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彬是研读中国古代禁书最多的学者,他主编的《清代禁书总述》,是研究清代禁书的权威著作,他运用观念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禁书与文字狱,发现在《四库全书》中收有200多种禁书。这是为什么?王彬一一做出回答。从禁书的角度,他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后裔,是颇可以怀疑的。王彬把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与西方的叙事学结合起来,研究《水浒传》与《红楼梦》,得出不少新的结论。他同时又是北京城市历史与胡同的研究者与保卫者,由于他的呼吁,北京的胡同之根一一砖塔胡同得以保存下来。近年他提出微观地理学的观念,试图从理论上解决城市改造中所遇的尴尬与困境。
我与王彬最初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他正在主编《清代禁书总述》,我应邀参加了撰写工作。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工作。经常为了一个史实而反复讨论,有时甚至激烈地争辩起来。在讨论与争辩中,彼此逐渐熟稔起来,从而对他的经历也有所了解。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是承上启下、奠定文化和思想品质基础的关键的时期。王彬有幸的是,他的这段时间是在著名的北京四中度过的。四中作为一座名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王彬也可算是其中之一。然而王彬又是不幸的,他在四中没有读完高中,就碰上了史无前例的“文革”。1968年,他进入了工厂当工人。“文革”期间,“读书无用论”席卷全国,而王彬却冒着风险,阅读了大量当时被视为封资修毒草的中外文学名著。“文革”结束后,他考入北京经济学院(后来改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攻读经济理论。毕业后,他本可以借助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下海、炒股、办公司,获得丰厚的收益。但出于对文学与文化的热爱,他放弃了前者,而改行到鲁迅文学院做了一名教师。现在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拼搏奋进,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建筑学、历史地理学等诸多领域,不断丰富和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读中国古代禁书最多的学者
作为一位中年学者,王彬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在这方面,他主攻禁书研究。熟悉中国历史的人知道,清代是中国古代禁书的集大成者,这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但是出入参差,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在王彬的主持下,对此进行了梳理,用了将近十年的工夫,才把这项工作做完。其中的艰辛可知。王彬是严肃认真的,举凡被清代政府禁毁的书籍,他都尽量找来仔细阅读,他可以说是阅读中国古代禁书最多的学者。《清代禁书总述》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好评,被认为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典籍,可以信赖的工具书。目前,我国正在组织清代通史的撰写工作,《清代禁书总述》被列为参考书。
在此之前,王彬撰写过研究禁书与文字狱的专著,他从观念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想象进行深入思索,得出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结论。他发现,在清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里竟然收录了二百多种禁书,这是为什么?王彬一一做出了解释。对他的这本著作,季羡林老人十分欣赏,撰文介绍,并推荐参加第七届中国图书奖的评选。
在清代禁书的研究上,王彬是严肃认真的,他认为,举凡被列入清代的禁书,必须有政府的禁毁文件,道听途说,不能作为依据。比如,流行的说法,《红楼梦》在乾隆时代被列为禁书,并由此演绎出曹雪芹的悲剧。真实的历史是,在乾隆时代,《红楼梦》并没有列为禁书,因此,附会的故事也就不存在了。《红楼梦》被列为禁书是在道光年间,而且是苏州的地方政府,并不是中央政府的行为。而在曹家的家谱中,没有曹雪芹的记载,以禁书的理由解释,家谱中不收曹雪芹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人,并不是铁案,而是颇可以怀疑的。
前辈学者陈衍曾经对青年时的钱钟书说:“为学总须根底经史,否则道听途说,东涂西抹,必露马脚狐尾之日。”(《石语》)王彬正是有了扎实的国学根底,才使他在中国古籍的研究与整理上左右逢源而独树一帜。
运用考据的方法而洋为中用
随着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观念、创作方法自然也随之变化。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门打开,半个世纪以来的西文美学思潮、文学流派一涌而入,现代、后现代、结构、解构,从叙事方法到内容意义、价值取向、文学语言等方面,形成了多元并存局面。王彬没有被这股西风所迷惑,他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把中国传统的考据功夫与现代方法相结合,抓住最感兴趣的西方叙事学,洋为中用,把它引入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给文学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惠风,注入了新鲜血液。
辛勤的耕耘,使王彬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在上世纪9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中国文学观念研究》《水浒的酒店》《红楼梦叙事》等著作。这几部书都能突破旧的研究模式,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辨的眼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细微之处入手,填补空白,精到而富有新意,具有开拓意义。《中国文学观念研究》囊括了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散文、中国现代散文、中国新诗四个部分,作者通过考证、推断,寻绎文学观念历史演进的痕迹,颇多新见,使人开阔视野,受到启迪,引发思考。
读过《水浒传》的人,没有哪一位不关心那些江湖人物的,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在哪里发生转变的,却未受到人们的关注,没有进入学者的视野,自然也就不会成为研究的课题。王彬心细如发,他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水浒传》中的主要事件、人物的命运大多都与酒店有关。比如,景阳岗酒店、狮子楼酒店、快活林酒店、琵琶亭酒店、浔阳楼酒店,等等,都关系着武松、宋江、李逵等人物的命运。可以说,在《水浒传》中,酒店作为人物活动的重要空间与生活背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酒店,便没有《水浒传》。
王彬是学习经济的,在这部书中,他运用考据学的方法,从文学创作与古代经济学的角度对《水浒传》中酒店的种类、规模、经营、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广泛、深入而又饶有兴味的探讨,殊属可贵。王彬由此认为,利用文化复原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文背景,换言之,把小说中的人文背景纳入学者的考察对象,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与《水浒传》一样,《红楼梦》也是王彬研究的对象。众所周知,《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非常特殊,诚如王彬在《红楼梦叙事》的前言中所说:“研究《红楼梦》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关于曹雪芹的家世,还是从传统文化与美学方面研究《红楼梦》的著作,都已汗牛充栋。如果没有新材料的问世,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突破且被认同。”然而王彬执著探索,并做出可喜成绩。他运用西方叙事学的方法,剖析《红楼梦》的叙述结构、叙述话语,不仅靠叙述、伪时间等范畴,探索其中的叙述技巧与创作规律,并且对传统红学争议已久的诸多问题,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比如:曹雪芹的作者身份、黛玉的年龄、高鹗续书、《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等等。关于后四十回是否为高鹗续书,在红学界争论不已。相互难以说服。王彬从叙述者,也就是讲故事的人的角度出发,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王彬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叙述者是顽石——贾宝玉的前身,举凡重大关节,都要显身出现议论一番。比如,在元春省亲的时候,顽石出现了,他议论道,如果还在大荒山下,青埂峰前,怎么能享受如此风流富贵的生活;在他与宝钗正式见面的时候,顽石又现身议论。而在续书的后四十回重大关节中,比如,黛玉之死,贾府被抄,顽石却不再显身,说明高鹗不懂曹雪芹的叙事方法,而是采取了传统的说书人讲故事的方法,从而露出破绽。
历史的真相是,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红楼梦》的来历是空空道人从一块石头上抄来的。而高鹗为了说明后四十回是他的续补,特意在一百二十回中写了这样一句话,看那石头上又增加了许多“收缘结尾的话头”,于是空空道人重新抄写了一遍,从而流传人间。高鹗并不愿意隐姓埋名。
《红楼梦叙事》出版于1997年,至今已经九年,但是运用叙事学研究中国古典名著,进行文本分析,仍然还是仅此一本。而这本不到二十万字的书,王彬写了整整三年。
城市的研究者与保卫者
从80年代起,王彬开始研究北京的胡同。出版了《北京老宅门》(图例)、《旧京街巷》《胡同与门楼》《北京街巷图志》,主编了《实用北京街巷指南》与《北京地名典》等著作。其中《实用北京街巷指南》出版于1987年,系统地对当时北京城区的道路、胡同及其两侧的机关、商店、学校、工厂进行了详细记录。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流淌过去了,今天的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想了解当时北京城区街道与单位分布的情况,那么,《实用北京街巷指南》则是一部可以信赖的书。王彬注重第一手资料与资料的严谨性,他认为没有自己调查的资料,要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是难以想象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是他为研究北京道路所做的调查报告,有意与无意之中,为我们留下80年代北京城区道路与单位布局的翔实资料,是十分宝贵的。
为了系统研究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王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了北京的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个基础上,他与妻子合作撰写了《北京老宅门》(图例)、《胡同与门楼》《北京街巷图志》。这三部书出版以后,获得好评。其中,《北京老宅门》(图例)从中国传统建筑的角度,分析了北京的旧式宅门,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北京街巷图志》则第一次从城址变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角度,对北京的道路进行了系统探讨。从西周到今天,历时数千余年,有评论说是“在三千年的历史画廊中展现了北京的街道与胡同风貌,其文化含量之大,信息之丰富,已经超过了北京街巷的意义,是难得的一本好书。”
近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许多胡同被以危改的名义拆掉了,引起专家的关注,王彬也是其中之一。为此,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呼吁保护有历史价值的胡同,避免因为愚昧和无知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们知道,胡同是北京的文化载体,是北京人独特的居住方式,产生于元大都时代。但是当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且只有砖塔胡同的名称留存下来。这条胡同,前几年也面临被推平的命运。王彬知道以后心情沉重,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撰写文章,呼吁对其保护。道理很简单,砖塔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之根,怎能把根拔掉呢?现在这条胡同已经被保护起来,避免了被夷为平地的命运。
为了更好地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王彬提出微观地理学的观念,他认为:微观地理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微观地理与城市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延伸的。在进行城市改造之前,编制宏观规划的时候,应该注重区域研究。把区域分出段落,根据区域的历史价值进行划分。至少应该划分出历史文化保护区、过渡区、过渡区以外的新建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保护为主。从某种意义说,保护就是守旧,旧的肌理与旧的建筑本身就是价值。这种价值不应该仅仅以旅游经济的高低进行评估。而应该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国之瑰宝的角度,高度重视。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的元素是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而不是社会的负担。不应该笼统地反对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而应该强调新旧景观之间关系。如果这个关系是协调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便是成功的。
王彬认为,进行学术研究,应该注重方法,注重方法的革新,方法变了,往往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解决历史上众多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会得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他还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注意细部,注意文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从细微之处入手,宏观之处着眼,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避免大而无当,空疏无用。
王彬是寂寞的,但是在寂寞中,王彬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术与寂寞是成比例的,学术研究,往往是在寂寞得近于苍凉的状态下做出来的。王彬的建树,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辛苦耕耘才能有所收获,在“花香满径采菊归”的时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愿王彬继续寂寞,坚守净土,抵御金钱、名利的诱惑,勇于拓荒而又认真思索,从而做出更大贡献。
我与王彬最初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他正在主编《清代禁书总述》,我应邀参加了撰写工作。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工作。经常为了一个史实而反复讨论,有时甚至激烈地争辩起来。在讨论与争辩中,彼此逐渐熟稔起来,从而对他的经历也有所了解。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是承上启下、奠定文化和思想品质基础的关键的时期。王彬有幸的是,他的这段时间是在著名的北京四中度过的。四中作为一座名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王彬也可算是其中之一。然而王彬又是不幸的,他在四中没有读完高中,就碰上了史无前例的“文革”。1968年,他进入了工厂当工人。“文革”期间,“读书无用论”席卷全国,而王彬却冒着风险,阅读了大量当时被视为封资修毒草的中外文学名著。“文革”结束后,他考入北京经济学院(后来改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攻读经济理论。毕业后,他本可以借助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下海、炒股、办公司,获得丰厚的收益。但出于对文学与文化的热爱,他放弃了前者,而改行到鲁迅文学院做了一名教师。现在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拼搏奋进,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建筑学、历史地理学等诸多领域,不断丰富和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读中国古代禁书最多的学者
作为一位中年学者,王彬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在这方面,他主攻禁书研究。熟悉中国历史的人知道,清代是中国古代禁书的集大成者,这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但是出入参差,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在王彬的主持下,对此进行了梳理,用了将近十年的工夫,才把这项工作做完。其中的艰辛可知。王彬是严肃认真的,举凡被清代政府禁毁的书籍,他都尽量找来仔细阅读,他可以说是阅读中国古代禁书最多的学者。《清代禁书总述》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好评,被认为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典籍,可以信赖的工具书。目前,我国正在组织清代通史的撰写工作,《清代禁书总述》被列为参考书。
在此之前,王彬撰写过研究禁书与文字狱的专著,他从观念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想象进行深入思索,得出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结论。他发现,在清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里竟然收录了二百多种禁书,这是为什么?王彬一一做出了解释。对他的这本著作,季羡林老人十分欣赏,撰文介绍,并推荐参加第七届中国图书奖的评选。
在清代禁书的研究上,王彬是严肃认真的,他认为,举凡被列入清代的禁书,必须有政府的禁毁文件,道听途说,不能作为依据。比如,流行的说法,《红楼梦》在乾隆时代被列为禁书,并由此演绎出曹雪芹的悲剧。真实的历史是,在乾隆时代,《红楼梦》并没有列为禁书,因此,附会的故事也就不存在了。《红楼梦》被列为禁书是在道光年间,而且是苏州的地方政府,并不是中央政府的行为。而在曹家的家谱中,没有曹雪芹的记载,以禁书的理由解释,家谱中不收曹雪芹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人,并不是铁案,而是颇可以怀疑的。
前辈学者陈衍曾经对青年时的钱钟书说:“为学总须根底经史,否则道听途说,东涂西抹,必露马脚狐尾之日。”(《石语》)王彬正是有了扎实的国学根底,才使他在中国古籍的研究与整理上左右逢源而独树一帜。
运用考据的方法而洋为中用
随着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观念、创作方法自然也随之变化。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门打开,半个世纪以来的西文美学思潮、文学流派一涌而入,现代、后现代、结构、解构,从叙事方法到内容意义、价值取向、文学语言等方面,形成了多元并存局面。王彬没有被这股西风所迷惑,他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把中国传统的考据功夫与现代方法相结合,抓住最感兴趣的西方叙事学,洋为中用,把它引入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给文学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惠风,注入了新鲜血液。
辛勤的耕耘,使王彬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在上世纪9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中国文学观念研究》《水浒的酒店》《红楼梦叙事》等著作。这几部书都能突破旧的研究模式,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辨的眼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细微之处入手,填补空白,精到而富有新意,具有开拓意义。《中国文学观念研究》囊括了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散文、中国现代散文、中国新诗四个部分,作者通过考证、推断,寻绎文学观念历史演进的痕迹,颇多新见,使人开阔视野,受到启迪,引发思考。
读过《水浒传》的人,没有哪一位不关心那些江湖人物的,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在哪里发生转变的,却未受到人们的关注,没有进入学者的视野,自然也就不会成为研究的课题。王彬心细如发,他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水浒传》中的主要事件、人物的命运大多都与酒店有关。比如,景阳岗酒店、狮子楼酒店、快活林酒店、琵琶亭酒店、浔阳楼酒店,等等,都关系着武松、宋江、李逵等人物的命运。可以说,在《水浒传》中,酒店作为人物活动的重要空间与生活背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酒店,便没有《水浒传》。
王彬是学习经济的,在这部书中,他运用考据学的方法,从文学创作与古代经济学的角度对《水浒传》中酒店的种类、规模、经营、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广泛、深入而又饶有兴味的探讨,殊属可贵。王彬由此认为,利用文化复原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文背景,换言之,把小说中的人文背景纳入学者的考察对象,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与《水浒传》一样,《红楼梦》也是王彬研究的对象。众所周知,《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非常特殊,诚如王彬在《红楼梦叙事》的前言中所说:“研究《红楼梦》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关于曹雪芹的家世,还是从传统文化与美学方面研究《红楼梦》的著作,都已汗牛充栋。如果没有新材料的问世,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突破且被认同。”然而王彬执著探索,并做出可喜成绩。他运用西方叙事学的方法,剖析《红楼梦》的叙述结构、叙述话语,不仅靠叙述、伪时间等范畴,探索其中的叙述技巧与创作规律,并且对传统红学争议已久的诸多问题,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比如:曹雪芹的作者身份、黛玉的年龄、高鹗续书、《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等等。关于后四十回是否为高鹗续书,在红学界争论不已。相互难以说服。王彬从叙述者,也就是讲故事的人的角度出发,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王彬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叙述者是顽石——贾宝玉的前身,举凡重大关节,都要显身出现议论一番。比如,在元春省亲的时候,顽石出现了,他议论道,如果还在大荒山下,青埂峰前,怎么能享受如此风流富贵的生活;在他与宝钗正式见面的时候,顽石又现身议论。而在续书的后四十回重大关节中,比如,黛玉之死,贾府被抄,顽石却不再显身,说明高鹗不懂曹雪芹的叙事方法,而是采取了传统的说书人讲故事的方法,从而露出破绽。
历史的真相是,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红楼梦》的来历是空空道人从一块石头上抄来的。而高鹗为了说明后四十回是他的续补,特意在一百二十回中写了这样一句话,看那石头上又增加了许多“收缘结尾的话头”,于是空空道人重新抄写了一遍,从而流传人间。高鹗并不愿意隐姓埋名。
《红楼梦叙事》出版于1997年,至今已经九年,但是运用叙事学研究中国古典名著,进行文本分析,仍然还是仅此一本。而这本不到二十万字的书,王彬写了整整三年。
城市的研究者与保卫者
从80年代起,王彬开始研究北京的胡同。出版了《北京老宅门》(图例)、《旧京街巷》《胡同与门楼》《北京街巷图志》,主编了《实用北京街巷指南》与《北京地名典》等著作。其中《实用北京街巷指南》出版于1987年,系统地对当时北京城区的道路、胡同及其两侧的机关、商店、学校、工厂进行了详细记录。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流淌过去了,今天的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想了解当时北京城区街道与单位分布的情况,那么,《实用北京街巷指南》则是一部可以信赖的书。王彬注重第一手资料与资料的严谨性,他认为没有自己调查的资料,要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是难以想象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是他为研究北京道路所做的调查报告,有意与无意之中,为我们留下80年代北京城区道路与单位布局的翔实资料,是十分宝贵的。
为了系统研究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王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了北京的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个基础上,他与妻子合作撰写了《北京老宅门》(图例)、《胡同与门楼》《北京街巷图志》。这三部书出版以后,获得好评。其中,《北京老宅门》(图例)从中国传统建筑的角度,分析了北京的旧式宅门,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北京街巷图志》则第一次从城址变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角度,对北京的道路进行了系统探讨。从西周到今天,历时数千余年,有评论说是“在三千年的历史画廊中展现了北京的街道与胡同风貌,其文化含量之大,信息之丰富,已经超过了北京街巷的意义,是难得的一本好书。”
近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许多胡同被以危改的名义拆掉了,引起专家的关注,王彬也是其中之一。为此,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呼吁保护有历史价值的胡同,避免因为愚昧和无知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们知道,胡同是北京的文化载体,是北京人独特的居住方式,产生于元大都时代。但是当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且只有砖塔胡同的名称留存下来。这条胡同,前几年也面临被推平的命运。王彬知道以后心情沉重,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撰写文章,呼吁对其保护。道理很简单,砖塔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之根,怎能把根拔掉呢?现在这条胡同已经被保护起来,避免了被夷为平地的命运。
为了更好地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王彬提出微观地理学的观念,他认为:微观地理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微观地理与城市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延伸的。在进行城市改造之前,编制宏观规划的时候,应该注重区域研究。把区域分出段落,根据区域的历史价值进行划分。至少应该划分出历史文化保护区、过渡区、过渡区以外的新建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保护为主。从某种意义说,保护就是守旧,旧的肌理与旧的建筑本身就是价值。这种价值不应该仅仅以旅游经济的高低进行评估。而应该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国之瑰宝的角度,高度重视。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的元素是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而不是社会的负担。不应该笼统地反对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而应该强调新旧景观之间关系。如果这个关系是协调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便是成功的。
王彬认为,进行学术研究,应该注重方法,注重方法的革新,方法变了,往往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解决历史上众多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会得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他还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注意细部,注意文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从细微之处入手,宏观之处着眼,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避免大而无当,空疏无用。
王彬是寂寞的,但是在寂寞中,王彬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术与寂寞是成比例的,学术研究,往往是在寂寞得近于苍凉的状态下做出来的。王彬的建树,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辛苦耕耘才能有所收获,在“花香满径采菊归”的时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愿王彬继续寂寞,坚守净土,抵御金钱、名利的诱惑,勇于拓荒而又认真思索,从而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