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素质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作文教学要牢固树立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结合不同体裁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常识和技巧。
关键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良好习惯;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71
作文素质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非常重要的体现,作文近乎占据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思想上都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行动上往往大打折扣。究其根源,就是没有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一、要回归生活
“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 作文主体回归学生,作文意识生活化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产生写作的兴趣。一句话,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
作文意识生活化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具体做法为:(1)擦亮关注生活的眼睛。培养学生每天审视生活的习惯: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味自我感受。(2)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时常揣一个小笔记本,随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都及时予以简约的记录。(3)练就感悟生活的本领。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为文章,就需要学生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
2. 作文本源回归生活,作文内容生活化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学生把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
作文内容生活化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一篇文章,读后感受深,就写一则随笔;每周搞一次社会热点问题播报,直击社会现实生活。学会把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划分为更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作文内容生活化,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3. 素养提升回归实践,作文过程生活化
学生的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写作习惯等写作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写作实践来实现。我们要多进行动态作文训练,即让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经常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让学生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材料直至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提升捕捉材料、思考表达的能力。
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从生活中多方面了解人物、充分占有材料和构思写作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要求在时间上一节课左右,在空间上固定在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让每一次生活化写作都是一个实践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 养成观察思考、感悟体验、勤于记录的积累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思考和感悟体验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写作“活水”的重要手段。“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工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生活现象、读到的好词好句好素材、感悟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学生像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时就可以做到厚积薄发。
2. 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抒真情的表达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存在着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很好,但没有养成说真话抒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很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达到高水平。
吕叔湘先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作文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该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是初学写作的学生所必须遵从的根本原则。
3. 养成多读、多思、多练、多改的写作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及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使用;你可以自然地随手拈来,也可以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多读还要多写、多思,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要养成认真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
关键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良好习惯;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71
作文素质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非常重要的体现,作文近乎占据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思想上都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行动上往往大打折扣。究其根源,就是没有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一、要回归生活
“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 作文主体回归学生,作文意识生活化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产生写作的兴趣。一句话,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
作文意识生活化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具体做法为:(1)擦亮关注生活的眼睛。培养学生每天审视生活的习惯: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味自我感受。(2)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时常揣一个小笔记本,随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都及时予以简约的记录。(3)练就感悟生活的本领。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为文章,就需要学生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
2. 作文本源回归生活,作文内容生活化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学生把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
作文内容生活化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一篇文章,读后感受深,就写一则随笔;每周搞一次社会热点问题播报,直击社会现实生活。学会把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划分为更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作文内容生活化,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3. 素养提升回归实践,作文过程生活化
学生的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写作习惯等写作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写作实践来实现。我们要多进行动态作文训练,即让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经常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让学生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材料直至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提升捕捉材料、思考表达的能力。
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从生活中多方面了解人物、充分占有材料和构思写作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要求在时间上一节课左右,在空间上固定在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让每一次生活化写作都是一个实践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 养成观察思考、感悟体验、勤于记录的积累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思考和感悟体验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写作“活水”的重要手段。“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工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生活现象、读到的好词好句好素材、感悟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学生像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时就可以做到厚积薄发。
2. 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抒真情的表达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存在着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很好,但没有养成说真话抒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很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达到高水平。
吕叔湘先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作文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该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是初学写作的学生所必须遵从的根本原则。
3. 养成多读、多思、多练、多改的写作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及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使用;你可以自然地随手拈来,也可以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多读还要多写、多思,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要养成认真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