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地理专用教室推进学科基地发展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本次课改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最终目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赖于学校教育改革带来的活力,有赖于学习方式的变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足见地理新课程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视。
  作为嘉兴市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学校,桐乡市茅盾中学建设了地理学科专用教室。它是落实地理观察、地理观测、地理演示、地理实验和制作等实践与应用要求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推进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
  一、地理学科专用教室的建设背景
  (一)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2013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课改办下发《浙江省申报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的通知》,要求“以学科为轴心,围绕深化普通高中课改中心工作,研究与设计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研究系统开发与开设内在联系密切的四大类选修课程,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我校作为嘉兴市首批学科基地学校,就地理学科基地建设来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申报浙江省地理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筹备建设地理学科专用教室,并先后走访了江苏省、上海市等地的学校,为专用教室建设收集第一手资料。
  (二)普通教室存在不足
  原有的普通教室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传统教室座位排列多为规则的网格状,且没有配备话筒等音响设备,这就导致学生讨论问题时很难面对面交流,且由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常常较小,别的同学难以听清楚,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的点评就很难被其他同学理解并接受。二是不利于地理文化氛围的营造。学习是一个脑力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的教室,是多门学科的共用学习场所,学生很难在学科上产生认同感,不利于地理情境的创设。三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互动式、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但原有的授课教室由于场地有限,加之硬件设施陈旧,许多探究性实验活动很难开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有一定的限制。
  (三)地理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方面的热情日益高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已经成为师生间开展活动的共识。但受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主动性均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地理功能教室以其先进的教学设备,生动真实、互动亲和的学科教学环境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
  二、地理学科专用教室的设计原则
  (一)目标定位要清晰
  我们在建设专用教室时,首先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每一个专用教室的建设针对教学中的哪部分内容?为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为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哪些困难?每一个问题都要逐一思考并落实。我校建设的四个地理专用教室为:地球、地质地貌模拟室,水文、气象、土壤实验室,人文地理活动室,地理录播教室。其目标定位如下:
  1.地球、地质地貌模拟室
  


  地球、地质地貌模拟室(如图1),面向地图、地球运动、地质作用等大范围以及跨时空的地理教学内容,其目标定位是进行空间模拟。学生可通过相关设备的演示和模拟,体验立体世界,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感,并学会制图、析图。
  2.水文、气象、土壤实验室
  


  水文、气象、土壤实验室(如图2),主要面向水循环、大气运动等教学内容,成分测定、原理分析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观测、实验、调查等方式参与其中。因此,该教室的目标定位是进行地理探究实验。学生可以借助相应的实验器材,进行地理原理的验证实验、地理现象的模拟,例如热力环流实验、天气现象分析、水质和土壤的监测等。
  3.人文地理活动室
  


  人文地理活动室(如图3),主要面向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产业活动等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需要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讨论、交流生活体验,并通过归纳、总结、升华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系统。因此,该教室的目标定位是进行互动交流。
  4.地理录播教室
  地理录播教室(目前正在建设中),主要是可通过录播教室所拍摄的视频供学生与教师交流,同时也好让学生和教师找出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同时可以建设多个平台进行学习,以形成学习资源库。地理录播教室通过采用课堂录制直播系统,供不同地方的学生进行实时同步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创建网络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自主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讲座交流。该系统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此外,该系统还可通过分析课堂实录等资料,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与评估,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推进育人方式的转变。
  (二)仪器选取注重实用性
  教学仪器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课堂教学,化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操作、交流合作等基本能力,因此,仪器的选取应结合前期的目标定位,体现好用、实用的要求。如地球、地质地貌模拟室选取了环幕示教系统、3D投影系统和3S技术系统,以加强空间渲染。水文、气象、土壤实验室选取了“锋面活动演示仪”“校园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等高线绘制探究活动套装”“水质、空气质量、土质测试箱”等自主实验设备,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地理原理的主动探究能力。人文地理活动室重点配置了高解析度的语音通话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以便让学生的交流更加畅通,让学习成果能够及时展示并适时反馈。   (三)室内布局要新颖
  室内布局的重点是对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进行规划,以满足师生、生生互动需求。规划时需考虑互动形式。
  1.侧重讨论和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侧重于讨论和交流,宜采用“S”形。如地球、地质地貌模拟室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如图4)。这种布局的优点在于机动、灵活,小组规模可根据问题难度合理调整。一般问题,3人一组交流;较难问题,两个3人小组面对面组成一组完成;更难题目,两个6人小组合一即可。
  2.侧重实验和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侧重于动手实验、主动探究,由于实验活动复杂,所需人数多,可选取六边形方式,以保证每个小组有6人参与,也利于组内分工与合作。如水文、气象、土壤实验室即采用了这种方式(如图5)。
  3.侧重体验和展示的交流式学习
  


  交流式学习侧重于体验,并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可选用同心圆式。这种布局的优点是:圆心是学生汇报时的立足点,也是聚焦点。学生置身于这个位置,具有一定的心理激励,就像明星置身于舞台的聚光灯下一样。此外,这样的设计方式模拟了同心圆式的城市地域结构形态,在形式上更加新颖。人文地理活动室就采用了该种形式(如图6)。
  总之,我校地理专用教室的装备和布局充分考虑新课程的理念,便于开展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装备的采购上,充分考虑地理学科发展的动态,在采用现代化教学装备时摒弃大而全的思想,努力做到“好用、够用、实用”。
  三、地理学科专用教室的主要功能
  (一)促进教师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的时间少之又少。我校对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讲解时间仍然占70.5%。教师占主导地位,剥夺了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在地理学科功能教室上课和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相比,地理实践、地理观测、地理演示、地理实验和制作等实践环节大大增加,因为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地理学科的功能教室中将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被动式的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在学校度过12年学习生活的青少年,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之中,那又如何在以后的人生长河中锻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维,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成为一个独特自我的机会,将丧失殆尽。地理功能教室可以为学生表达、交流、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提供硬件支持,并创设有效的地理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以地理学科功能教室为平台,努力创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高效课堂。
  一是有效果。有效果针对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的部分。它考查的重点是学生,是指对教学活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二是有效率。由于教学投入的直接表现是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教学产出的直接表现是教学效果,所以,在地理学科功能教室中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力求高效率。
  三是有效益。“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它是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地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四)促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地理学科功能教室中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改变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必然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如地理学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实地考察,再回到教室用电脑作图,教师可以实时监控每位学生的作图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图画得合格,相应任务的完成情况就评价为优秀,而不必像传统课堂那样进行习题练习和考试了。此外,对于实施地理校本课程来说,借助地理学科功能教室,评价方式更灵活,课堂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了,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学习过程的改变。提供地理学习的情境改变了,地理信息的展示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提高,就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合作学习之中,从而在讨论、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改变。
  四、结束语
  当前,普通高中深化课改不断向前推进,浙江省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已经日渐明朗,本次改革的一大特点是体现“选择性”的思想,最大程度地给学生选择,最大程度地给学校选择。我们将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地理学科专用教室,尝试进行走班选课,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示地理学科的魅力,推进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深化课改既给学校更多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教师、学校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将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学生生源、师资力量,合理规划学科功能教室,摒弃“高大上”思想,坚持“好用、够用、实用”原则,把它们建设成学生学习、实验的场所,而不是一个仪器陈列室。
  作为嘉兴市第一批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学校之一,茅盾中学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在学科教学研究、青年教师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变革、课程建设、选修课程开发等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2013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地理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目前正以积极、坚定的步伐,向成为浙江省地理学科基地学校迈进。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普通高中学科建设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内涵可持续性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春晖中学英语组根据浙江省课改方案精神,立足学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围绕学校培养“健康·健全”之人、引导“求真、崇善、尚美”之心,追寻“学得活泼,活得自由”的培养目标,以学科课程建
期刊
乌蒙高地是彝族人民长期生存和繁衍的基地,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结合特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彝族乡村聚落,而聚落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作出适应和调整。
  乡村聚落可以理解为由环境、文化主体和文化事象三部分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聚落。选址建寨是聚落形成的第一步,也相当于聚落的基点,处于原始社会早期的彝族先民,他们基本以自然为居,为生存不断找寻方法;之后他们学会借助于自然资源进行自我创造和发明,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生产、生活和繁衍的需要;当他们从树栖到洞穴,再转到地面时,
随着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加之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迎来了许多崭新命题:如何改变以往的小范围教研方式,充分发挥区域名师的群体智慧优势?如何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将学科教研员有效教研的成效最大化?如何搭建平台,为区域内学科教师构建一个实时共享的沟通交流平台?如何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建成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兴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曾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近几年渐趋冷却,出现了如下四种情况:一是无头苍蝇,盲目而做;二是蜻蜓点水,泛泛而做;三是脚踩瓜皮,随意而行;四是锲而舍之,偶尔为之。这导致综合性学习无方向、无效率、无体系。  综合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活动方式和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更多知识;其宗旨与建构主义理
期刊
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日前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并正式实施。该标准从解决当前校服突出质量安全问题、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在制定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打破机织服装、针织服装产业界限,全面规范了校服的基本安全和质量,构筑了中小学生校服质量的安全防线。为使国标尽快发挥作用,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四部委将联合出
期刊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运用研究性思维看待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人。与受过规范训练的研究生或专业的教育研究者不同,中小学教师久居一线,他们在教学现场中经常能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也会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但对于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可研究的“课题”,尚存在着方向不定、路径不明的困惑。我们要把握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并立足中小学教学课堂,将之转化为科研课题,应从“想做什么”“别人怎么做
期刊
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世代在此地繁衍生息,对自身所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都做了系统的观察和知识积累。布依族的整个农耕文化史都建立在本土生态知识上,“天、地、人”一体的观念,使得农耕文化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并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布依族居住在贵州的山区,受到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限制,这让布依族的农耕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这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经验和实践所得,不断的去完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凡是流传至今的农耕文化,其中都包含了本土生态知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工业革命”“现代科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山歌传唱的现实场域——“糯米坡”随之面临困境。不仅表现在参与主体的老龄化,参与人流的减少,甚至有的传唱场域已经停止使用。但当“糯米坡”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和山歌爱好者的推动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QQ、微信等自媒体将山歌的传唱场域由现实场地向虚拟的网络空间延伸,形成虚拟“糯米坡”,山歌爱好者可通过网络在虚拟“糯米坡”中实现身体不在场的对唱。
  本文尝试通过以现实“糯米坡”为基础来探讨山歌文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是如何展现自我的强大生命力的。主要以文化
自2006年成为嘉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学校以来,海盐元济高级中学在“荟萃最好的资源,引领最快的成长”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本着“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高考、服务会考、服务新课程”的“五服务”宗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使语文学科成为全市高中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心、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和新教师成长的摇篮。九年多以来,基地服务于全市各高中学校,服务于会考、高考和新
期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贫困全部解决。精准扶贫的这六年来,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要想富民强区,实现精准脱贫,必须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特色经济,这是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有效举措。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边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各种优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加快了新疆依靠特色产业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
  沙湾县安集海镇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