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过程”、关注“过程性目标”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学生只有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从中构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创新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课前实践,自主构建知识
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许多数学学习内容,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在某一知识方面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外,更应引导学生课前去实践,不断积累感性知识。同时,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使学生去自主构建知识。如教六年级学生学习“利息和利率”这一内容前,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银行、信用社调查和了解有关存款利率、利息的相关知识,并与父母存、取一次款。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存、取款的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变抽象、枯燥的学习为具体、生动的学习,使学习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
二、课中实践,自动理解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里有足够的时间去多动手实践、多观察分析、多思考推断,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来推导。然后,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利用学具(各种三角形纸板,每种大小一样,2个一套)拼凑摆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推导三角表面积公式,然后各小组交流,得出如下几种推导方法:
学生能通过学具操作的直观感知,建立起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转化后原来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转化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这样,学生很容易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等于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
三角形面积=底×高÷2
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或其他方式自主动手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感性认识,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会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发生质的飞跃。
三、课后实践,引导自能创新知识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脱离实践绝不会创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实践、运用给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如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在下课前向学生提出要求:利用课余时间,除了教材上介绍的方法外,还可用哪些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通过查阅资料、上网、请教别人等方式来解决,明天上课时展示各自的探究成果。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努力研究,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展示了如下多种成果:
这四种沿三角形中位线剪开、利用、割补、拼合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已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而获得,是学生创新的成果。这样的课后实践、探究,不仅再次激发了学生“做”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知识来自于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学生亲自实践经历、体验过的知识,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更熟练地去运用,取得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415709湖南省桃源县郝坪乡中心小学)
一、课前实践,自主构建知识
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许多数学学习内容,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在某一知识方面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外,更应引导学生课前去实践,不断积累感性知识。同时,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使学生去自主构建知识。如教六年级学生学习“利息和利率”这一内容前,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银行、信用社调查和了解有关存款利率、利息的相关知识,并与父母存、取一次款。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存、取款的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变抽象、枯燥的学习为具体、生动的学习,使学习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
二、课中实践,自动理解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里有足够的时间去多动手实践、多观察分析、多思考推断,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来推导。然后,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利用学具(各种三角形纸板,每种大小一样,2个一套)拼凑摆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推导三角表面积公式,然后各小组交流,得出如下几种推导方法:
学生能通过学具操作的直观感知,建立起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转化后原来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转化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这样,学生很容易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等于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
三角形面积=底×高÷2
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或其他方式自主动手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感性认识,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会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发生质的飞跃。
三、课后实践,引导自能创新知识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脱离实践绝不会创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实践、运用给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如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在下课前向学生提出要求:利用课余时间,除了教材上介绍的方法外,还可用哪些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通过查阅资料、上网、请教别人等方式来解决,明天上课时展示各自的探究成果。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努力研究,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展示了如下多种成果:
这四种沿三角形中位线剪开、利用、割补、拼合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已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而获得,是学生创新的成果。这样的课后实践、探究,不仅再次激发了学生“做”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知识来自于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学生亲自实践经历、体验过的知识,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更熟练地去运用,取得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415709湖南省桃源县郝坪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