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个综合过程。阅读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思考、品味和体验。语文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进而借机启发、引导学生。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感悟,大胆质疑,放飞思绪,勇于体验,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体现 学生主体性
阅读是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和行为结构的总和。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应有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品味,必须全方位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本蕴含的主旨。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现实生活中阅读教学情况仍十分令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其中,突出的情况是教师的“过度”主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作为阅读教学中主体——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还沉睡在四周紧闭的“铁屋子”里。学生已习惯言听计从,习惯于以被动配合学习为优秀的标准。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摆正教师、学生和文本在阅读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处在主导位置,明确教师职责是以先学身份育后人,以基础之人育发展之人。我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平等相处,畅所欲言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其目标要求必须是通过学生活动达到的。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的阅读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但许多教师观念保守,仍把“主导”演绎成潜意识的“主人”与“领导”。换句话说,即我是“主”,有主意,有主张,可以“主宰”他们;我是“导”,应当领导你们,我想怎么导,就怎么导,怎么“方便”怎么导。于是就希望学生是羔羊,听话、顺从、乖巧,想怎么控制就怎么做。我是领导,自然就可以支配被领导者,而对象就是学生。长此以往,就使得教师淡化了平等、民主、爱人之心,较大程度上强化了“尊严感”,学生在教师面前只有受训接纳的份。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时,教师希望学生坐得毕恭毕敬,听得认认真真,说得完全正确。学生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始终不敢挣断教师手中的线。如若学生没按教师的旨意去回答,课后一定少不了批评。在授课时,教师如果带着微笑走进课堂,首先能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和亲切感。教师绝对不能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应善于调整心态。对于一些争论性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多角度地讲。即使讲错了,教师也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让学生坐下,不应责骂、训斥他们,不应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如讲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时,教师可结合当前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一定能各抒己见,畅谈想法。对于应不应该有这种精神,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教师自己应大胆地向学生敞开心扉,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间距离拉近了,讨论气氛将更加活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放下架子,积极创设安全的、愉悦的活动气氛,减少对学生的限制与压抑,任凭学生的思维驰骋,开展开放性讨论,遇到棘手两难的问题时,教师不强词夺理,不搞一刀切,学生思维将更会活跃,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更会得到加强。
二、巧妙引导,自学解疑
早在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他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简要地说,教师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心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启发和诱导,才能收到举一反三效果;如果学生不能积极思维、举一反三,教学就不能再展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想说而不得要领,想写而不得其法时借机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做能使学生在逐渐领悟基础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教授《项脊轩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谈谈如何体会文中作者蕴含的亲情、爱情,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找出一些表现母亲、祖母和妻子的动作、语言和细节的句子;有的结合自身体会,理解母亲说的“儿寒呼?欲食呼”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母亲的慈爱。这些答案表明同学们已注重感情过程,而不是注重最终结果。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一内容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教师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从幼儿园到现在,哪位老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分钟后,教师让他们自由畅谈。有的说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幼儿园老师;有的说上小学时经常让他叫家长的老师;有的说上初中时,因未完成作业,曾把练习册撕掉的老师;还有的说是经常骂他们蠢猪、蠢驴的老师等等。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可借机引导说:“大作家魏巍所记忆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就会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热情,步入文中的美好境界,阅读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角色转换,感悟体验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创造性地活动。而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往往使学生在情感驱动下,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特的、有创意的感受。如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学生对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异议很多,我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一次专题讨论,题目自定。这样,学生就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半边天 》等内容。讨论时,内容也很广泛,尤其是女同学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她们会更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如,教授儿童戏剧《妙乎回春》时,学生们对文中人物极感兴趣。这时又正值学校举办艺术节,所以我就鼓励他们大胆去表演。其中,主动要求扮演猫大夫、妙乎、小牛、小兔等的同学,他们为了不负众望,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道具,对动作、神情、语言反复揣摩,他们惟妙惟肖的扮演,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的掌声。在笑声中,同学们理解了人物性格,领悟到剧中的哲理。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营造逼真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开展阅读,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由孤立无援的操作,变成了活生生的反复体验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素养。
因此,在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应在导而有方的条件下,还学生主人的权利,还学生民主、宽松的气氛,还学生一个探索、创造的空间,真正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精神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发展,更给他们奠定终生的价值需要和追求,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1年5期、10期
[4] 《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2001年20期、22期
[5]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阅读和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1999年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体现 学生主体性
阅读是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和行为结构的总和。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应有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品味,必须全方位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本蕴含的主旨。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现实生活中阅读教学情况仍十分令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其中,突出的情况是教师的“过度”主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作为阅读教学中主体——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还沉睡在四周紧闭的“铁屋子”里。学生已习惯言听计从,习惯于以被动配合学习为优秀的标准。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摆正教师、学生和文本在阅读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处在主导位置,明确教师职责是以先学身份育后人,以基础之人育发展之人。我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平等相处,畅所欲言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其目标要求必须是通过学生活动达到的。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的阅读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但许多教师观念保守,仍把“主导”演绎成潜意识的“主人”与“领导”。换句话说,即我是“主”,有主意,有主张,可以“主宰”他们;我是“导”,应当领导你们,我想怎么导,就怎么导,怎么“方便”怎么导。于是就希望学生是羔羊,听话、顺从、乖巧,想怎么控制就怎么做。我是领导,自然就可以支配被领导者,而对象就是学生。长此以往,就使得教师淡化了平等、民主、爱人之心,较大程度上强化了“尊严感”,学生在教师面前只有受训接纳的份。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时,教师希望学生坐得毕恭毕敬,听得认认真真,说得完全正确。学生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始终不敢挣断教师手中的线。如若学生没按教师的旨意去回答,课后一定少不了批评。在授课时,教师如果带着微笑走进课堂,首先能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和亲切感。教师绝对不能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应善于调整心态。对于一些争论性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多角度地讲。即使讲错了,教师也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让学生坐下,不应责骂、训斥他们,不应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如讲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时,教师可结合当前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一定能各抒己见,畅谈想法。对于应不应该有这种精神,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教师自己应大胆地向学生敞开心扉,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间距离拉近了,讨论气氛将更加活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放下架子,积极创设安全的、愉悦的活动气氛,减少对学生的限制与压抑,任凭学生的思维驰骋,开展开放性讨论,遇到棘手两难的问题时,教师不强词夺理,不搞一刀切,学生思维将更会活跃,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更会得到加强。
二、巧妙引导,自学解疑
早在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他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简要地说,教师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心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启发和诱导,才能收到举一反三效果;如果学生不能积极思维、举一反三,教学就不能再展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想说而不得要领,想写而不得其法时借机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做能使学生在逐渐领悟基础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教授《项脊轩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谈谈如何体会文中作者蕴含的亲情、爱情,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找出一些表现母亲、祖母和妻子的动作、语言和细节的句子;有的结合自身体会,理解母亲说的“儿寒呼?欲食呼”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母亲的慈爱。这些答案表明同学们已注重感情过程,而不是注重最终结果。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一内容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教师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从幼儿园到现在,哪位老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分钟后,教师让他们自由畅谈。有的说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幼儿园老师;有的说上小学时经常让他叫家长的老师;有的说上初中时,因未完成作业,曾把练习册撕掉的老师;还有的说是经常骂他们蠢猪、蠢驴的老师等等。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可借机引导说:“大作家魏巍所记忆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就会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热情,步入文中的美好境界,阅读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角色转换,感悟体验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创造性地活动。而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往往使学生在情感驱动下,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特的、有创意的感受。如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学生对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异议很多,我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一次专题讨论,题目自定。这样,学生就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半边天 》等内容。讨论时,内容也很广泛,尤其是女同学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她们会更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如,教授儿童戏剧《妙乎回春》时,学生们对文中人物极感兴趣。这时又正值学校举办艺术节,所以我就鼓励他们大胆去表演。其中,主动要求扮演猫大夫、妙乎、小牛、小兔等的同学,他们为了不负众望,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道具,对动作、神情、语言反复揣摩,他们惟妙惟肖的扮演,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的掌声。在笑声中,同学们理解了人物性格,领悟到剧中的哲理。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营造逼真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开展阅读,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由孤立无援的操作,变成了活生生的反复体验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素养。
因此,在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应在导而有方的条件下,还学生主人的权利,还学生民主、宽松的气氛,还学生一个探索、创造的空间,真正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精神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发展,更给他们奠定终生的价值需要和追求,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1年5期、10期
[4] 《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2001年20期、22期
[5]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阅读和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