釦器:传统手工艺的存续与再生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诸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许多装饰是对其实用功能的补充和完善,釦器即是很好一例。釦器是指在器物口沿、腹部或底部用金属箍镶固,以此达到加固和装饰器物的目的。
  《说文·金部》曾载:“釦,金饰器口。”注“釦,音扣,以金银缘器也。”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卸器,是西周时期西安张家坡出土的几件附在漆盨上的青铜做成的釦。东汉以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为瓷器所替代,釦漆器就渐渐消失,但是“釦”作为一种工艺,仍然为瓷器所承袭,作为一种传统的奢华工艺流传下来。
  宋代,由于朝廷对于器具极为讲究品位,因而釦器之艺大盛。宋朝工部文思院设“棱作”,内廷后苑造作所亦设“棱作”,只负责器皿的镶口。汴京城内,镶金属口的作坊面向市场,专做镶口来使器物增色。釦器在工艺上要求很高,在瓷器上加镶釦边,没有一定的技艺水平,难以胜任。釦边一般外口沿略高于内釦的釦边,并且这些釦边在剖立面上,中脊要略微凸起,形成一圆弧状,同时向两边则要渐趋薄,与现代搪瓷杯的口沿造型相近,俗称之泥鳅背。而以直口方棱凸起包边的,谓之韭菜边。此二者为釦器的两种不同方法,器物器型不同,所采取的釦边方法就各不相同。但不论何种釦器方法,金属釦都要与器物口沿镶嵌紧密,使之浑若天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镶嵌上器釦之后,釦之边缘与器壁能更趋平缓而过渡平滑,让使用者口唇的舒适度增加到最大限度。
  瓷器口沿镶金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陶瓷的身价。因而一些瓷器不仅在口沿镶金银,底足也镶有金银。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有2件漆平脱银扣秘色瓷碗,瓷器的口沿和底足就均镶有银釦。还有一些出土的其他釦边瓷器,器物本身就十分贵重,非庶民所能拥有。五代前蜀王衍报后梁末帝朱有贞的信物中有金棱碗,其致语中即有“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之句。
  由于瓷器是易碎易损坏的物品,瓷器口沿镶金银能增加瓷器的牢固性,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磕碰而产生磕伤、冲线等损坏。同时,瓷器口沿镶金银也是修补瓷器的一种方法。瓷器口沿有磕伤之类的损坏时,也可在口沿包上银边或铜边继续使用。釦器能保护器物口沿使其不致过早地损缺崩坏,又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显示使用者不凡的身份。因而瓷器镶釦实是一种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瓷器装饰工艺。
  釦器与建盏
  关于传统釦器的最佳范例,现今最为深入人心的应属日本国宝级的藤田美术馆藏曜變天目盏、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油滴盏了,它们自宋流传至今,口沿都或以金、银镶釦,与盏间变幻瑰奇的七彩釉色相映趣。
  如同定窑覆烧盏釦边来掩盖其芒口缺陷一样,建盏釦边亦有出于实用的需求。宋代建盏采用匣钵装烧法,即盏口向上,烧制时釉水因重力与温度原因,往往向底部流动,这就会导致口沿的釉较薄,甚至有少许露胎,口沿处带颗粒,质感较为粗糙。
  观及日本国宝级的几只釦边天目盏,其口沿并非简单地裹一层金属了事,而是极为讲究地采用泥鳅背釦边方法,将薄口以金、银釦作护饰,既掩盖了口沿的粗粝,又保护了口沿在日常使用中不致磕碰损坏,亦大大提升了茶盏本身的气质,进而彰显了器物主人的身份地位。
  民国时期学者吴仁敬、辛安潮曾在其论著《中国陶瓷史》中提及:“建窑烧于福建建安……所制之器,以茶具为最著,所谓兔毫盏亦名‘鹧鸪斑’是也。日本人,最喜此器,不惜重价求购,以银缘其边,既碎,则用金漆巧缀之。”该段文字即说明日本人极其喜爱建盏,购置后,以银釦缘建盏口沿。彼时出口日本的建盏,其使用的对象,是日本社会特定的阶层,是其作为茶道仪会之用,否则也不会不惜工本地用贵重的银釦来镶嵌盏口,银釦材料的价格自不必说,釦器的工艺亦极具难度。台湾学者谢明良先生在其《宋人的陶瓷鉴赏及建盏传世相关问题》一文中,也考证出此说。他提到日本古籍“《荫凉轩日录》详细记载了建盏装饰金属釦边所需时间以及银釦建盏的价格:明应二年八月十八日‘于银工五藤宅,建盏之金覆轮著付,晚来可出来云云’:延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建盏一个,银覆轮,代二百五十正”’。此间所提及的“金覆轮”、“银覆轮”即为金、银釦。
  除日本外,我国本土也时有出土带银釦之建盏,均为当时等级较高的墓葬所出。此外,元初汉臣姚燧《牧庵集》诗文:“吴侯建盏侔紫铁,表里兔毫莹铺雪”,亦表明姚燧友人马希声所持有的建盏,口沿是镶有金属边的。
  由此可见,在建盏的口沿加镶金属釦,确实能使建盏不论在功能、装饰还是气质上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极为少见的金属与陶瓷工艺完美结合的范例。
  釦器于当下
  自古而来,中国古人的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并让其使得生活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将手工艺术化,让后人诚惶诚恐地仰而视之。
  现今日本以金漆巧缀的金缮修复手艺已逐渐为大家所熟知,但作为中国传统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釦器装饰工艺传承的却并不多。釦器为我们国家自身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手工艺,其所包含的审美内涵和实用价值更甚,工艺亦更为复杂,但在当前的文化变迁下所受的关注度却与其价值并不成正比。怀安山居主人连广洋潜心于器物手作匠造数载,玩物尚志,怡养匠心。数年前,他开始搜集各种釦器图录资料,于各地仔细观察揣摩博物馆所展出的釦边瓷器,凭借自己想象和以往的金缮、锔瓷的手作经验,自学作釦。经过几年手作实践,已成为业内广受认可的釦器修复师。在其工作室,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藏家寄来需要釦边修缮的器物。其所釦修缮的器物之多,不下几百上千件。然而近两年来,他已不满足于踏实学古,将釦器局限于老器物的修复,更是希望在此基础上,将这种工艺手法通过现代手作的方式融入到精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谈及釦器,艺术院校出身的连广洋谈到,当初建立怀安山居艺术工作室,并非仅仅是出于作修复;怀安山居专注的,也并不单单是简单地夏制摹古。“若仅仅以修复的名义去理解这门手艺,显然是很狭隘的。釦作为中国三干年以来的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加固、修复工艺,其实是可以跟任何物体都能发生联系的。”所以,现如今他已经在做一些尝试,将釦作为一个媒介,进行传统工艺手作艺术衍生品的创作。在做釦器创作的时候,他尽可能地扩大一些表达的范畴,将釦延伸到新瓷器乃至竹、木、牙、角之上,打破原先的固定思维,充分发挥釦器棱边的物性,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材质对比所带来的形式美感,把传统的手作工艺回归到当下的生活中去表达,既能体现手作之美,也能体现工艺价值,以及其防止磕碰的实用价值,以传统的技艺创作出富有当代审美的情感之物。
  由此可见,赋予釦器这项传统工艺一个理念的高度,并在日常修复古器并随之深化过程中寻求以传统手作本质的精义为载体的设计与创作,已完全不同于古时工匠性质地简单重复‘^这是心与手的结合,道与技的相生‘^是在筑基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通过手作的方式得以延续传承的另一蹊径。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22日,在福州举行了一场银器展——《Moonlight》,展厅内,汇集了大量的银制茶器精品。笔者被眼前的茶器深深吸引着,琳琅满目的银壶令人眼前一亮、大饱眼福。入室唯见银壶素雅盈目,茶烟几缕,银壶淡然。银壶和茶的结合,共同呈现的不单单是传统艺术之美,还是现代生活时尚的完美结合。  “茶润万物,壶容苍生,注水释水,流出的是芳香,端起的是意趣。品茗本非附庸风雅之事,而是行随心性的惬意之举
期刊
浙江莫干山的历史久远,著名的传说发生在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莫干山因此而得名,悠哉两干多年的传说,流淌着神秘与绝美。  莫干山是天目山余脉,也是国家4A级景区,此处茶园高海拔处有六七百米,空气绝佳。这几年,避暑必去的莫干镇也成了著名的民宿与民国调性艺术的聚集地。  我曾于2013年10月的时候来过这里,由湖州知名茶人大茶兄推荐沈云鹤先生与我相识,当时由安吉白茶的
期刊
西街187号真是不好找,藏在一条两人肩宽的巷子凹口,左右对面亦无方便指引的标志,只能认它紧挨的旧馆驿巷,小心翼翼地循着前后门牌号才能找到。  这里是当代著名诗人舒婷住过的地方,泉郡书香门第“旧馆驿龚”也便是这里。宅子不仅还在,今年又刚翻修,挂了一块新牌子:真水閒院。书法家许长锋老师写的字,素黄淡雅,木色匾额,清清秀秀。倒像郑达真本人,一米七几的瘦身高,素面朝天,却也清清秀秀,有小雅之趣,大雅之风。
期刊
传统不是古板,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形而上的形式。我们现在提到传统,主要指的是泡茶的传统以及工艺上的传统。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传统意义上的茶道意味着什么?恐怕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泡茶者衣着朴素的茶服、身上乱七八糟的珠子、墙上歪歪扭扭的“禅茶一味”的大字、還有房间里弥漫着不知名的香气。这就是通常茶道给人的印象,它深深地扎根在许多行内行外者的内心深处,这种茶的“传统”形象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茶道的标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没有喝过不错的绿茶,因为它带给我的总是胃痛。  昨天喝了龙池凝碧,它一点一点地,刷新着我对绿茶的认知。以前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喝茶喝到感动,喝到流泪,不知道怎么去体会制茶人的气息,直到昨天遇见这三泡茶。  参加完苏州茶会,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疲倦毫無防备地席卷而来。晚餐后,和勇光老师一起去顾野王茶事喝茶,心想早点回酒店休息,所以一直懒懒地坐在一边,心不在焉地喝了几杯茶。  大家聊着绿
期刊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产销量最大,其消费及贸易量约占世界茶叶总量的80%以上。中国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有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正山小种红茶,起源于武夷山桐木村,创制于明末的1567-1610年之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出口商品。有17个省生产工夫红茶。按产地命名的有闽红工夫、滇红工夫、祁门工夫、台湾工夫及粤红工夫等。  影响红茶品质的重
期刊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熟悉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北京前门的一碗大碗茶已然成为了醇厚京味儿的象征。  也许就是这一股浓浓的北京味儿,让这一碗大碗茶从一个街边小摊演变成了今天的蜚声海外的老舍茶馆,曲艺、杂技、相声、小吃……和老北京相关的一切,都可以在老舍茶馆里找到踪迹,游客们如“朝圣”般来到这里,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一
期刊
享受一个人的孤独行走,也乐于将我感知到的,与懂得的你分享。  初入敦煌这片土地时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冬季来敦煌确实别有一番滋味,体会到大自然那无比的伟大。这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都令人们充满了向往。  大美敦煌,不止于壁画艺术之美,更在于这里最直接无碍地呈现了自然界毫无修饰和遮挡的生命自由状态,那是我们所有美的开始,是力量的源头。  初雪在期待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夜间,沙丘上金
期刊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l。打开手机,Al技术成为很多应用程序的核心驱动力。苹果siri、百度度秘、微软小冰等智能助理和应用正颠覆你和手机的交流方式;新闻APP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推送对你“胃口”的新闻;美图软件自动对照片进行美化,甚至是在使用滴滴或优步出行时,人工智能算法都会帮助司机选择优化路线……人工智能会否重塑茶世界的未来
期刊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有文字记载的徽州茶始于唐,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至共和国时期,共历6个朝代,时近2000年。事业为人所创造,徽州茶业道路坎坷曲折,历史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灿烂,其中打造者徽州茶商功不可没,可歌可泣。  关山苍苍,岁月泱泱。回望徽州茶业的跌宕历程,撇开唐宋饼茶的贵族化时期不说,明以后散茶的平民化时期,当为内销动力,缘此形成鼎盛。清末国门洞开,当为外销际遇,推动徽州茶业达到顶峰。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