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就包含有对人本主义教育研究。而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与传播,有其深刻的社会价值,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
[关键词]人本主义 儒家 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86-01
人本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涉及诸多门学科与社会领域的概念,作为当代主流性的社会思潮,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与传播,有其深刻的社会价值,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中国儒家思想也具有人本主义教育精神。
一、儒家人乃万物之首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也是影响世界的一种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由于其对个性的崇尚而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是西方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关心人在现世的生活,所以,当孔子的学生问及鬼神之事,孔子答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这里表现出儒家学说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当然,儒家学说也不是没有宗教思想,它也相信有所谓“天理”或“天道”,但它不盲目迷信,而是把天道和人道合为一体,把天理和人伦合为一体,并以“道”的概念贯穿其中。显然,儒家的人生哲学是把人视为万物之首的,体现了儒家学说人本主义思想。
儒家学说既然肯定人在现世生活中的主要地位,就必须确立做人的责任。儒家要求受教育者先从“克己”开始,但又不苛求他人。孔子认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就是主张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也是儒家要求的人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其中的理想主义色彩是非常浓厚的。当然,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人的个别差异的存在,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儒家学说要求人们要有善于进退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3]。这里的“独善其身”并不是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人生信念。它告诫人们即使在怀才不遇的时候,也不要沉沦下去,而应该始终抱有济民益世的崇高理想。因此,儒家学说的这种关于人的处世哲学,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长期流传,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人长期因循守旧、压抑自我、不思进取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弘扬传统文化、稳定社会政治体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性人才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儒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在教育目标上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君子与贤人,孔子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这种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因此,人格的发展和修养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儒家的人格思想是有阶级性的,孔子就明确的把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点做了对比描述。孔子思想中的君子指的是那些致力于通过修身养性,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而小人则是指一般的市民百姓,是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儒家学者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人格修养而由小人变成君子,君子以修身养性的个性修养为自己的职责,不去讲求生活享受,因此,孟子说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理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这些儒家传统思想至今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人仍然把它看做是自己的处世哲学和安身立命之道,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响之深。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处处都可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儒家以人为本思想中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了宣传儒家思想,创办了私学,根据学生的这种差别,孔子在教学中提出了根据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思想。如根据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则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回答。以这种思想为依据,儒家学派便很重视人格教育的价值。在《大学》一书中,儒家学派开宗明义的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这里的“至善”所宣扬的就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唐朝著名儒家学者韩愈继承与发展了儒家学说,在其《师说》一书中明确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三项职责之中“传道”是最重要的,是启迪学生思想,教学生怎样做人。所有诸如此类的思想都肯定教育的作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格特长,传播社会理想,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但这种人本主义是从个人出发,最终落实在社会之上的,因而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我国儒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庞杂繁芜,虽然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它给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学会对其进行扬弃,借鉴其好的方面,服务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春秋)孔丘原著,孙健筠.杨林译注.论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1
[2](春秋)孔丘原著,孙健筠,杨林译注.论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1
[3](春秋)孔丘原著,孙健筠,杨林译注.论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1
[4]孟轲原著,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01.
[5](战国)曾参著,李陵申主编.刘强编译.大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03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人本主义 儒家 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86-01
人本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涉及诸多门学科与社会领域的概念,作为当代主流性的社会思潮,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与传播,有其深刻的社会价值,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中国儒家思想也具有人本主义教育精神。
一、儒家人乃万物之首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也是影响世界的一种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由于其对个性的崇尚而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是西方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关心人在现世的生活,所以,当孔子的学生问及鬼神之事,孔子答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这里表现出儒家学说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当然,儒家学说也不是没有宗教思想,它也相信有所谓“天理”或“天道”,但它不盲目迷信,而是把天道和人道合为一体,把天理和人伦合为一体,并以“道”的概念贯穿其中。显然,儒家的人生哲学是把人视为万物之首的,体现了儒家学说人本主义思想。
儒家学说既然肯定人在现世生活中的主要地位,就必须确立做人的责任。儒家要求受教育者先从“克己”开始,但又不苛求他人。孔子认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就是主张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也是儒家要求的人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其中的理想主义色彩是非常浓厚的。当然,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人的个别差异的存在,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儒家学说要求人们要有善于进退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3]。这里的“独善其身”并不是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人生信念。它告诫人们即使在怀才不遇的时候,也不要沉沦下去,而应该始终抱有济民益世的崇高理想。因此,儒家学说的这种关于人的处世哲学,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长期流传,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人长期因循守旧、压抑自我、不思进取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弘扬传统文化、稳定社会政治体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性人才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儒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在教育目标上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君子与贤人,孔子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这种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因此,人格的发展和修养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儒家的人格思想是有阶级性的,孔子就明确的把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点做了对比描述。孔子思想中的君子指的是那些致力于通过修身养性,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而小人则是指一般的市民百姓,是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儒家学者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人格修养而由小人变成君子,君子以修身养性的个性修养为自己的职责,不去讲求生活享受,因此,孟子说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理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这些儒家传统思想至今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人仍然把它看做是自己的处世哲学和安身立命之道,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响之深。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处处都可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儒家以人为本思想中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了宣传儒家思想,创办了私学,根据学生的这种差别,孔子在教学中提出了根据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思想。如根据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则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回答。以这种思想为依据,儒家学派便很重视人格教育的价值。在《大学》一书中,儒家学派开宗明义的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这里的“至善”所宣扬的就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唐朝著名儒家学者韩愈继承与发展了儒家学说,在其《师说》一书中明确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三项职责之中“传道”是最重要的,是启迪学生思想,教学生怎样做人。所有诸如此类的思想都肯定教育的作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格特长,传播社会理想,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但这种人本主义是从个人出发,最终落实在社会之上的,因而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我国儒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庞杂繁芜,虽然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它给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学会对其进行扬弃,借鉴其好的方面,服务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春秋)孔丘原著,孙健筠.杨林译注.论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1
[2](春秋)孔丘原著,孙健筠,杨林译注.论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1
[3](春秋)孔丘原著,孙健筠,杨林译注.论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1
[4]孟轲原著,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01.
[5](战国)曾参著,李陵申主编.刘强编译.大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03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