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定主题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教材设计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受资源的限制无法开展。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原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探索月球奥秘》。其中有一项活动要求学生观察月亮的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活动设计中涉及到的语文资源天文台、天文馆等,在城市是具备的,按照教材设计开展好这项活动比较容易。农村学校没有这些活动资源,严格按照教材安排,活动就无法进行。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教学中,我根据本单元的内容以及本地实际,对教材设计进行改进,设计出了自己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和主题。
  本单元五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教材选入这些课文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月球奥秘》也是围绕这个中心设计的。基于这种实情,我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这个中心,自行设计了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身边的科学》。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科学家的故事、科学与我、科学与生活、我是小发明家。这样设计的基本意图是通过交流“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晓一些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科学与我”、“科学与生活”两个活动,旨在通过了解身边的事与科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增强科学意识。“我是小小发明家”主要以展示学生的小发明作品为主。这一活动要求学生自制小发明作品,然后集体展示。我认为,学生的制作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科学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能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而且能让他们享受科学探究的愉悦。这四个版块都是围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的,与课本的活动设计内容虽然不一样,但中心一样、目的相同,同样能达到学习目的。
  主题和内容确定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要求每组负责收集一个版块的资料,做好活动准备。由于要搜集的资料大多来源于常见的书籍,搜集起来十分方便,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个别有上网条件的学生,还从网上搜集到了很多材料。当然,我也做了充分地准备,不但上网查了许多资料,还精心设计了教学预案。
  上课那天,场面十分热烈。故事组讲到了钱学森,讲到了袁隆平,讲到了“神舟”飞天、“蛟龙”入海。“科学与我”、“科学与生活”组讲述了近几年电视机、手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由此给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讲到了“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有个学生还忧心忡忡地表达了对大量转基因食品涌入市场的担心。“发明组”向大家展示了亲手制作的小物件,一个会飞的汽车模型、一双能自动行走的鞋子……虽然略显粗制滥造,其功能也只有通过制作者讲述后,大家才能有所了解,但这每一个物件都蕴藏着智慧的火花。谁敢否认不远的将来,它们变成现实的可能?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适合本地实际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才能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效果,取决于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本文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碧水涢天太白情——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为例,谈谈教师在活动中的“三种角色”。  一、设计师  教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开发者,也是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的设计者。主题的设计一般要把握两点:一是学习过程中的迫切需要和学科教学的需要;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焦点。确定以“碧水涢天太白情——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
习作教学中普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对同一内容、不同年级的习作要求几乎一样,就连批语也大同小异,看不出年段的区别,看不出学生个体的差异,看不出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更看不出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不清楚各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师缺乏系统的、整体的习作教学观,训练缺乏梯度。怎样用好课文对学生进行有梯度的训练,从而达到习作教学目标呢?  一、综观教材,解析各年级的要求  
行知,即知行合一,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之意,这点正是现在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陶行知先生更是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以更名为契机,传承并发扬行知教育,在课题研究、学校管理、团队建设、德育、课堂改革等方面融入有自身特色的“行知”理念,为素质教育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行知教育实践模式的提出  行知教育是什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
学案教学应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在这里,过度“引导”和过分“自主”都是不可取的。有些老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常常置身事外,让学生随意地读书、交流、讨论、展示;而有些老师则由于对学生的不放心,在教学时往往把学生的“自主”变成了自己的“自主”,在不知不觉中走回到了“满堂灌”的老路。凡此种种,都不符合学案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其结果往往都会与我们进行学案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词语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词语的世界,潜心体悟,细细玩味,让词语绽放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阅读教学的成功。因此,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中,笔者尝试引领学生通过分析词语走进文本,品味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  一、挖掘
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现状及需求调研结果,从信息化视角探索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整合优化网络移动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微课资源库等教学资源。教学对比实践表明,融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解、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性、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  关键词:教学模式;微信资源库;中药生产;制剂技术;移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
《对称》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笔者曾执教了本课,现将备课思考和课堂实践整理如下,以期与同行讨论交流。  一、教材解读  实验教材中,《对称》编排在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包括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做一做”中明确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练习题中还要求按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新教材中,根据一线教师的反馈,去掉了镜面对称,将轴对称单
一、开课时拓展,激起阅读期待  开课时的拓展阅读可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可以介绍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情,还可以讲述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故事等。这些介绍或讲述既可以由教师承担,也可以由学生承担,目的是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以下涉及的篇目均为人教版)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母爱的资料。有的学生介绍说
笔者在教学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通过认真阅读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考虑,认为依照课本上编排的程序进行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大胆改进教学设计方案,直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知。首先出示问题:你会用分数表示下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吗?     学生在已有“分数的意义”这一认知基础上,首先想到的答案是[48],再通过深入观察思考,又有学生说出“[24
“毕文学名师工作室”是恩施市名师工作室,由19名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成员中有特级教师2人,湖北名师1人,恩施名师3人。工作室以“凝聚团队、引领课改、研发课程、服务教学”为宗旨,致力于初中写作教学设计行动研究和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工作室主持人毕文学是特级教师,恩施州语文中考命题库专家组成员,先后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教参4部。  写作课难教是很多教师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