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第一书记」
回忆一年前刚到牛山村的情景,顾世忠说村民看他的眼神充满了疑惑,而现在,乡亲们喊他“顾书记”时那股热情劲儿,让他感到很幸福。一年多的驻村生活,顾世忠“虚气”少了,“实气”多了。
顾世忠,山东省枣庄市委办公室派驻枣庄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的第一书记。他以“党建+”的工作理念,探索出“党建引领,乡贤助力,群众主动”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牛山村是十分典型的鲁南村落:传统农耕、民风淳朴。
村里90%以上的人都姓孙,位于村中央的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2006年,孙氏宗祠被批准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牛山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过去,由于缺少科学规划,牛山村的发展相对缓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2017年5月,枣庄市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顾世忠驻村开展工作,牛山村迎来了变化。
从无到有的村支书
驻村之前,顾世忠就听说牛山村已经两年多没有村支书了。
一上任,他就分别到村里老党员、退休的老支书、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拜门子”,了解基本情况;然后组织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交流会,征询对村庄发展的意见建议,这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 两委”实行交叉兼职,没有专职的村党支部书记,牛山村基层党建工作十分薄弱。尽快选出一个让全体村民滿意的村支书成为当务之急。
经过多方走访,顾世忠和村里老党员们一致认为原村主任孙晋超是最合适的人选。“孙晋超一直在村工作,有着很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村情民意比较熟悉;他个人工作能力也强。”就这样,经过10个多月的酝酿培养,经顾世忠推荐,很快一个由5人组成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就此成立。
班子有了,如何建好建强是第二大问题。于是,顾世忠完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建设党建一条街,推行党员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牛山党群服务中心的作用,带领党员学习领会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村还定期评比“最美党员”,真正实现“我是党员我示范”,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全村人的高度认可。
以前,村民有困难不知该找谁说;现在,村民大事小事都会来找村“两委”。孙晋超说:“顾书记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善于结合当地实际,用老百姓的语言,帮助村里吃透弄懂上级政策,特别是中央的指示精神。”
周营镇党委书记王彪说:“三年前,村里还是一条条土路;一年前,村还没有村支书。顾书记驻村一年,就把路修好了,还帮着选了一个好书记,成立了一个好班子。”
党建+乡贤
走进位于牛山村的孙氏宗祠,古碑林立,古树参天,透着历史文化气息。牛山孙氏先祖于明初迁此开基,至今已逾600余年,繁衍25世、48万人,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老村民、老教师、企业家等,乡贤文化比较深厚。
如何发挥好这些人的作用,让有品德、有能力的本土乡贤成为育化乡村、带富乡村的强大力量,是顾世忠一直思考的问题,也形成了一套“党建+乡贤”的办法。
牛山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孙中科说:“顾书记一上任就主抓建立健全乡贤选任、培训、管理、服务,乡贤列席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让乡贤全程参与监督村级各项工作决策实施过程。用制度做保障、促监督,让乡贤发挥应有之力,做好为民服务的‘带头人’,乡村发展的‘智囊团’。”
顾世忠邀请十几位孙氏家族的德高之人,帮助制定村级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乡贤文化很好地融入乡村基层治理,实现党委搭台、群众唱戏的党建新成效。
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尊重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这“四个充分”破解了过去“干部干了一身汗,群众还说不好看”的现象。在探索实行“党建+乡贤”模式后,村民推举5名有威望的乡贤成立协调小组,负责日常工作,更好地解决了“家门口的事情”。
为引导在外创业成功的乡贤人士反哺家乡,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建设,村“两委”还积极打造引资、引技、引智的“归雁经济”。比如通过乡贤合力协调资金60余万元,硬化了村内道路4000余米,并以高标准设计正直了村内排水系统;协调资金8万余元,清理深井8口,砌垒井5口,开凿深机井2口,解决村民600余亩耕地的灌溉;协调铺设电缆280余米,安装路灯100余盏,推动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借助旱厕项目改造210户,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此外,乡贤们还积极资助贫困学生、帮助村民协调贷款,出资支持三夏三秋秸秆禁烧、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一年间,累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百余件。
目前,牛山村共推选出56名乡贤,成为协助村级党组织服务为民、发展富民的“多面手”、“好帮手”。同时,村里还投资建设“乡贤工作室”,帮助村级协调关系。
党建+合作社+贫困户
入伏第一天,顾世忠和村“两委”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他们要赶去两家贫困户送防暑降温用品。
在89岁的村民孙茂科家,顾世忠与同事们组装电扇,还耐心地教老人如何使用。“全村像孙茂科这样的贫困户还剩下两户4人。由于他们不是年纪太大,就是身患重疾,基本丧失劳动力,所以村里一直都很照顾他们,能多帮一把就多帮一把。今年我们准备利用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年底整村实现兜底式脱贫。”
临近晌午,顾世忠碰见在路边维修收割机的孙中济。56岁的孙中济以前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贫困户,在顾世忠的帮扶下承包了村里50亩地,今年5月份还购入一台二手收割机。夏收农忙时,他开着收割机帮人收割作物,光这一夏,他就能赚1万7千多元。为此,孙中济十分感激:“多亏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帮我承包了地,买了收割机,帮我改造危房,我现在收入多了,心里也舒服多了。”
村南头有一片近500亩的桃园,记者到来时正值黄桃盛果期,每天清晨一辆辆大卡车停在桃园等待收购黄桃。
李朝水负责经营这片桃园,他是村里三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他说:“这片桃园要是不是顾书记,估计早就砍没了。”原来的牛山村只有粮食作物,引进果树种植后,村里人却一窍不通。为此,顾世忠联系了种植能手李朝水,来村推进黄桃绿色种植。平均年产黄桃2000余吨,为村集体增加45万元的收益, 11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村里按照一个核心(牛山孙氏宗祠)、三个片区(白楼沙河湿地公园、黄桃生产示范园、休闲观光农业园)、一个环道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打造牛山村“全国生态文化村”这一品牌,推进实现田园综合体。顾世忠说:“9月份要新上两个项目,一个是温室大棚采摘园,一个是农产品交易中心,时间紧,任务重啊。”
回忆一年前刚到牛山村的情景,顾世忠说村民看他的眼神充满了疑惑,而现在,乡亲们喊他“顾书记”时那股热情劲儿,让他感到很幸福。一年多的驻村生活,顾世忠“虚气”少了,“实气”多了。
顾世忠,山东省枣庄市委办公室派驻枣庄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的第一书记。他以“党建+”的工作理念,探索出“党建引领,乡贤助力,群众主动”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牛山村是十分典型的鲁南村落:传统农耕、民风淳朴。
村里90%以上的人都姓孙,位于村中央的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2006年,孙氏宗祠被批准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牛山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过去,由于缺少科学规划,牛山村的发展相对缓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2017年5月,枣庄市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顾世忠驻村开展工作,牛山村迎来了变化。
从无到有的村支书
驻村之前,顾世忠就听说牛山村已经两年多没有村支书了。
一上任,他就分别到村里老党员、退休的老支书、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拜门子”,了解基本情况;然后组织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交流会,征询对村庄发展的意见建议,这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 两委”实行交叉兼职,没有专职的村党支部书记,牛山村基层党建工作十分薄弱。尽快选出一个让全体村民滿意的村支书成为当务之急。
经过多方走访,顾世忠和村里老党员们一致认为原村主任孙晋超是最合适的人选。“孙晋超一直在村工作,有着很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村情民意比较熟悉;他个人工作能力也强。”就这样,经过10个多月的酝酿培养,经顾世忠推荐,很快一个由5人组成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就此成立。
班子有了,如何建好建强是第二大问题。于是,顾世忠完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建设党建一条街,推行党员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牛山党群服务中心的作用,带领党员学习领会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村还定期评比“最美党员”,真正实现“我是党员我示范”,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全村人的高度认可。
以前,村民有困难不知该找谁说;现在,村民大事小事都会来找村“两委”。孙晋超说:“顾书记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善于结合当地实际,用老百姓的语言,帮助村里吃透弄懂上级政策,特别是中央的指示精神。”
周营镇党委书记王彪说:“三年前,村里还是一条条土路;一年前,村还没有村支书。顾书记驻村一年,就把路修好了,还帮着选了一个好书记,成立了一个好班子。”
党建+乡贤
走进位于牛山村的孙氏宗祠,古碑林立,古树参天,透着历史文化气息。牛山孙氏先祖于明初迁此开基,至今已逾600余年,繁衍25世、48万人,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老村民、老教师、企业家等,乡贤文化比较深厚。
如何发挥好这些人的作用,让有品德、有能力的本土乡贤成为育化乡村、带富乡村的强大力量,是顾世忠一直思考的问题,也形成了一套“党建+乡贤”的办法。
牛山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孙中科说:“顾书记一上任就主抓建立健全乡贤选任、培训、管理、服务,乡贤列席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让乡贤全程参与监督村级各项工作决策实施过程。用制度做保障、促监督,让乡贤发挥应有之力,做好为民服务的‘带头人’,乡村发展的‘智囊团’。”
顾世忠邀请十几位孙氏家族的德高之人,帮助制定村级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乡贤文化很好地融入乡村基层治理,实现党委搭台、群众唱戏的党建新成效。
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尊重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这“四个充分”破解了过去“干部干了一身汗,群众还说不好看”的现象。在探索实行“党建+乡贤”模式后,村民推举5名有威望的乡贤成立协调小组,负责日常工作,更好地解决了“家门口的事情”。
为引导在外创业成功的乡贤人士反哺家乡,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建设,村“两委”还积极打造引资、引技、引智的“归雁经济”。比如通过乡贤合力协调资金60余万元,硬化了村内道路4000余米,并以高标准设计正直了村内排水系统;协调资金8万余元,清理深井8口,砌垒井5口,开凿深机井2口,解决村民600余亩耕地的灌溉;协调铺设电缆280余米,安装路灯100余盏,推动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借助旱厕项目改造210户,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此外,乡贤们还积极资助贫困学生、帮助村民协调贷款,出资支持三夏三秋秸秆禁烧、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一年间,累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百余件。
目前,牛山村共推选出56名乡贤,成为协助村级党组织服务为民、发展富民的“多面手”、“好帮手”。同时,村里还投资建设“乡贤工作室”,帮助村级协调关系。
党建+合作社+贫困户
入伏第一天,顾世忠和村“两委”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他们要赶去两家贫困户送防暑降温用品。
在89岁的村民孙茂科家,顾世忠与同事们组装电扇,还耐心地教老人如何使用。“全村像孙茂科这样的贫困户还剩下两户4人。由于他们不是年纪太大,就是身患重疾,基本丧失劳动力,所以村里一直都很照顾他们,能多帮一把就多帮一把。今年我们准备利用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年底整村实现兜底式脱贫。”
临近晌午,顾世忠碰见在路边维修收割机的孙中济。56岁的孙中济以前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贫困户,在顾世忠的帮扶下承包了村里50亩地,今年5月份还购入一台二手收割机。夏收农忙时,他开着收割机帮人收割作物,光这一夏,他就能赚1万7千多元。为此,孙中济十分感激:“多亏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帮我承包了地,买了收割机,帮我改造危房,我现在收入多了,心里也舒服多了。”
村南头有一片近500亩的桃园,记者到来时正值黄桃盛果期,每天清晨一辆辆大卡车停在桃园等待收购黄桃。
李朝水负责经营这片桃园,他是村里三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他说:“这片桃园要是不是顾书记,估计早就砍没了。”原来的牛山村只有粮食作物,引进果树种植后,村里人却一窍不通。为此,顾世忠联系了种植能手李朝水,来村推进黄桃绿色种植。平均年产黄桃2000余吨,为村集体增加45万元的收益, 11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村里按照一个核心(牛山孙氏宗祠)、三个片区(白楼沙河湿地公园、黄桃生产示范园、休闲观光农业园)、一个环道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打造牛山村“全国生态文化村”这一品牌,推进实现田园综合体。顾世忠说:“9月份要新上两个项目,一个是温室大棚采摘园,一个是农产品交易中心,时间紧,任务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