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奶奶是小区老年合唱队的队长,晚年生活丰富,人也显得很有精气神。去年,在张奶奶的带领下,小区合唱队还夺得市区老年合唱比赛的第一名呢!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体一向不错的张奶奶,在一次排练走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跤,竟引发了髋骨骨折,而张奶奶也因此住院整整三个月!更令张奶奶心有余悸的是,医生透露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之一。如果治疗不当或者恢复不好,不仅会造成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更可能引发脑梗塞、褥疮、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据统计,每10名髋部骨折患者中,就有2名因此死亡,近半数的人生活无法自理。幸亏张奶奶平日锻炼有方,恢复情况尚属良好。张奶奶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身手一直挺好,怎么小小地摔一跤,就摊上了可怕的髋部骨折呢?专家医生—语道破:这都是因骨质疏松引发的!
专家医生谈骨松
正视骨子里的患者
有人把骨质疏松症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它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直到一次意外,比如骨折后,才被人们重视。
患上骨质疏松症,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更容易引发骨折。年龄越大,越容易骨折;摔倒、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导致骨折发生。若是骨折部位为髋、脊柱椎体等,意外发生后患者必须长期卧床,生活难以自理。老年人长期卧床会增加脏器衰竭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的会影响生命。这是骨质疏松症最具危害性的地方,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提高骨峰值是防治骨质疏松的第一步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2亿。在欧美,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因骨质疏松而骨折。保守估计,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8400万人,占总人口的6.6%。
随着年龄的增长,任何人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骨质疏松,关键在于如何及早进行有效的预防。人体在35岁以前骨的形成大于吸收,预防的关键在于获得较高的骨峰值和减慢或减少骨量的丢失。换言之就是在年轻时存储更多骨量,保证年老时,即便骨量下降,也不会一下子跌至最危险的临界点,引发可能出现的麻烦。
骨骼健康,从生活做起
运动,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因为骨骼的强健离不开肌肉的牵拉作用力。长期锻炼能促进骨质增强。以太极拳为例,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报告,练拳的老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36.6%,而不练拳的老人高达63.8%。
骨骼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钙,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失调将会引发骨质疏松症。如果体内钙质不足,甲状旁腺素将促使钙质从骨骼中迅速释出。长此以往,会造成骨骼内的钙流失,使骨骼脆弱,引发骨质疏松症。平日补充适量的钙,对维持钙质“收支平衡”,保证骨骼健康有积极意义。
补钙知多少?
作为人体“生命的基石”,钙在各个年龄段都有积极作用。
婴幼儿时期,钙能帮助骨骼、牙齿及各器官的发育,为将来打下好基础,远离佝偻病,鸡胸等骨骼疾患。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足量的钙能保证生长发育。这一时期,骨形成大于骨丢失,所以是人一生中骨量积累的阶段,将储存起人体内50%的骨矿含量。一般到了35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以后随年龄增长,骨丢失渐渐大于骨积累,也就是支出大于收入,骨质疏松的危险就会悄悄来临。因此,在35岁前保证充足的钙摄入、适当的锻炼以及合理的营养是这一阶段的“健康任务”,将有助于最大可能地提高自己的骨峰值。尤其是孕产妇,除自己的需求增加外,还要供给胎儿生长,补钙就显得更为重要。人过中年,骨量每年丢失约0.7%~1%,65岁以后,女性骨量丢失的总量可达30%以上,男性也会丢失20%~30%。
与欧美人相比,中国人的骨密度要低约8%,再加上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缺乏钙质。因此,坚持补钙,为自己存上一笔丰厚的“钙储蓄金”就显得十分重要。
专家释疑补钙误区
●误区1:长期补钙有副作用
钙是人体的重要元素,在人的各个阶段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每天补充600毫克的钙,再结合日常饮食中摄取的钙,能充分满足平日所需,保证骨骼和身体健康。按照长期,适量的补钙原则,并不会有负面影响。
●误区2:长期补钙会引发便秘
“长期补钙”并不等于“过量补钙”,只有过量补钙才会引起便秘。这是因为钙在进入肠道后,遇上碱性环境,会容易形成难以吸收的钙盐,抑制肠蠕动,造成顽固性便秘。如果有此担心,除多吃含食物纤维多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外,还可选择富含维生素D的钙制剂,来帮助钙质更好吸收。
●误区3:碳酸钙难以被人体吸收
严格讲,各种钙的吸收率相差不多,比较而言,碳酸钙的吸收率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钙净吸收率碳酸钙为36%~42%,乳酸钙、醋酸钙为28%~36%,柠檬酸钙为27%~33%,葡萄酸钙为24%~30%。碳酸钙制剂是当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含钙量高、效果好、价格合理的钙补充剂。
●误区4:补钙只靠食补就够了
食物中的钙并不如我们想象中丰富:比如骨头汤,据测定,1千克骨头汤仅有20毫克的钙。而饮食中含草酸的菠菜,竹笋等,又易与钙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草酸钙。中国营养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人每日从食物中获得的钙约为400毫克左右,远远达不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标准——平均每日1000毫克左右。所以,除了日常饮食,对一般人群来讲,每日建议再额外补充500~600毫克的钙,还是很有必要的。
●误区5:补钙容易引发肾结石和胆结石
发生结石的因素很复杂,确切原因至今不清。现实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结石患者并没有补过钙,而适当补钙者也并非更多发生结石。之所以发生结石的原因并非因为钙太多。
肾结石多见于草酸盐结石,尿中草酸盐过饱和,是发生肾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样胆结石大部分是胆固醇结石,其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如果以上诱发结石的危险因素存在,同时又有人体内钙代谢发生紊乱,会造成不正常的钙搬家,当这种紊乱发生时,骨钙在减少,血钙和器官组织中的钙却增加了,在器官组织中钙过多会造成结石。
综上所述补钙与肾结石和胆结石的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通过适量补钙能刺激血钙的自稳系统,抑制甲状旁腺的过量分泌,最终可降低血液和器官组织中的钙含量,减少结石的发生。一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已证实:高钙摄入能降低草酸盐分泌,使尿中草酸盐含量下降,从而降低肾结石风险,故补钙不会增加肾结石危险,反而有助于防止草酸钙结石形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合适的钙制剂是有效补钙的第一步。选择补钙产品。我们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要选择含钙浓度高的,保证钙质充足;二要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有更充分的研究证据,被学术界认可,三是良好的效价比,即补充同等剂量的钙元素花费最少;四是服用方便。此外,选择添加有维生素D的钙剂,能帮助钙吸收,提高药效,受益且方便。
健康生活,是人人追求的目标。10月20日,是国际骨质疏松日,借此机会,我代表广大医疗工作者给您小小的提醒:多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多关爱家人的骨骼健康,祝您幸福快乐!
专家医生谈骨松
正视骨子里的患者
有人把骨质疏松症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它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直到一次意外,比如骨折后,才被人们重视。
患上骨质疏松症,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更容易引发骨折。年龄越大,越容易骨折;摔倒、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导致骨折发生。若是骨折部位为髋、脊柱椎体等,意外发生后患者必须长期卧床,生活难以自理。老年人长期卧床会增加脏器衰竭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的会影响生命。这是骨质疏松症最具危害性的地方,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提高骨峰值是防治骨质疏松的第一步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2亿。在欧美,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因骨质疏松而骨折。保守估计,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8400万人,占总人口的6.6%。
随着年龄的增长,任何人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骨质疏松,关键在于如何及早进行有效的预防。人体在35岁以前骨的形成大于吸收,预防的关键在于获得较高的骨峰值和减慢或减少骨量的丢失。换言之就是在年轻时存储更多骨量,保证年老时,即便骨量下降,也不会一下子跌至最危险的临界点,引发可能出现的麻烦。
骨骼健康,从生活做起
运动,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因为骨骼的强健离不开肌肉的牵拉作用力。长期锻炼能促进骨质增强。以太极拳为例,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报告,练拳的老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36.6%,而不练拳的老人高达63.8%。
骨骼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钙,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失调将会引发骨质疏松症。如果体内钙质不足,甲状旁腺素将促使钙质从骨骼中迅速释出。长此以往,会造成骨骼内的钙流失,使骨骼脆弱,引发骨质疏松症。平日补充适量的钙,对维持钙质“收支平衡”,保证骨骼健康有积极意义。
补钙知多少?
作为人体“生命的基石”,钙在各个年龄段都有积极作用。
婴幼儿时期,钙能帮助骨骼、牙齿及各器官的发育,为将来打下好基础,远离佝偻病,鸡胸等骨骼疾患。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足量的钙能保证生长发育。这一时期,骨形成大于骨丢失,所以是人一生中骨量积累的阶段,将储存起人体内50%的骨矿含量。一般到了35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以后随年龄增长,骨丢失渐渐大于骨积累,也就是支出大于收入,骨质疏松的危险就会悄悄来临。因此,在35岁前保证充足的钙摄入、适当的锻炼以及合理的营养是这一阶段的“健康任务”,将有助于最大可能地提高自己的骨峰值。尤其是孕产妇,除自己的需求增加外,还要供给胎儿生长,补钙就显得更为重要。人过中年,骨量每年丢失约0.7%~1%,65岁以后,女性骨量丢失的总量可达30%以上,男性也会丢失20%~30%。
与欧美人相比,中国人的骨密度要低约8%,再加上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缺乏钙质。因此,坚持补钙,为自己存上一笔丰厚的“钙储蓄金”就显得十分重要。
专家释疑补钙误区
●误区1:长期补钙有副作用
钙是人体的重要元素,在人的各个阶段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每天补充600毫克的钙,再结合日常饮食中摄取的钙,能充分满足平日所需,保证骨骼和身体健康。按照长期,适量的补钙原则,并不会有负面影响。
●误区2:长期补钙会引发便秘
“长期补钙”并不等于“过量补钙”,只有过量补钙才会引起便秘。这是因为钙在进入肠道后,遇上碱性环境,会容易形成难以吸收的钙盐,抑制肠蠕动,造成顽固性便秘。如果有此担心,除多吃含食物纤维多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外,还可选择富含维生素D的钙制剂,来帮助钙质更好吸收。
●误区3:碳酸钙难以被人体吸收
严格讲,各种钙的吸收率相差不多,比较而言,碳酸钙的吸收率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钙净吸收率碳酸钙为36%~42%,乳酸钙、醋酸钙为28%~36%,柠檬酸钙为27%~33%,葡萄酸钙为24%~30%。碳酸钙制剂是当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含钙量高、效果好、价格合理的钙补充剂。
●误区4:补钙只靠食补就够了
食物中的钙并不如我们想象中丰富:比如骨头汤,据测定,1千克骨头汤仅有20毫克的钙。而饮食中含草酸的菠菜,竹笋等,又易与钙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草酸钙。中国营养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人每日从食物中获得的钙约为400毫克左右,远远达不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标准——平均每日1000毫克左右。所以,除了日常饮食,对一般人群来讲,每日建议再额外补充500~600毫克的钙,还是很有必要的。
●误区5:补钙容易引发肾结石和胆结石
发生结石的因素很复杂,确切原因至今不清。现实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结石患者并没有补过钙,而适当补钙者也并非更多发生结石。之所以发生结石的原因并非因为钙太多。
肾结石多见于草酸盐结石,尿中草酸盐过饱和,是发生肾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样胆结石大部分是胆固醇结石,其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如果以上诱发结石的危险因素存在,同时又有人体内钙代谢发生紊乱,会造成不正常的钙搬家,当这种紊乱发生时,骨钙在减少,血钙和器官组织中的钙却增加了,在器官组织中钙过多会造成结石。
综上所述补钙与肾结石和胆结石的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通过适量补钙能刺激血钙的自稳系统,抑制甲状旁腺的过量分泌,最终可降低血液和器官组织中的钙含量,减少结石的发生。一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已证实:高钙摄入能降低草酸盐分泌,使尿中草酸盐含量下降,从而降低肾结石风险,故补钙不会增加肾结石危险,反而有助于防止草酸钙结石形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合适的钙制剂是有效补钙的第一步。选择补钙产品。我们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要选择含钙浓度高的,保证钙质充足;二要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有更充分的研究证据,被学术界认可,三是良好的效价比,即补充同等剂量的钙元素花费最少;四是服用方便。此外,选择添加有维生素D的钙剂,能帮助钙吸收,提高药效,受益且方便。
健康生活,是人人追求的目标。10月20日,是国际骨质疏松日,借此机会,我代表广大医疗工作者给您小小的提醒:多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多关爱家人的骨骼健康,祝您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