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我国环境法体系中除《海洋环境保护法》第89条外,其它可直接支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体请求的规范付诸阙如已成为一个客观事实.通过考察实践中的司法文书,可发现各级法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环境法体系中除《海洋环境保护法》第89条外,其它可直接支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体请求的规范付诸阙如已成为一个客观事实.通过考察实践中的司法文书,可发现各级法院在支持原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请求上普遍存在实体依据不足或援引规范混乱等现象,可见实体请求权基础已成为制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重要因素.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重程序、轻实体”这一制度外观需要通过更具体系化的解释论作出相应补强,除了传统的民法、环境法两种可能的解释论路径外,考虑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超越传统民法、环境法的“现代型”特质,还有必要从宪法解释论的新路径予以分析.当前公布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二审稿对此缺漏作了补充,但在民法典尚未通过的当下,这种解释论分析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实体依据不足之境况,且对于民法典本身的讨论也能提供合理的论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体请求权的讨论还涉及该制度本身的公法、私法定位问题,对此有必要予以理论反思并深化讨论.
其他文献
博登海默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总体哲学背景为切入点,说明了笛卡尔方法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对法律领域的影响导致“概念法学”的法学学派的诞生.但是,现代法律
在现代建设中,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施工准备,施工组织调配,方案制定,施工技术到质量控制和处理等方面需要广泛,综合地运用现代化科手段,对施工各方面进行有效
法律论证所涉及的是法律判断的证成,这一证成分为两个层面: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其中外部证成最为关键.法律论证(尤其是外部证成)在司法实践中能够使司法活动具备持续反思功能
当前我国的立法理由说明在立法层面尚无直接规定,在具体实践中亦存在未说明理由或理由过于抽象、立法理由说明与立法说明混同以及理由说明缺乏充分性等问题,致使立法理由说明
我国民事案件集中审理模式经历了从“先定后审”到“一步到庭”再到“争点整理为中心”的演进过程.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已经确立争点整理程序,且该程序在事实判断、法律获取
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要点作为后案的法定引述部分,承担着提炼案件说理,总结案件裁判,反映最高院司法政策的主要功能.但与英美法的判例不同,我国的指导性案例应当具有区别与英美
回避宪法判断的解释方法是美国法院进行法律解释的重要方法,旨在回避国会制定的法律可能引发的宪法问题,从而有效保全了法律,同时避免法院陷入不适宜的政治和社会纷争,但这种
宪治国家,法律必须具有合宪性.缘起于实践中遭受的合宪性质疑,运用审查经济性法律的“合理性标准”判断,发现绝对化广告规制条款因未将《宪法》第33条第3款中“保障违法者人
习惯司法裁判适用与习惯在裁判中的具体地位作用结合论述,有助于明晰裁判方法的适用场景、技术路线及司法意义.在民事裁判中,习惯可作为案件直接事实,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之间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法治化的轨道上推进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精准防疫.在大数据时代,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凶猛来袭,而疫情防控措施作用甚微时,政府可借助大数据、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