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历城区董家镇的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从一般的“乡镇中学”,成为泉城一流的高中学校,它带给社会各界的震撼不仅仅是突出的高考成绩,更鲜为人知的是学校的“内功”。如何为农村孩子带来最优质的教育,如何以科学规范的管理赢得家长认可,如何发展特色教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带着这些探寻与疑问,这里将展示一所农村高中的发展历程,演绎一个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努力实践“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发展阶梯”办学理念的传奇故事,呈现一种学校为师生共同精神家园、师生共同和谐成长的高品质的学校文化。
一、栉风沐雨———五十余载悠久办学历史
星光斗转,时光嬗递,人类已跨入21世纪,历城二中建校已有50余载。
1958年春天,第一任校长尚一率筹备小组来到董家村,开始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筹建学校。二中师生拉地排、扛石头,掏井、帮炊,垒院墙、建校舍,用双手建起了一座占地97.4亩,12间砖木平房,18间土坯房,拥有12个初中班,31名教职工的农村中学。
学校的发展与时代的大环境休戚相关,二中的师生们经历了生活极度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抒发出一份份刻骨铭心的情感,更凝练出自强不息、勤恳治学、坚忍不拔的学校精神,即便是在教学停滞的文革动荡时期,这种精神洗礼并支撑着每一个二中人的灵魂和行为,在教育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不止不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洗礼,学校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1997年,学校成为历城区第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
2002年,历城二中成为济南市教育局“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的第一所高中学校,学校规模迅速扩张。
规模具备了,内涵提升尤为重要。优化升级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第一时间做出重大决策,管理、科研、教学、文化等内涵提升载体同步启动。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魏书生、任小艾、吴昌顺等百位国内名家走进二中校园,思想引领、专业点播、信息互动,加速了一批年轻人的成长。电子备课、网络教研,让教师转变观念,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运转。科技创新教育、陶艺教育已成特色,深化了素质教育内涵。
近年来,学校更是以大手笔优化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文化内涵:确立“人生在勤、志达天下”的立校之魂,夯实“精细管理、制度保障”的兴校之基,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强校之路,体现“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的荣校之本。一所质量与效益并存、规模与内涵并重的齐鲁名校处处展示着大校的风范,时时缀满教育的硕果。
二、细微之处———彰显文化特质
如今,矗立于虞山脚下的是一所集人文化、信息化、生态化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学校,占地面积420多亩,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有100多个教学班,学生有7000多人,教职工430余人。
走进校园,就会被其经典且精致的人文气息和厚重且温馨的儒雅之韵而吸引。
徜徉在校园中,你会时刻感受到现代化教育的气息:造型别致的体育馆、明亮宽敞的教学楼、雄伟气派的综合楼、精致美观的学生公寓楼。校园广播里飘来悠扬的音乐,花园草坪散发着沁人的清新,在这个充满学府气息的氛围里,不由不有种宁静致远的心态,不由不有种修身达学的愿望。
“中华文明长廊”由15块大约5平方米的陶瓷板块组成,每一板块有一个主题,古朴多姿的构图和鲜艳明快的色彩,讲述了既古老又现代的陶艺故事。教学楼门厅的陶瓷书法壁画《沁园春·雪》与《兰亭序》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成为校园靓丽的文化景观。
文化建设需要内涵挖掘,更需要融入群体智慧的内涵。在李新生校长的眼里,学校文化需要历史积淀,更需要全员参与。曾经,几座楼的命名引起了全校的轰动。为期两个月的楼名征集活动,是历城二中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一次尝试。在楼名征集过程中,师生逐渐学会如何用一种语言来阐释大家共同的追求。几年来,历城二中就是利用类似楼名征集的领导方式,使学校的精神与每一位师生的价值观和理想联系起来,为学校创造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
如果说楼名征集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而宿舍文化则是小集体智慧的展示。每个宿舍的不同与别致,更让这所寄宿制学校有了“家”的味道。“家缘”“小玖窝”“八度空间”“情逸舟”,不拘一格,尽显特色,有的小家以柳叶点缀,进屋后春意盎然,有的小家以小手工制作作垂帘,婉约精致,闲暇之好去处,有的小家墙壁上说话,书法作品气势宏大,激起凌云壮志。更让人视觉上有触动的却是一角的盆架,八块毛巾分别中间对折,齐刷刷地搭在八个脸盆上,每张床上的被子犹如豆腐块一般,有棱有角。宿舍文化折射出的是一种管理的理念,这种理念已经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之中,并内化为他们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是一种定力。
校园的角角落落,一草一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细细雕琢之后所呈现的。走廊的汉语名言警句,路边的英语名言警句,花丛中“手中的花稍纵即逝,心灵的花朵永远绽放”的温馨提示,楼梯口学生环保画的警示:“地球就是我们的家”“水是生命之源”。120多亩的生态园,成百上千的植被,四季常青,小路蜿蜒掩映在林中,小花娇小绽放于草间,山楂树的余味吸引着馋嘴的孩子,月季花的花香让爱花之人驻足,园林景致,漫步休闲。不远处,一池清水,蜻蜓点水,金鱼戏游,假山倒影。生活在一个有爱的校园中,有品味的环境中,谁都会留恋,谁都会珍惜。
更让人钦慕的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二中人在这方净土上成就着他们教育的理想与学业的收获。一份平静淡漠了欲望,一个希望升腾起超越的激情,在书山中攀登,在学海中遨游。
三、励精图治———勤字当先
五十余载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二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植根于稼轩故里的历史文化氤氲了二中浓郁的人文气息,经得起岁月的历久陈香,能让一代代二中人传承的是“人生在勤,志达天下”的立校之魂。
学校地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故里,深受稼轩文化之熏染。稼轩文化中的“立志”和“勤勉”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学校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城二中的学校文化根植于积淀千载的稼轩精神,学校要以大气概树立大志向,以培养民族栋梁之材为目标,以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己任。“志达天下”源于稼轩精神,穿越亘古,熠熠生辉,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
校风“志行高雅、勤朴中和”,教风“修身立人、博学笃业”,学风“勤学善思、知礼乐行”都是以“勤”为主线,与校训“人生在勤”是一脉相承的。
除了理念文化的提炼,学校还深入挖掘稼轩文化内涵,稼轩广场、“明月亭”及辛弃疾铜像,使“人生在勤”的精神潜入文化氛围。另外,学校开设了“稼轩诗词”校本课程;每年4月的爱国主义教育月,都组织初一、高一新生徒步参观辛弃疾故居;围绕稼轩文化组织的班会、征文、演讲比赛及校友报告等系列活动将“人生在勤”的哲理悄然深植于师生心灵,这正是学校给予学生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几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青年教师不断涌入,但是没有谁因为这样那样的困难而离开,他们被这个团队的敬业奉献精神打动了,他们留了下来,感受着来自这个团队的激情与力量。有人说教育是发自内心的,是一份“良心活”,历城二中的教师团队将这份“良心活”演绎成了教育的爱与感动。
每天,班主任都会在早自习前赶到教室,都会和学生一起跑操、参与体育活动,晚上直到学生们睡着了才会悄悄地离开学校回家休息,周六、周日休息的时间,他们也坚守在学校,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和家人的团聚。
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外出学习活动都会让领导为难,当有的学校在为教师有偿家教等问题而无奈时,历城二中的领导却在绞尽脑汁地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不仅是业务上的,还有思想上的成熟与进步。在周末休息时间,教师也主动辅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他们用无私的爱心与良知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地处偏僻的农村,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这里却不乏先进的思想、勤奋的身影与朴实的作为,历城二中的每一天都记录着爱的教育,成就着生命的美好。
俗话说,勤能补拙。没有一流的生源,学校却创造了整体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教育奇迹。前几年,近200位年轻教师涌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面临严峻挑战,他们却以勤奋来弥补经验不足的劣势,很多年轻教师毕业才工作几年,就能在省市区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宋安帅老师喜获山东省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成永胜老师、左斌老师、李娜老师是山东省音乐、美术优质课评比的一等奖第一名。在全国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已经不是梦想,李安强、吕其来等教师获得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00多人次在省、市、区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四、特色教育———以人为本
历城二中有“三张名片”:科技创新教育、陶艺教育和毽球运动。这三大特色之所以受到追捧,就是因为这种全员参与的阵容引起广泛认同。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理解,从观望到参与,莘莘学子在三大特色的教育熔炉里得到氤氲、滋养和浸润,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思维得到活跃、心灵得到熏陶。在每一张“名片”背后,都融入了二中人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
历城二中陶艺馆展厅里,摆放着学生、教师制作的作品,有色彩精美的陶盘,造型各异的花瓶,栩栩如生的人物,憨态可掬的动物等。走进陶艺楼,更是进入了陶瓷的天地,有棱有角的陶瓷柱子、可爱的陶瓷小熊、个性张扬的陶瓷塑像……陶瓷那质朴的色、凝重的材、灵动的韵与二中的人文特质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校长李新生认为,“学生们捏泥的过程是一次次的演变、细化,不断求异、求新的过程。自由的陶艺课,可以让学生们主动探索、大胆创新、体验成功。我们开设陶艺课,并不是要培养艺术大家,而是通过这个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搭建阶梯。育人比艺术创作更有价值。”
基于这样的认识,2005年,历城二中把陶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与山东艺术学院合作,在全市率先将陶艺纳入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并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建起了陶艺楼,设置了陶艺室、展列室、材料室、烘干室、窑炉等功能室,还编写校本教材、陶艺画册,让学生系统地接受陶艺文化的熏陶。
丰富多彩的陶艺活动,使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多样化。优秀陶艺作品展、外出观摩、团队交流、现场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陶艺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李新生校长担任历城二中校长十多年,他始终坚定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并不会影响高考,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应该能够提高高考成绩的”。在他看来,高考的竞争绝对不仅仅是智力的竞争,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意志毅力、行为习惯、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为人处事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课堂的深入挖掘也是受这种现实价值观的影响,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对于当前并且未来学习力乃至发展力意义重大。于是,经过探讨、反复论证,历城二中开设了“发明创造课”校本课程。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也由“发明创造课”这个点延展开来,组织科技节,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制作,成为中国首个青少年太阳能研究基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学生太阳能实验室,投资200多万元的科技馆,包括科技创新工作室、展览室等多个功能室。
现已毕业的赵帅同学,在汶川地震时,动员全家齐动手,将自己发明并转化为成果的1000个爱心雨衣式书包捐献给了四川灾区,奉献了一片爱心。
与此同时,学校也积极承办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鼓励更多学生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平台,进一步展示才华和提高能力,学校先后承办了历城区小名士颁奖大会暨历城区科技创新成果展示评比活动,济南市中小学创新实践能力大赛学生现场竞赛活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总决赛,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山东赛区选拔比赛等。
科技创新教育有几个数据让人震撼:四年来,历城二中收到学生创意20万份,其中2158项获得国家专利,学校在各级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得奖励153项,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有了丰硕的成果和回报,这不仅是数字上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改变,他们愿意去钻研、去创造、去付出,他们不经意间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科学、走向未来,学生潜能、思维和智慧得到有效运用,个性、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为学校题词:“教书育人楷模,创新创意先锋”,这份鞭策和鼓励,让历城二中坚守着真做教育的信念,继续在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多元育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懈追求。
学校大力推广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将毽球运动纳入素质教育之中,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及省市体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2009年初,在济南市毽球协会的指导下,“毽球进校园”系列活动全面铺开。大课间音乐响起,校园内学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处留下了师生踢毽球的身影,在毽球的飞舞中构筑着健康运动的风景线。高考期间,很多学生也踢起毽球,放松身心。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毽球比赛、学生毽球比赛、体育节毽球赛等赛事,毽球成为学校建校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同时,学校着力打造了一支竞技性毽球队伍,这支年轻的队伍两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毽球锦标赛并有四个单项进入前八名,包揽济南市中小学生毽球锦标赛高中组男女团体比赛的冠军,吴凯同学获得泉城毽王称号。在普及与竞技兼顾的同时,这个项目已成为全校师生的最爱。
借用一句话来诠释历城二中的学校文化:教师、学生可以离开校园,但永远离不去的,是学校精神;永远忘不掉的,是学校文化;永远发挥作用的,是学校文化力。
一、栉风沐雨———五十余载悠久办学历史
星光斗转,时光嬗递,人类已跨入21世纪,历城二中建校已有50余载。
1958年春天,第一任校长尚一率筹备小组来到董家村,开始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筹建学校。二中师生拉地排、扛石头,掏井、帮炊,垒院墙、建校舍,用双手建起了一座占地97.4亩,12间砖木平房,18间土坯房,拥有12个初中班,31名教职工的农村中学。
学校的发展与时代的大环境休戚相关,二中的师生们经历了生活极度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抒发出一份份刻骨铭心的情感,更凝练出自强不息、勤恳治学、坚忍不拔的学校精神,即便是在教学停滞的文革动荡时期,这种精神洗礼并支撑着每一个二中人的灵魂和行为,在教育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不止不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洗礼,学校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1997年,学校成为历城区第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
2002年,历城二中成为济南市教育局“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的第一所高中学校,学校规模迅速扩张。
规模具备了,内涵提升尤为重要。优化升级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第一时间做出重大决策,管理、科研、教学、文化等内涵提升载体同步启动。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魏书生、任小艾、吴昌顺等百位国内名家走进二中校园,思想引领、专业点播、信息互动,加速了一批年轻人的成长。电子备课、网络教研,让教师转变观念,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运转。科技创新教育、陶艺教育已成特色,深化了素质教育内涵。
近年来,学校更是以大手笔优化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文化内涵:确立“人生在勤、志达天下”的立校之魂,夯实“精细管理、制度保障”的兴校之基,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强校之路,体现“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的荣校之本。一所质量与效益并存、规模与内涵并重的齐鲁名校处处展示着大校的风范,时时缀满教育的硕果。
二、细微之处———彰显文化特质
如今,矗立于虞山脚下的是一所集人文化、信息化、生态化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学校,占地面积420多亩,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有100多个教学班,学生有7000多人,教职工430余人。
走进校园,就会被其经典且精致的人文气息和厚重且温馨的儒雅之韵而吸引。
徜徉在校园中,你会时刻感受到现代化教育的气息:造型别致的体育馆、明亮宽敞的教学楼、雄伟气派的综合楼、精致美观的学生公寓楼。校园广播里飘来悠扬的音乐,花园草坪散发着沁人的清新,在这个充满学府气息的氛围里,不由不有种宁静致远的心态,不由不有种修身达学的愿望。
“中华文明长廊”由15块大约5平方米的陶瓷板块组成,每一板块有一个主题,古朴多姿的构图和鲜艳明快的色彩,讲述了既古老又现代的陶艺故事。教学楼门厅的陶瓷书法壁画《沁园春·雪》与《兰亭序》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成为校园靓丽的文化景观。
文化建设需要内涵挖掘,更需要融入群体智慧的内涵。在李新生校长的眼里,学校文化需要历史积淀,更需要全员参与。曾经,几座楼的命名引起了全校的轰动。为期两个月的楼名征集活动,是历城二中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一次尝试。在楼名征集过程中,师生逐渐学会如何用一种语言来阐释大家共同的追求。几年来,历城二中就是利用类似楼名征集的领导方式,使学校的精神与每一位师生的价值观和理想联系起来,为学校创造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
如果说楼名征集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而宿舍文化则是小集体智慧的展示。每个宿舍的不同与别致,更让这所寄宿制学校有了“家”的味道。“家缘”“小玖窝”“八度空间”“情逸舟”,不拘一格,尽显特色,有的小家以柳叶点缀,进屋后春意盎然,有的小家以小手工制作作垂帘,婉约精致,闲暇之好去处,有的小家墙壁上说话,书法作品气势宏大,激起凌云壮志。更让人视觉上有触动的却是一角的盆架,八块毛巾分别中间对折,齐刷刷地搭在八个脸盆上,每张床上的被子犹如豆腐块一般,有棱有角。宿舍文化折射出的是一种管理的理念,这种理念已经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之中,并内化为他们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是一种定力。
校园的角角落落,一草一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细细雕琢之后所呈现的。走廊的汉语名言警句,路边的英语名言警句,花丛中“手中的花稍纵即逝,心灵的花朵永远绽放”的温馨提示,楼梯口学生环保画的警示:“地球就是我们的家”“水是生命之源”。120多亩的生态园,成百上千的植被,四季常青,小路蜿蜒掩映在林中,小花娇小绽放于草间,山楂树的余味吸引着馋嘴的孩子,月季花的花香让爱花之人驻足,园林景致,漫步休闲。不远处,一池清水,蜻蜓点水,金鱼戏游,假山倒影。生活在一个有爱的校园中,有品味的环境中,谁都会留恋,谁都会珍惜。
更让人钦慕的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二中人在这方净土上成就着他们教育的理想与学业的收获。一份平静淡漠了欲望,一个希望升腾起超越的激情,在书山中攀登,在学海中遨游。
三、励精图治———勤字当先
五十余载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二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植根于稼轩故里的历史文化氤氲了二中浓郁的人文气息,经得起岁月的历久陈香,能让一代代二中人传承的是“人生在勤,志达天下”的立校之魂。
学校地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故里,深受稼轩文化之熏染。稼轩文化中的“立志”和“勤勉”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学校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城二中的学校文化根植于积淀千载的稼轩精神,学校要以大气概树立大志向,以培养民族栋梁之材为目标,以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己任。“志达天下”源于稼轩精神,穿越亘古,熠熠生辉,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
校风“志行高雅、勤朴中和”,教风“修身立人、博学笃业”,学风“勤学善思、知礼乐行”都是以“勤”为主线,与校训“人生在勤”是一脉相承的。
除了理念文化的提炼,学校还深入挖掘稼轩文化内涵,稼轩广场、“明月亭”及辛弃疾铜像,使“人生在勤”的精神潜入文化氛围。另外,学校开设了“稼轩诗词”校本课程;每年4月的爱国主义教育月,都组织初一、高一新生徒步参观辛弃疾故居;围绕稼轩文化组织的班会、征文、演讲比赛及校友报告等系列活动将“人生在勤”的哲理悄然深植于师生心灵,这正是学校给予学生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几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青年教师不断涌入,但是没有谁因为这样那样的困难而离开,他们被这个团队的敬业奉献精神打动了,他们留了下来,感受着来自这个团队的激情与力量。有人说教育是发自内心的,是一份“良心活”,历城二中的教师团队将这份“良心活”演绎成了教育的爱与感动。
每天,班主任都会在早自习前赶到教室,都会和学生一起跑操、参与体育活动,晚上直到学生们睡着了才会悄悄地离开学校回家休息,周六、周日休息的时间,他们也坚守在学校,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和家人的团聚。
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外出学习活动都会让领导为难,当有的学校在为教师有偿家教等问题而无奈时,历城二中的领导却在绞尽脑汁地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不仅是业务上的,还有思想上的成熟与进步。在周末休息时间,教师也主动辅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他们用无私的爱心与良知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地处偏僻的农村,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这里却不乏先进的思想、勤奋的身影与朴实的作为,历城二中的每一天都记录着爱的教育,成就着生命的美好。
俗话说,勤能补拙。没有一流的生源,学校却创造了整体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教育奇迹。前几年,近200位年轻教师涌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面临严峻挑战,他们却以勤奋来弥补经验不足的劣势,很多年轻教师毕业才工作几年,就能在省市区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宋安帅老师喜获山东省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成永胜老师、左斌老师、李娜老师是山东省音乐、美术优质课评比的一等奖第一名。在全国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已经不是梦想,李安强、吕其来等教师获得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00多人次在省、市、区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四、特色教育———以人为本
历城二中有“三张名片”:科技创新教育、陶艺教育和毽球运动。这三大特色之所以受到追捧,就是因为这种全员参与的阵容引起广泛认同。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到理解,从观望到参与,莘莘学子在三大特色的教育熔炉里得到氤氲、滋养和浸润,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思维得到活跃、心灵得到熏陶。在每一张“名片”背后,都融入了二中人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
历城二中陶艺馆展厅里,摆放着学生、教师制作的作品,有色彩精美的陶盘,造型各异的花瓶,栩栩如生的人物,憨态可掬的动物等。走进陶艺楼,更是进入了陶瓷的天地,有棱有角的陶瓷柱子、可爱的陶瓷小熊、个性张扬的陶瓷塑像……陶瓷那质朴的色、凝重的材、灵动的韵与二中的人文特质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校长李新生认为,“学生们捏泥的过程是一次次的演变、细化,不断求异、求新的过程。自由的陶艺课,可以让学生们主动探索、大胆创新、体验成功。我们开设陶艺课,并不是要培养艺术大家,而是通过这个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搭建阶梯。育人比艺术创作更有价值。”
基于这样的认识,2005年,历城二中把陶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与山东艺术学院合作,在全市率先将陶艺纳入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并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建起了陶艺楼,设置了陶艺室、展列室、材料室、烘干室、窑炉等功能室,还编写校本教材、陶艺画册,让学生系统地接受陶艺文化的熏陶。
丰富多彩的陶艺活动,使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多样化。优秀陶艺作品展、外出观摩、团队交流、现场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陶艺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李新生校长担任历城二中校长十多年,他始终坚定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并不会影响高考,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应该能够提高高考成绩的”。在他看来,高考的竞争绝对不仅仅是智力的竞争,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意志毅力、行为习惯、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为人处事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课堂的深入挖掘也是受这种现实价值观的影响,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对于当前并且未来学习力乃至发展力意义重大。于是,经过探讨、反复论证,历城二中开设了“发明创造课”校本课程。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也由“发明创造课”这个点延展开来,组织科技节,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制作,成为中国首个青少年太阳能研究基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学生太阳能实验室,投资200多万元的科技馆,包括科技创新工作室、展览室等多个功能室。
现已毕业的赵帅同学,在汶川地震时,动员全家齐动手,将自己发明并转化为成果的1000个爱心雨衣式书包捐献给了四川灾区,奉献了一片爱心。
与此同时,学校也积极承办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鼓励更多学生利用好科技创新教育的平台,进一步展示才华和提高能力,学校先后承办了历城区小名士颁奖大会暨历城区科技创新成果展示评比活动,济南市中小学创新实践能力大赛学生现场竞赛活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总决赛,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山东赛区选拔比赛等。
科技创新教育有几个数据让人震撼:四年来,历城二中收到学生创意20万份,其中2158项获得国家专利,学校在各级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得奖励153项,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有了丰硕的成果和回报,这不仅是数字上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改变,他们愿意去钻研、去创造、去付出,他们不经意间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科学、走向未来,学生潜能、思维和智慧得到有效运用,个性、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为学校题词:“教书育人楷模,创新创意先锋”,这份鞭策和鼓励,让历城二中坚守着真做教育的信念,继续在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多元育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懈追求。
学校大力推广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将毽球运动纳入素质教育之中,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及省市体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2009年初,在济南市毽球协会的指导下,“毽球进校园”系列活动全面铺开。大课间音乐响起,校园内学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处留下了师生踢毽球的身影,在毽球的飞舞中构筑着健康运动的风景线。高考期间,很多学生也踢起毽球,放松身心。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毽球比赛、学生毽球比赛、体育节毽球赛等赛事,毽球成为学校建校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同时,学校着力打造了一支竞技性毽球队伍,这支年轻的队伍两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毽球锦标赛并有四个单项进入前八名,包揽济南市中小学生毽球锦标赛高中组男女团体比赛的冠军,吴凯同学获得泉城毽王称号。在普及与竞技兼顾的同时,这个项目已成为全校师生的最爱。
借用一句话来诠释历城二中的学校文化:教师、学生可以离开校园,但永远离不去的,是学校精神;永远忘不掉的,是学校文化;永远发挥作用的,是学校文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