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素食,不爱素食秀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_hong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到老家乡下,味蕾肠胃等等仿佛调至食素模式,见肉食反而没有太大的食欲了。甚至,一个月不吃肉,也不想。返回城市,则这种感觉随即消失。偶尔吃素,感觉菜也不对,油也不对。当然,也偶尔在某个餐厅吃个像乡下素菜的菜,会夸张地认为它就是自己稀罕之极的东西,陕西话说:罕想得很。
  这是很奇怪的。
  有机会去吃素食和素食宴,席间即便有松茸、竹荪等等据说是很名贵的食材,其烹调方式也耗材费时,器皿也讲究,说道儿更多,但从未认为哪个菜好吃。反正也不太难吃。但让人吃完,下回还惦记的素食,一样也没有。
  小时候缺肉吃,喜欢到亲戚家去,多半因为亲戚家“过事儿”,红白喜事,多少都有肉吃。看评剧《杨三姐告状》中的一个情节:杨二姐被高家害死,高家为掩盖真相,还大操大办丧礼,亲友纷纷前来吊丧,一中老年妇女进门就张嘴嚎啕:我地……她刚一张嘴,被支丧的礼节性一劝,便即刻止住声,连那句拖腔的后半截都舍不得放出来,直接接话茬儿:哪儿吃去?(唐山话)想必中国北方农村,从前都差不多。陕西人吃饭,有了油泼辣子,就等于有了菜。对有人来说,这个比肉还好吃。我们邻村有个农民,有一年油菜丰收,多分了几斤菜油,一天双手拿着夹了油泼辣子的白馍,边吃边感叹:你说咱毛主席是不是成天都吃油泼辣子哩?哎呀我想恐怕毛主席家里的油泼辣子用老瓮盛哩……老瓮,就是那种能装十担水的大缸。
  中国历史上,是以素食为主的。治家嚴谨的士大夫,必令家中饮食菜不兼味,即没有那么多菜。最爱吃、享有千古美食家盛名的苏东坡,在黄州时,一餐饭就一个菜。明朝进士张继孟,年过五十即致仕,在老家灌园种菜,许多人仰慕他,前去拜访,他也只是用园子里的两样素菜招待,哪怕是朝中的显赫高官,也一样。人人却都因为能吃上张继孟的一餐素食而自豪。
  我喜欢吃肉,但对素食一点都不反感,更不怕没肉吃。只要是乡下那种做法,可能半年一年不吃肉,我也没问题。乡下的做法,其实是很朴素的做法,就是把素菜当素菜做。城市里的素食餐馆,非要把素食当肉食做,那种模仿肉的做法、一定要追求肉的味道口感的做法,我不喜欢。乡下的做法,是守本分的做法,其意念行为也是朴素的;而城市里素食餐厅的做法,是非分的、不朴素的做法,是奢靡的、僭越的做法。所以,我不承认他们是素食馆。
  见不少名人玩儿全素婚宴、放生秀什么的,豪言壮语说什么传播环保理念云云,媒体大肆报道起哄,民众翘首观瞻,令人恶心——观其婚礼前后的各种炒作,各种炫耀,非要把婚礼设在类似三亚等等海滨度假酒店、直升机、游艇、豪车,貌似纸包纸裹得秘不示人,又时时刻刻生怕全世界不知道,其所谓婚礼,何其轻薄无礼,不中不西,不夏不夷,无仪无节,浑身上下哪一样不是消耗资源来的?价值数十上百万元的婚纱你穿几次?还玩儿素食婚宴秀!
  素,应该是简单简朴,而非无肉的奢靡。
  这种无肉的奢靡素秀,让人想起前些年一个热词“低碳”,一说要低碳,一下子,所有正高碳地活着人仿佛全明白了啥是低碳似的,又纷纷秀低碳——用更加高碳的方式去秀低碳;
  后来又说要限塑,又用比制造塑料袋更耗费资源的材料去制造塑料袋的代用品;
  从前去外地探亲访友,带点土特产,现在物流发达,到处都有相同的东西,物流使地域差别消失,特产不特,土产不土,物流使资源能源也消耗得太快,不断刺激并助长人非分的物欲;
  从前人有四季常服,有的服装一穿半辈子,有的甚至传代。现在讲究时装,衣服稍感不够时尚,即轻易抛弃;
  现在又流行电商和快递,每次打开快递送来的一个小东西,层层剥开那厚厚的包裹,都感到自己在作孽……
  这一切,哪一样是素?就跟喝茶的一样,开着空调、听着古琴,穿着制作考究费时费工的棉麻中式服装,热水涤器,反复冲洗涮烫跟报仇雪恨似的,最后嘬那么一小口儿,这能是素?
  别逗了!
  有识之士评论道:老君祖师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的本意是没有染色的生丝,现其本真,守其纯朴,才是素啊。搞比有肉还奢靡的全素婚宴,婚礼上秀放生,子曰:“索隐行怪,吾不为之矣。”
其他文献
王村村的身份是“企划经理”。四年前,他决定成为一个无聊的人。最近他在一档讲演中汇报了四年来,从古典主义无聊进化到现代无聊的种种成就,众多看客饶有趣味。无聊与有趣总是如影随形,他以一种无聊的方式,过上了有趣的生活。无聊是一种资格  但王村村没有告诉我们,他以“无聊”为生的经济收益到底如何。生而为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父母或他人资助,须得外出工作养家糊口。无聊本身并不能带来金钱上的收益。纵深来看,无聊是
不知从何时开始,奶茶店里经常能听到“三分甜”“无糖”“加一元换成甜菊糖吧”这样的要求。  便利店里出现了各种网红“0糖0脂0卡”气泡水,就连伊利、青岛啤酒、恒大这些品牌,也争相推出了类似的饮料;曾经嫌弃无糖可乐“甜得不正宗”的同事,桌面上也悄悄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而在小红书、B站、各大网络综艺上,不时就能看见网红和名人推荐“断糖”,声称自从与糖决裂后,他们皮肤好了、体重减了、状态也年轻了,之前那
假如灾难降临。  文明终结,错综复杂的现代世界毁灭。别问为什么,也许是因为猪流感或核战争,也许因为是杀手机器人或僵尸来袭。现在想象一下,你,幸运的你,是少数幸存者之一。没有电话——还能给谁打电话呢?没有互联网,没有电,没有燃料。  40年前,科学历史学家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在他的电视系列片《文明的纽带》(Connections)中做出了这样一个假设:面对现代文明的残骸,各种科学技
@IaIa酱: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宝宝,怎么就30岁了?  小南:专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你感觉自己是几岁就是几岁。  平时大家祝贺别人生日也很爱说:“侣岁生日快乐”,哪怕对方已经18岁又过了18年。事实上很多人的确活得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满满的好奇心。专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你感觉自己是几岁就是几岁。你对年龄的感知,比实际年龄更能预测健康状况走向。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听听过来人,他们血泪史酿成的经验谈。  毕业季走到尾声,刚出社会的年轻人尚未脱学生稚气,就要面臨独立走向社会的第一关:租房。房东、中介、租客三方各怀利益诉求,而社会阅历几乎为0的新鲜人,往往是任人宰割的一方。  听听过来人,他们血泪史酿成的经验谈。第一次租房,别露怯  Tutu 19岁 租房渠道:某知名租房APP  一年后,和朋友聊起第一次租房我仍感到沮丧,原来生活可以那样坏。  我刚过19岁生日
深圳街头的年轻人。摄影南都周刊记者孙海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74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黯然去世,但却在一周后才被发现,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张薄毯子。年轻时十分时髦的张爱玲曾说过:“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但离世时却异常简单。  这位被认为象征着民国贵族精神的女作家最后是在孤独中拉上了人生的帷幕。  25年过去,张爱玲一直在“被重新发现”,读者群不减反增。而2020年是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各类纪念她的文艺
《青蛇》剧照。辛柏青(上图右)饰演的法海和秦海璐(上图左)饰演的小青。柴美林 摄。法海(左图中)是《青蛇》的主角。解飞 摄。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不对,有个英俊而又有些酷的青年和尚,他带领着一群弟子,鱼贯而行穿过观众席,走上舞台。  话剧《青蛇》,就从金山寺的一次法事开始了。在缭绕的烟火中,宋代无门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新媒体时代,又被称为后真相时代。  2017年的多个社会聚焦事件,恰巧印证着2016年被牛津大学定义的新词“后真相”:在一些特定状况下,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没有感性诉求产生的影响大。通俗解释就如调侃所说:“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了。”  从“自宫少年”、李文星案,到“豫章书院”“江歌案”红黄蓝幼儿园事件……2017年,社会多个领域爆出焦点事件,如深海浮冰,如草蛇灰线,成为我们认知过去一年的
如果看剧没有关弹幕,就会有大量新东西涌入大脑,给平静安逸的生活带来烦恼;如果一直关闭弹幕看剧,朋友圈的年轻朋友说的话可能就非常令我们费解。  “苏”就是这样一种新烦恼。  当老年朋友还在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如“这是要火的节奏啊”,年轻朋友已经在用“男主好苏”“太苏了”,聪明的你会猜测,“苏”可能是“酥”,形容一种让人心醉神迷的状态。但“苏短腿”这种莫名其妙的表述方式就让饱学之士难以招架了。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