每一个孩子的嘴角都噙着笑,每一个孩子都很兴奋——为他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同学,也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自己。
把道理讲给孩子们听,远不如做给他们看;而老师做给孩子们看,又远不如他们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做。我不禁非常感谢这个说不清话的孩子,他是上天赐给我们班级的天使!因为有他的存在,我有机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孩子们示范“怎样帮助一个人”;因为有他的存在,孩子们有机会看到“怎样在最低谷坚持不懈”;因为有他的存在,孩子们有机会一遍遍去体验真诚愉快地“帮助一个人”……
效应辐射,形成良好的班级生态
一个社会对弱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样,一个集体里,最弱的孩子能否有尊严地、阳光地成长,也体现了这个集体的生态。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弱”的因素存在,如果在集体当中,人“弱”的一面被展现出来时,就受到指责、排斥甚至隔离,这个集体就会产生一种“人人自危”“人人装强大”的消极氛围,因为大家都害怕不被承认,不被接纳。
而当班级里最“弱”的人能在集体中舒展地成长,他的“弱”能被集体中的其他人解读出积极的意味时,这就给所有孩子一个积极的暗示:即使“做不到”“做不好”,只要是真实的自己,只要在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我还是会被集体接受和喜爱。这样的安全感,将成为整个班级生态的最坚实基础。
我经常拿这个孩子来鼓励全班同学:“同学们,许多对于你们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发准一个字的读音,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也许练习几百次也做不到。同样,另一些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事情,也许你练习几百次也做不好。”
因为有这个孩子的存在,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一说同学们就能懂。也因为有这个孩子的存在,同学们很快就能接住话题:“所以,当别人做不好某件事情时,我们可以尽自己的能力耐心地帮忙;当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情时,可以再试一次、再试一次……”
而面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或大或小的成长问题,我也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我的责任是帮助孩子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前进;如果我对孩子们的帮助暂时没有收到效果,我也可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次、再试一次……”
这个孩子给了我们一种力量——再难,能比他学说话更难吗?再不行,就像他三年级没学会写几个字,不也因为一直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吗?
因为这种安全感,我们班不论哪个孩子做错了事,或是没把事情做好,都会很坦然。因为他们知道,说实话、露出自己的短板,不会有危险,相反会换来大家的帮助。有一次,一个男孩子在擦教室后面的置物柜时,一小块玻璃松动掉了下来,他当时很害怕,就把玻璃藏到柜子后面,自己跑出了教室。当同学们发现柜子上少了一块玻璃时,就跑来告诉我。我赶紧到教室询问这块玻璃的下落,一时间没人回话,就说:“老师和同学寻找这块玻璃,一是害怕它不知道碎在哪里会伤到人;二是柜子上少了一块玻璃,不安全也不美观,并不是为了找到谁,更不是为了去惩罚谁。我们每个人都有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意外也经常发生。你们看,小艺同学做不好的事情很多,上次主动拖地时水倒得太多,让教室成了一条小溪,大家不是也没怪他,而是帮他一起把教室里的水拖干了吗?他也因为这件事知道了拖地不需要太多水。”
我说完后,就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儿,一个男孩子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告诉我们事情的经过。同学们果然没有怪他,而是一起帮他想办法,有的说请门房的保安大叔帮忙把玻璃安回去,有的说请自己的爸爸来学校安装,还有的说到总务处借一些工具自己安装……
我说:“你发现玻璃松了没有慌,所以才能完好无损地接住玻璃;你把玻璃放在柜子后面,既保护了玻璃,又不会伤到别人。遇到意外,你处理得很冷静。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又不知道怎样处理更好,可以怎么办?”
“可以找同學帮忙。”那个孩子有点羞涩地说,“还可以告诉老师。”
“对,出现意外不慌张,及时救助,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我总结。
这个孩子的力量不止辐射到班级中。有一次,一名因成绩不理想而抑郁退学的高中生找我做心理咨询,我就请她到学校里做我的助教。当这个高中生目睹那个孩子放学后留在我这里几百遍重复地学说话时,特别是学了好多遍仍然不会,一边流泪一边接着学的时候,她也被震撼了。后来她和我交流的时候说:“这个小弟弟太难了,可这么难他都没放弃。和他相比,我考进了重点高中,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发掘最弱的孩子身上的精神力量,让最弱的孩子成为班级里最有魅力的榜样。这样的教育,让人安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南津关小学)
怎样帮助最弱的孩子在集体里获得发展呢?我的做法是,把最弱的孩子打造成班上最有魅力的榜样。
再弱的孩子也有积极的品质和个人优势,只要我们注意观察、耐心发掘,就一定能找到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他的家庭极度贫困、混乱: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暴躁易怒、恶名远扬。孩子智力发育迟缓,三年级时智力才达到三四岁幼儿的水平,六岁入学时跟读模仿最多只能连续发出三个音,因为长期遭受暴力而极度缺乏安全感,抑郁自闭,一有人靠近,他就会全身紧张,或躲入墙角,或坐下将脸埋入臂弯。
经过观察,我发现他非常渴望别人的关注与陪伴。我便每个课间去找他,问他想玩什么,陪他做游戏,邀请他到我的办公室吃零食……开始他不理我,只把头埋在手臂里,我就坐在他的身边,自顾自地跟他讲话。这样过了几天,他发现我从不对他提任何要求,也不打骂他,便放松了。从抬眼看我到默许我抚摸他的头,到和我眼神交流、接受我的邀请,很快,这个没有得到过什么关注与陪伴的孩子开始接纳我、信任我、依恋我。每天早上,他都会等候在校门口,看到我就飞快地跑到我身边。当他发现我每天见到他都拥抱他、跟他说早上好时,他也开始主动地拥抱我、跟我问好。这令我非常惊喜,说明这个孩子潜意识里感受到了安全,他开始主动学习了。
这个孩子虽然智力发育迟缓,学得很艰难,但喜欢重复完成简单的任务。我教他说话,即使他很难发准音,却可以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地跟着我重复发音。我教他书写,教他画短直线、圆等简单图形,他哪怕拿不稳笔,也可以几十遍、上百遍地重复去画。
我立刻抓住他的这个特点,趁机打造成这个孩子闪闪发光的个人名片。
抓住个人特点,将其变成教育资源
1. 讲“优点”,帮助孩子树立正面形象
我先把这个孩子“重复多遍”的特点提升为“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然后在班级里创设各种机会反复讲给全体学生听。
比如,每次上课,我都会刻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教他发音,几遍下来不会,我就再教。不管他是否学会,每次教完后,我都会问全班同学:
“同学们,你们看他学发音学得辛不辛苦?”
“辛苦!”孩子们纷纷回答。
“但他放弃了吗?”
“没有!”孩子们齐声回答。
每当这时,我就会说:“起点再低,只要坚持挑战自己,都是了不起的英雄!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每次讲作业时,我也会专门展示这个孩子的练习纸,带着全班同学数一数,他把一根短线重复画了多少遍;带着全班同学观察,当他把一个图形重复画了几十遍后,有哪些进步。
然后,我会问大家:“他坚持得好不好?”
“好!”孩子们肯定地回答。
“他进步了没有?”
“进步啦!”孩子们高兴地喊出来。
每一次得到全体同学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个孩子就会笑,全班孩子也会笑起来。时间长了,班里没有人瞧不起这个孩子,反而都乐于去找他的坚持和进步。每次发现这个孩子又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同学们就会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我。于是,我又有机会在班里表扬这个孩子,塑造他的正面形象。
这个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话也越来越多。课间他来找我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他也能和同学们玩到一起去了。
一個拥有正面形象的孩子,才能真正被自己接纳、被集体接纳。
面对原本就弱的孩子,发现他“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很容易。如果老师总是注意弱的孩子不好的一面,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这个孩子太弱了,实在跟不上”“在这个孩子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心血,他还是这样差,一点希望都看不到”“这个孩子我教不好”“要把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隔离开,免得他打扰更多人”……这些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专业性和创造性,不断地给教师、孩子、班级消极暗示。一旦这种暗示发展到全班同学都排斥最弱的同学时,伤害的不仅是弱的孩子,同样会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氛围,甚至动摇教师的教育信心与信念。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寻找积极因素的话,我们产生的情绪也会是积极的:“这孩子有韧性,是个好孩子!只要他不放弃,我也一定不放弃!”这种积极的认识与情绪会支撑教师、孩子进入彼此肯定的正向循环,产生积极的信心与信念,使师生在良好的心态与情绪中向前进。
2. 做“示范”,让积极行为不断被复制,被放大
一次,我走进教室时,全体同学正在进行课前古诗诵读。我发现孩子们读错了一个音,就让大家停下来,跟着我读正确的读音。在全班跟读的过程中,那个发音困难的孩子声音特别大,跟读得特别认真。我在为他的积极努力感到高兴时,突发灵感: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教他!
我先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教正确读音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跟读声音最大、学得最认真。他是谁?”
同学们一下子叫出那个孩子的名字。
我接着说:“他这样好学,我们一起来教他好不好?”
“好呀!”有的孩子欢快地喊出来,有的孩子却不知所措地望着我,仿佛在问:“我们该怎么教?”
我不慌不忙地说:“以后我们课前诵读时,大家读一句,他跟着读一句。他读的时候,大家要像老师这样仔细听,他哪个音没发准时,就把这句诗带着他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带读的时候要把他没读准的那个音读得慢一点儿、重一点儿,让他学起来的时候方便一些。”
我示范了一下,然后让孩子们带读。孩子们开始带读得很好,示范读音也很有耐心。但有一个音大家教了好几遍,那个孩子还是没读准,教室里带读的声音变得不整齐起来。我猜想这是因为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便马上叫停,对孩子们说:“刚才大家教得很有耐心,他也学得很有耐心,非常好。但是课前诵读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再遇到他有字音读不准时,最多教三遍,还读不准就跳过往下读。这个没读准的音,我们可以下一节课诵读时再教。” 孩子们知道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就欢快又慎重地教了下去。像这样教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那个孩子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记不清是多久以后的一天,我一走进教室,孩子们就兴奋地喊起来:“彭老师,您快来听,他能完整地念一首古诗了!”在全班同学的报喜声中,那个孩子有些羞涩又有些雀跃地站起来,在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和轻声提示下,把一首古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我记得很清楚,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首诗并不好读,更不好懂,但这个说话一直不顺畅的孩子记住了它的每一个字音,像唱歌一样把它从头到尾念下来了。
当他念完时,整个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神奇的氛围: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亮闪闪的,每一个孩子的嘴角都噙着笑,每一个孩子都很兴奋——为他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同学,也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自己。
把道理讲给孩子们听,远不如做给他们看;而老师做给孩子们看,又远不如他们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做。我不禁非常感谢这个说不清话的孩子,他是上天赐给我们班级的天使!因为有他的存在,我有机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孩子们示范“怎样帮助一个人”;因为有他的存在,孩子们有机会看到“怎样在最低谷坚持不懈”;因为有他的存在,孩子们有机会一遍遍去体验真诚愉快地“帮助一个人”……
效应辐射,形成良好的班级生态
一个社会对弱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样,一个集体里,最弱的孩子能否有尊严地、阳光地成长,也体现了这个集体的生态。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弱”的因素存在,如果在集体当中,人“弱”的一面被展现出来时,就受到指责、排斥甚至隔离,这个集体就会产生一种“人人自危”“人人装强大”的消极氛围,因为大家都害怕不被承认,不被接纳。
而当班级里最“弱”的人能在集体中舒展地成长,他的“弱”能被集体中的其他人解读出积极的意味时,这就给所有孩子一个积极的暗示:即使“做不到”“做不好”,只要是真实的自己,只要在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我还是会被集体接受和喜爱。这样的安全感,将成为整个班级生态的最坚实基础。
我经常拿这个孩子来鼓励全班同学:“同学们,许多对于你们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发准一个字的读音,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也许练习几百次也做不到。同样,另一些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事情,也许你练习几百次也做不好。”
因为有这个孩子的存在,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一说同学们就能懂。也因为有这个孩子的存在,同学们很快就能接住话题:“所以,当别人做不好某件事情时,我们可以尽自己的能力耐心地帮忙;当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情时,可以再试一次、再试一次……”
而面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或大或小的成长问题,我也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我的责任是帮助孩子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前进;如果我对孩子们的帮助暂时没有收到效果,我也可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次、再试一次……”
这个孩子给了我们一种力量——再难,能比他学说话更难吗?再不行,就像他三年级没学会写几个字,不也因为一直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吗?
因为这种安全感,我们班不论哪个孩子做错了事,或是没把事情做好,都会很坦然。因为他们知道,说实话、露出自己的短板,不会有危险,相反会换来大家的帮助。有一次,一个男孩子在擦教室后面的置物柜时,一小块玻璃松动掉了下来,他当时很害怕,就把玻璃藏到柜子后面,自己跑出了教室。当同学们发现柜子上少了一块玻璃时,就跑来告诉我。我赶紧到教室询问这块玻璃的下落,一时间没人回话,就说:“老师和同学寻找这块玻璃,一是害怕它不知道碎在哪里会伤到人;二是柜子上少了一块玻璃,不安全也不美观,并不是为了找到谁,更不是为了去惩罚谁。我们每个人都有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意外也经常发生。你们看,小艺同学做不好的事情很多,上次主动拖地时水倒得太多,让教室成了一条小溪,大家不是也没怪他,而是帮他一起把教室里的水拖干了吗?他也因为这件事知道了拖地不需要太多水。”
我说完后,就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儿,一个男孩子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告诉我们事情的经过。同学们果然没有怪他,而是一起帮他想办法,有的说请门房的保安大叔帮忙把玻璃安回去,有的说请自己的爸爸来学校安装,还有的说到总务处借一些工具自己安装……
我说:“你发现玻璃松了没有慌,所以才能完好无损地接住玻璃;你把玻璃放在柜子后面,既保护了玻璃,又不会伤到别人。遇到意外,你处理得很冷静。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又不知道怎样处理更好,可以怎么办?”
“可以找同學帮忙。”那个孩子有点羞涩地说,“还可以告诉老师。”
“对,出现意外不慌张,及时救助,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我总结。
这个孩子的力量不止辐射到班级中。有一次,一名因成绩不理想而抑郁退学的高中生找我做心理咨询,我就请她到学校里做我的助教。当这个高中生目睹那个孩子放学后留在我这里几百遍重复地学说话时,特别是学了好多遍仍然不会,一边流泪一边接着学的时候,她也被震撼了。后来她和我交流的时候说:“这个小弟弟太难了,可这么难他都没放弃。和他相比,我考进了重点高中,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发掘最弱的孩子身上的精神力量,让最弱的孩子成为班级里最有魅力的榜样。这样的教育,让人安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南津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