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师生活动原则初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u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大厦的一次题为《创新教育》的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个场面:学生们很活跃的去找寻知识,解释困难,贡献他所求得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这是何等理想的境界啊!放眼我们的课堂,教师说得一身劲,学生听得一头闷;或者即使有活动,但活动设计不到位导致学生想动却动不起来;更有甚者,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却一无所获。这些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动起来,学生的活动与教师的活动如何融为一体?结合最近所听的一堂语文课《为爱举手》略微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谈这课堂的组织形式。走进课堂,全班48人,按照6人一组,将课桌三面组合,4人面对,两人面朝前,成马蹄式分布成8组。每组一名组长,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种形式,首先给学生树立了一个组的意识,让他们潜意识中明确我们的学习是以组为单位的,是要进行合作探究的。座位简单的调整,就将传统教学的思想和学生学习的意识颠覆了。事实如此,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室成为了师生共同展示的平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要想学生正真的活动起来,课堂组织形式也应当作适当调整的。当然,课堂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因地因人制宜。
  其次,我们看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定位。教师首先激情导入:有这样一篇文章,老师几乎是含着泪把它读完的,在推荐给我们班的同学时,老师还没有读完,教室里已经响起了抽泣声。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为爱举手》。教师的导入虽然没有涉及文章内容,但已经在导语中有了这样的潜台词:这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同时还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这个环节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激疑者。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抛出第一个活动:浏览文章后谁愿意跟老师配合一下,将这篇文章给大家读一读的呢?哪位同学读安锐的话,其余的老师来读,好吗?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噢,待会儿可要对老师和他的朗读进行点评的!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学生童稚的声音,文章中的主人公小安锐就好像站在了大家的面前。老师的动情朗读激发起了学生点评的热情,他们纷纷举手点评老师,并不时地将老师和学生的朗读进行对比,有的甚至还模拟老师的朗读。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正真进入了探究朗读技法的氛围中,收获匪浅。
  教师在学生点评接近尾声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模仿老师刚才的朗读,注意揣摩人物的情感,在组内朗读,全班挑几组展示。同时投影出合作学习的指导:组内合作朗读的形式可多样化。可以像老师刚才一样两人读;也可以一人一小节轮流读;还可以安锐的话一人读,其他的文字一人一节轮流读;组长做好分工。展示时,挑出自己组内朗读最好的一段或几段进行展示。学生组内合作学习时,教师在组间巡视,并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做出指导。间或教师还加入某个组的活动,读上两句。分组展示时,教师组织学生点评,最后教师两句话稍作鼓励性的总结。这个活动结束后,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课文朗读的一些技巧,对文章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把握。而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是充当了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引导者甚至是作为学生解剖学习的例子。
  教师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和及时的点评激励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合作学习和互评互点的方式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引导他们充分挖掘自己的智力潜能,将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纵观整个课堂,教师一直都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引导者、点拨者、评价者,完全没有“讲师”、“教师”的身份出现。可能正是这样一种身份,让学生体验到了课堂上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放开自己,各抒己见的。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只要你能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给他们足够的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合适的探究方向,他们会积极地参与进去的,正真把课堂变成学堂。这堂课就是这样做的。
  当学生完成了课文的朗读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被这篇文章吸引住了吧,说说文章吸引你的原因。教师适时引导:“吸引自己的原因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学生纷纷发言:可以抓住题目、内容情节、情感、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文字进行赏析,也可以从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谈。根据他们自己寻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思考,记录,组内讨论,形成统一,全班展示。所有的活动好像都是学生自动完成的,而且展示的成果精彩纷呈,甚至让我们觉得是否课前演练过,但整个流程却那么自然那么流畅,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毫无雕琢痕迹。
  经过这样一个赏析环节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有一定的深度了。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妈妈、安锐、老师形象稍作分析后,迅速进入最后一个活动:文中,老师出场了,安锐出场了,唯有对这个家、对安锐充满无限爱的妈妈没有正真出场,我们对她的了解只是通过安锐的描述,从侧面有了一些了解。你能帮老师请出安锐的妈妈吗?请你从文中安锐的描述中任选一个情景(秋扫落叶、冬夜扫雪、夜织毛衣、为夫熬药),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安锐妈妈进行一些详细的描写,表现妈妈的勤劳以及对安锐和这个家的爱,不少于80字。只见学生略作思考,提笔奋书,前面的学习已经将他们的情绪和对课文的理解调整到了足够的高度来完成这个这个活动了。课后收集了几个学生的写作,举例如下:
  生1:夜深了,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风“呼呼“地吹着,天空在流泪;窗内,一丝微弱的烛光摇曳着,红红的光映衬着她的脸庞,蜡烛在流泪;突然,一不小心,衣针无情地戳破了手指,她没有在意,她向床上看了看,又继续干活。床上躺着她心爱的儿子,正熟睡着。不知不觉过了很长时间,她吹灭了蜡烛。这时,窗外红日正冉冉升起。
  生2:秋叶装满了枝枝叶叶的伤感,溢满了秋雁迁徙的哀叹,在风中纷纷扬扬地落下,向一只只枯叶蝶在翩翩起舞,飘到了大街的每一个角落。安锐妈妈在风中,挥舞着那沉重的扫把,累了,只是靠在树旁歇会儿,随风飘舞的头发中,隐约可见丝丝银色,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可是,回头看看身后干净的大街,她露出了会心的笑。
  精彩的语段正是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展示。
  组织好形式,定位好自己,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指给学生合适的探究方向,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动起来。
其他文献
对于求生存、谋发展的地方高校.教育创新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教育创新要极大关注和认真探索实践构想的基本规定性;要加强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内在文化机制和地方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很多时候,阅读往往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教会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阅读周围无限丰富的生活世界。
不同个体、不同类型的职业倦怠其产生原因各不相同,归结起来,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利的不均衡;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业绩考核制度存在弊端;高校教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同时还规定,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现实生活如何呢?我们的学生不管是平时作文,还是模考作文,乃至高考作文,一提笔就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种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本身就有写的教学要求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上。面对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怎样的写作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职业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本身就不是很强,写作意识与能力更是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遵照原来的写作教学思路,那就不会收到什么明显的效果。而要拓展出一条新的写作教学的途径也不是一件易
现代企业间的合作已带有突出的网络化特征.组织网络是我国企业融入并立足世界经济的现实选择.在关注网络组织利益同时,对网络组织风险也要有充分认识,并加以有效控制.基于企
【摘 要】要恢复高中语文的中流砥柱地位,语文老师应该在高考命题、平时授课等环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走出高中语文的囧境,需要语文老师们上下齐心,“学”“考”一致,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语文”课堂中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囧境 区分 “学”与“考” 大语文     高中语文,日渐受排挤,不复初中、小学的核心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前有英语的“时尚”挤兑,后有综合的“强势”压迫,长期以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