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发布后,各地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从本期开始,本刊设专栏对优秀征文进行选登。为更好地体现主题,同时限于篇幅,经作者同意,部分文章进行了适当的删改。
史料记载,唐代宗曾下诏任命杨绾为宰相。诏书刚下达,御史中丞崔宽就把自己花园中号称“天下第一”的楼台亭阁全部拆除;京兆尹黎干将出入府衙的数百随从裁减到十多人;在邠州行营举行盛宴的中书令郭子仪,将酒席上奏乐的乐工减去五分之四。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杨绾为官素以廉洁自律出名,在朝中上下威望极高。升任宰相后,其清廉的品德起到了榜样和威慑作用。大臣们都不敢不谨慎行事,纷纷收敛奢靡行为。
古语云:“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约束好下属,必须自身过硬。我国古代向来把“修身正己”作为为政之本,治国之要,唐太宗鉴于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多次与大臣们讨论官德修养的问题,他认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自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當今党员干部面对种种诱惑,要以高度自律展示定力,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过失,去小恶存本真,积小善成大德,为自身道德修养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榜样是无声的力量,党员干部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带动和影响他人,取信于民,不负期待。
【点评】 一次正常的人事变动,却在当时的官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所谓上行下效,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身过硬。
以周公“一饭三吐哺”的赤诚情怀
惜才爱才敬才
冯志鹏
周公曾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解读这段话的关键在于“犹恐失天下之士”的赤诚情怀。周公为了国家强盛而广招天下贤士,由于求见的人络绎不绝,为了不让人才有被怠慢的误解,他洗头时多次握着湿发起身整衣待客,用餐时多次吐出口中咀嚼的食物停止进食来迎接客人,礼数周到,盛意拳拳。后遂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来表示领导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热情。而今,领导者也要学习这种胸怀与境界。
首先,要有识才的慧眼。“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人才需要甄别,识才需要沉淀。能否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才,挖掘人才的潜能,是对领导者识人本领的检验。如果没有识才的慧眼,即使良才近在咫尺,也如“远在天涯”。
其次,要有敬才的诚意。君子相惜于品,相敬于德,相信于诚,相重于情。“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真正的人才会以实绩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领导者要对人才敬之以诚,待之以公,充分激发其做事创业的潜能。
第三,要有爱才的胸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古人对人才的渴求之情何其深沉真挚!领导者要有惜才之心,爱才之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广泛延揽人才。
第四,要有聚才的魅力。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人才往往会心悦诚服地追随有胸怀、有胆识、有魅力的领导者。因此,领导者就要与人才倾心交友,以自身涵养和魅力凝聚人才,集聚起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第五,要有用才的魄力。汉高祖刘邦曾说:“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是刘邦的成功之道。发现人才不易,用好人才更难,考验的是领导者的胆识与魄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可堪大任之才应大胆使用并为其提供宽广舞台,这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与爱护。
最后,要有容才的雅量。“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领导者既要能用人所长,更要能容人之短。“人非尧舜,谁能尽善”,不应求全责备,要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人才的“棱角”,既要鼓励人才放手干事,也要着眼大局宽容失误。
(作者单位:中共南宁市委组织部)
【点评】 作者通过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启示今天的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人才。识才、敬才、爱才、聚才、用才、容才,六个方面层层递进。信手拈来的经典名句,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永州“老三篇”的道德“新能量”
汪华明
湖南省永州市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利用永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性地推出了“乡土”道德读本——《永州老三篇》,收录了永州三篇学习教育力作:柳宗元《捕蛇者说》、周敦颐《爱莲说》、陶铸《松树的风格》。
“老三篇”通“天线”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创始人,陶铸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柳宗元《捕蛇者说》反映了作者因憎恶“苛政猛于虎”而产生的浓浓惜民爱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展示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爱的高风亮节,陶铸《松树的风格》展现了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高贵品质和坚强意志。
三篇文章都曾被中学语文教材或有关报刊选用,可以说家喻户晓。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呐喊,周敦颐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情怀,陶铸“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成长,顽强地工作”的表白,寓意深刻,在今天仍有震撼灵魂、洗礼思想的力量。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使每个人都能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永州老三篇”体现的优良品质,用惜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不怕艰险的顽强作风,展现党员干部的时代风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老三篇”接“地气”
三位作者中,柳宗元虽是山西运城人,但被贬在永州任司马十年,其《捕蛇者说》中的“永州之野产异蛇”,使永州名扬天下;周敦颐是永州道县人;陶铸是永州祁阳县人。
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厚重的柳文化、莲文化和松树文化,是永州人民长期珍藏的精神食粮。三篇可亲、可读、可教的文章,带有浓厚的永州乡土气息,使永州广大党员干部读起来感到更亲切,用起来觉得更亲近,做起来可以更亲为。
永州的山山水水赋予了柳宗元丰富的创作灵感。他600多篇传世之作,有390余篇完成于永州。千古绝唱《捕蛇者说》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永州人始终没有忘记柳宗元。北宋至和三年(1056),永州人在柳宗元住过的地方建起了柳子厚祠堂,几经重修后改名为柳子庙。
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所创立的理学,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爱莲说》,流传千古,感染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陶铸《松树的风格》为我们树起了一根共产主义的道德标杆。从古至今永州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人物。当代全国首届道德模范评选中永州就有两人。
重温“永州老三篇”,有利于永州党员干部将本地圣贤先哲的道德风范与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永州人民的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引领全市人民弘扬美德,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书写好中国梦的永州篇。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市科协)
【点评】 永州老三篇给我们的启示是: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并与当代现实相结合,一定能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大地不乏人杰地灵之区,永州的做法可以借鉴。
史料记载,唐代宗曾下诏任命杨绾为宰相。诏书刚下达,御史中丞崔宽就把自己花园中号称“天下第一”的楼台亭阁全部拆除;京兆尹黎干将出入府衙的数百随从裁减到十多人;在邠州行营举行盛宴的中书令郭子仪,将酒席上奏乐的乐工减去五分之四。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杨绾为官素以廉洁自律出名,在朝中上下威望极高。升任宰相后,其清廉的品德起到了榜样和威慑作用。大臣们都不敢不谨慎行事,纷纷收敛奢靡行为。
古语云:“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约束好下属,必须自身过硬。我国古代向来把“修身正己”作为为政之本,治国之要,唐太宗鉴于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多次与大臣们讨论官德修养的问题,他认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自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當今党员干部面对种种诱惑,要以高度自律展示定力,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过失,去小恶存本真,积小善成大德,为自身道德修养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榜样是无声的力量,党员干部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带动和影响他人,取信于民,不负期待。
【点评】 一次正常的人事变动,却在当时的官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所谓上行下效,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身过硬。
以周公“一饭三吐哺”的赤诚情怀
惜才爱才敬才
冯志鹏
周公曾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解读这段话的关键在于“犹恐失天下之士”的赤诚情怀。周公为了国家强盛而广招天下贤士,由于求见的人络绎不绝,为了不让人才有被怠慢的误解,他洗头时多次握着湿发起身整衣待客,用餐时多次吐出口中咀嚼的食物停止进食来迎接客人,礼数周到,盛意拳拳。后遂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来表示领导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热情。而今,领导者也要学习这种胸怀与境界。
首先,要有识才的慧眼。“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人才需要甄别,识才需要沉淀。能否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才,挖掘人才的潜能,是对领导者识人本领的检验。如果没有识才的慧眼,即使良才近在咫尺,也如“远在天涯”。
其次,要有敬才的诚意。君子相惜于品,相敬于德,相信于诚,相重于情。“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真正的人才会以实绩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领导者要对人才敬之以诚,待之以公,充分激发其做事创业的潜能。
第三,要有爱才的胸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古人对人才的渴求之情何其深沉真挚!领导者要有惜才之心,爱才之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广泛延揽人才。
第四,要有聚才的魅力。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人才往往会心悦诚服地追随有胸怀、有胆识、有魅力的领导者。因此,领导者就要与人才倾心交友,以自身涵养和魅力凝聚人才,集聚起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第五,要有用才的魄力。汉高祖刘邦曾说:“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是刘邦的成功之道。发现人才不易,用好人才更难,考验的是领导者的胆识与魄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可堪大任之才应大胆使用并为其提供宽广舞台,这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与爱护。
最后,要有容才的雅量。“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领导者既要能用人所长,更要能容人之短。“人非尧舜,谁能尽善”,不应求全责备,要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人才的“棱角”,既要鼓励人才放手干事,也要着眼大局宽容失误。
(作者单位:中共南宁市委组织部)
【点评】 作者通过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启示今天的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人才。识才、敬才、爱才、聚才、用才、容才,六个方面层层递进。信手拈来的经典名句,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永州“老三篇”的道德“新能量”
汪华明
湖南省永州市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利用永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性地推出了“乡土”道德读本——《永州老三篇》,收录了永州三篇学习教育力作:柳宗元《捕蛇者说》、周敦颐《爱莲说》、陶铸《松树的风格》。
“老三篇”通“天线”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创始人,陶铸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柳宗元《捕蛇者说》反映了作者因憎恶“苛政猛于虎”而产生的浓浓惜民爱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展示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爱的高风亮节,陶铸《松树的风格》展现了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高贵品质和坚强意志。
三篇文章都曾被中学语文教材或有关报刊选用,可以说家喻户晓。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呐喊,周敦颐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情怀,陶铸“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成长,顽强地工作”的表白,寓意深刻,在今天仍有震撼灵魂、洗礼思想的力量。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使每个人都能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永州老三篇”体现的优良品质,用惜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不怕艰险的顽强作风,展现党员干部的时代风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老三篇”接“地气”
三位作者中,柳宗元虽是山西运城人,但被贬在永州任司马十年,其《捕蛇者说》中的“永州之野产异蛇”,使永州名扬天下;周敦颐是永州道县人;陶铸是永州祁阳县人。
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厚重的柳文化、莲文化和松树文化,是永州人民长期珍藏的精神食粮。三篇可亲、可读、可教的文章,带有浓厚的永州乡土气息,使永州广大党员干部读起来感到更亲切,用起来觉得更亲近,做起来可以更亲为。
永州的山山水水赋予了柳宗元丰富的创作灵感。他600多篇传世之作,有390余篇完成于永州。千古绝唱《捕蛇者说》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永州人始终没有忘记柳宗元。北宋至和三年(1056),永州人在柳宗元住过的地方建起了柳子厚祠堂,几经重修后改名为柳子庙。
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所创立的理学,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爱莲说》,流传千古,感染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陶铸《松树的风格》为我们树起了一根共产主义的道德标杆。从古至今永州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人物。当代全国首届道德模范评选中永州就有两人。
重温“永州老三篇”,有利于永州党员干部将本地圣贤先哲的道德风范与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永州人民的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引领全市人民弘扬美德,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书写好中国梦的永州篇。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市科协)
【点评】 永州老三篇给我们的启示是: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并与当代现实相结合,一定能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大地不乏人杰地灵之区,永州的做法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