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是人的天性。教学中,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经过认真思考后,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不仅能提升分享者的成就感,而且能让智慧碰撞出智慧。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分享式教学研究。
一、提出问题
分享式教学中,问题是完成学习目标的主要载体。
问题从何而来?从学生的思考中来。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提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没有正式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批注,解决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二是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把最终仍不能解决的或者觉得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习《凡卡》这篇课文时,A同学的问题是,“凡卡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B同学的问题是,“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现象该如何求助”;C同学的问题是,“凡卡在写信时,为什么要边写信边插入以前的事情,而不是直接把信的内容写出来”。
一个苹果,你和另一个人分享时,每个人只有半个苹果。一个问题,你和另一个人分享时,每个人就有了两个问题。通过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的点会更多。
二、梳理问题
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时,许多教师习惯于把不是重点的问题删除。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问题都是真问题,都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高,求知欲才会越来越强,思考才会越来越多。
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有两种方式:
一是分散整合。小组讨论交流后,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再呈现,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解决这些问题,有三种方法:①串联问题。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师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题,孩子们一共提了五个问题。A.想谁没有想到的?B.想的是什么?C.为什么想别人没有想到的?D.他是怎么想的?E.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这五个问题串联成一个问题:谁——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思考线路,他们思考、讨论的方向和目标就很清晰了。②整合问题。就是把学生提出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多个问题合成一个问题。③分散问题。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至二个问题进行研讨,分享时相互补充质疑。
二是补充质疑。小组内汇总所有的问题,整合成1-3个大问题。然后,围绕这几个问题研读文本。
三、分享问题
学习中的收获如果不进行分享,效果就会打折扣。分享学习收获的方式有展示、对话、交流等。
孩子们根据问题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后,进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这是第一次分享——分享自学的收获与困惑。接下来的全班展示是第二次分享——分享小组学习的收获与困惑。这个过程中,一般会安排一名梳理员。梳理员结合思维导图,对课文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其他小组适时补充、质疑、拓展,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补充、点拨,或者挑起学生的争论和思考。
分享式教学有助于形成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成长。
一、提出问题
分享式教学中,问题是完成学习目标的主要载体。
问题从何而来?从学生的思考中来。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提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没有正式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批注,解决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二是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把最终仍不能解决的或者觉得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习《凡卡》这篇课文时,A同学的问题是,“凡卡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B同学的问题是,“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现象该如何求助”;C同学的问题是,“凡卡在写信时,为什么要边写信边插入以前的事情,而不是直接把信的内容写出来”。
一个苹果,你和另一个人分享时,每个人只有半个苹果。一个问题,你和另一个人分享时,每个人就有了两个问题。通过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的点会更多。
二、梳理问题
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时,许多教师习惯于把不是重点的问题删除。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问题都是真问题,都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高,求知欲才会越来越强,思考才会越来越多。
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有两种方式:
一是分散整合。小组讨论交流后,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再呈现,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解决这些问题,有三种方法:①串联问题。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师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题,孩子们一共提了五个问题。A.想谁没有想到的?B.想的是什么?C.为什么想别人没有想到的?D.他是怎么想的?E.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这五个问题串联成一个问题:谁——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思考线路,他们思考、讨论的方向和目标就很清晰了。②整合问题。就是把学生提出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多个问题合成一个问题。③分散问题。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至二个问题进行研讨,分享时相互补充质疑。
二是补充质疑。小组内汇总所有的问题,整合成1-3个大问题。然后,围绕这几个问题研读文本。
三、分享问题
学习中的收获如果不进行分享,效果就会打折扣。分享学习收获的方式有展示、对话、交流等。
孩子们根据问题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后,进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这是第一次分享——分享自学的收获与困惑。接下来的全班展示是第二次分享——分享小组学习的收获与困惑。这个过程中,一般会安排一名梳理员。梳理员结合思维导图,对课文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其他小组适时补充、质疑、拓展,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补充、点拨,或者挑起学生的争论和思考。
分享式教学有助于形成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