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在做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同时,我市率先完成了10个样板村、50个示范村、360个提升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一年来,在省新农村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经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2010年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将新农村建设纳入重要日程。几年来,吉林市委、市政府都从全局的角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特别是去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后,更是将新农村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提出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2009年12月29日,我市成功召开了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共1000余人参加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大会,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等新农村建设七大工程。市级领导35人全体到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会议现场与各县(市)区委、政府的主要领导签订了新农村建设责任状。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使我市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协调推进的轨道。一年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共12次听取新农村建设情况,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政府分管领导召开新农村建设专题会议3次,工作调度会4次,新农村建设现场会2次。市政府在去年的腊月三十,召开专题会议,专项研究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决定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我们采取市级财政补贴一块、县(市)区财政配套一块、项目资金整合一块、部门企业帮扶一块、村集体投入一块的综合办法,积极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在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市各地都采取不同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到10月底,各级各部门共为新农村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项目建设资金(含实物折现)18.4亿元。一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今年,省、市、县三级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实物折现)总额4.27亿元。 (包括灾后房屋重建补助资金,全部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二是加大帮扶资金投入。目前,省、市、县(市、区)三级帮扶部门帮扶新农村建设资金总额为1859万元。其中,省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462万元;市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528.5万元;县(市、区)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868.8万元。三是加大集体资金和整合政策资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及农民共投资(含实物折现)38896万元,占总投资的25.6%。其中,乡、村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18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711万元。
(三)抓好样板村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为更好发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我们集中精力,按高于全省新农村建设标准,重点规划建设了10个新农村“样板村”。这10个“样板村”产业特色明显,村集体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完善,公益事业配套,村屯环境整洁,民主管理规范。10个样板村各俱特色,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代表了我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
(四)建立工作机制,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合力。长效机制的建立,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根本保障。几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学习,我们陆续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部门企业帮扶工作机制、农村环境整治与管理长效机制、部门责任分工协作机制、综合考评奖惩机制等一系列推进新农村建设机制和体系。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设立了专项资金,建立了领导、部门、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制度实行了城管下乡制度,推行了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落实了部门责任制,分类制定考核和激励约束办法。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新农村工作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对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行激励约束政策,考评结果由市委组织部备案,综合考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建立部门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重点责任部门和帮扶部门支持示范村建设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述职和工作考核范围。对于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履行重点责任和帮扶工作成效不好的部门单位,给予通报批评。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县区有任务、部门有责任、干部有压力、全市动员、强力推进、齐抓共建的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
(五)抓好灾后重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我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倒塌房屋12309户,损坏房屋26622户。根据我市受灾情况,结合新农村建设契机,我们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永吉县口前镇、桦甸市常山镇、蛟河市漂河镇、丰满区旺起镇和前二道乡规划建设了5个新型农村社区,共建设楼房35栋,可集中2065户农民集中居住,截止目前,5个集中居住小区已全部竣工,部分农民已陆续入住。
二、下步工作
2011年,我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是高标准完成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全面完成50个新农村示范村、360个提升村建设任务。
(一)建设好3个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社区。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采取先行先试办法,打破村社界限,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继续探索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村屯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之路。一是在永吉县岔路河镇郊,以恒成号村为主,将1900多户农民集中起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社区,可整治出建设用地230公顷,用于复垦和发展非农产业,可预期实现1300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划经营。二是围绕吉林市北部工业区(化工循环区)建设,在龙潭区金珠乡再建设一个建筑面积25万平米、可容纳8个村3000多户农民集中居住的社区,从而实现金珠乡14个村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可整理出建设用地1100多公顷,为北部工业区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可预期实现7000多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模经营。三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在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先期可集中大荒村920户农民居住,可整理出建设用地70公顷,实现1300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模经营,为大荒地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下基础。
(二)建设50个新农村示范村。一是重点建设好5个灾后重建示范村。在永吉县口前镇、桦甸市常山镇、丰满区旺起镇、二道乡、蛟河市漂河镇等灾后重建小区,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建设,整治社区环境,规范社区管理,建设成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并逐步形成辐射吸纳作用,扩大规模,吸引周边农民入住。
二是重点建设好3个社区化管理城中村。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建设船营区欢喜乡欢喜新村、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新村、永庆新村等3个新城中村集中居住社区,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中村的发展建设和管理问题。三是重点建设好4个特色产业示范村。选择蛟河市黄松甸镇伟光村等4建设特色产业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民俗文化丰厚的村,建设新农村特色产业示范村。
(三)抓好360个提升村建设。重点是沿三线一环(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城市周边)选择50个有一定建设基础的提升村,深入开展以“四清四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行动。各提升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达到省级新农村建设标准。
一、2010年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将新农村建设纳入重要日程。几年来,吉林市委、市政府都从全局的角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特别是去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后,更是将新农村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提出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2009年12月29日,我市成功召开了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共1000余人参加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大会,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等新农村建设七大工程。市级领导35人全体到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会议现场与各县(市)区委、政府的主要领导签订了新农村建设责任状。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使我市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协调推进的轨道。一年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共12次听取新农村建设情况,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政府分管领导召开新农村建设专题会议3次,工作调度会4次,新农村建设现场会2次。市政府在去年的腊月三十,召开专题会议,专项研究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决定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我们采取市级财政补贴一块、县(市)区财政配套一块、项目资金整合一块、部门企业帮扶一块、村集体投入一块的综合办法,积极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在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市各地都采取不同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到10月底,各级各部门共为新农村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项目建设资金(含实物折现)18.4亿元。一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今年,省、市、县三级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实物折现)总额4.27亿元。 (包括灾后房屋重建补助资金,全部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二是加大帮扶资金投入。目前,省、市、县(市、区)三级帮扶部门帮扶新农村建设资金总额为1859万元。其中,省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462万元;市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528.5万元;县(市、区)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868.8万元。三是加大集体资金和整合政策资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及农民共投资(含实物折现)38896万元,占总投资的25.6%。其中,乡、村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18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711万元。
(三)抓好样板村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为更好发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我们集中精力,按高于全省新农村建设标准,重点规划建设了10个新农村“样板村”。这10个“样板村”产业特色明显,村集体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完善,公益事业配套,村屯环境整洁,民主管理规范。10个样板村各俱特色,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代表了我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
(四)建立工作机制,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合力。长效机制的建立,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根本保障。几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学习,我们陆续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部门企业帮扶工作机制、农村环境整治与管理长效机制、部门责任分工协作机制、综合考评奖惩机制等一系列推进新农村建设机制和体系。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设立了专项资金,建立了领导、部门、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制度实行了城管下乡制度,推行了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落实了部门责任制,分类制定考核和激励约束办法。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新农村工作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对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行激励约束政策,考评结果由市委组织部备案,综合考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建立部门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重点责任部门和帮扶部门支持示范村建设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述职和工作考核范围。对于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履行重点责任和帮扶工作成效不好的部门单位,给予通报批评。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县区有任务、部门有责任、干部有压力、全市动员、强力推进、齐抓共建的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
(五)抓好灾后重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我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倒塌房屋12309户,损坏房屋26622户。根据我市受灾情况,结合新农村建设契机,我们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永吉县口前镇、桦甸市常山镇、蛟河市漂河镇、丰满区旺起镇和前二道乡规划建设了5个新型农村社区,共建设楼房35栋,可集中2065户农民集中居住,截止目前,5个集中居住小区已全部竣工,部分农民已陆续入住。
二、下步工作
2011年,我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是高标准完成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全面完成50个新农村示范村、360个提升村建设任务。
(一)建设好3个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社区。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采取先行先试办法,打破村社界限,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继续探索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村屯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之路。一是在永吉县岔路河镇郊,以恒成号村为主,将1900多户农民集中起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社区,可整治出建设用地230公顷,用于复垦和发展非农产业,可预期实现1300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划经营。二是围绕吉林市北部工业区(化工循环区)建设,在龙潭区金珠乡再建设一个建筑面积25万平米、可容纳8个村3000多户农民集中居住的社区,从而实现金珠乡14个村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可整理出建设用地1100多公顷,为北部工业区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可预期实现7000多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模经营。三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在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先期可集中大荒村920户农民居住,可整理出建设用地70公顷,实现1300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模经营,为大荒地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下基础。
(二)建设50个新农村示范村。一是重点建设好5个灾后重建示范村。在永吉县口前镇、桦甸市常山镇、丰满区旺起镇、二道乡、蛟河市漂河镇等灾后重建小区,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建设,整治社区环境,规范社区管理,建设成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并逐步形成辐射吸纳作用,扩大规模,吸引周边农民入住。
二是重点建设好3个社区化管理城中村。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建设船营区欢喜乡欢喜新村、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新村、永庆新村等3个新城中村集中居住社区,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中村的发展建设和管理问题。三是重点建设好4个特色产业示范村。选择蛟河市黄松甸镇伟光村等4建设特色产业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民俗文化丰厚的村,建设新农村特色产业示范村。
(三)抓好360个提升村建设。重点是沿三线一环(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城市周边)选择50个有一定建设基础的提升村,深入开展以“四清四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行动。各提升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达到省级新农村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