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幽灵,一个“跟风”的幽灵,正在文艺界的大地上徘徊。它渗透了文艺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大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微不往,无幽不至”之势。
最近,台湾歌手周杰伦推出了一首叫《红模仿》的歌曲,表达对自己被同行们“跟风”不满之情,于是他这样唱道:“为什么我的影子这么多、这么像,在这方向跟我一样。喜欢模仿的朋友们,充满想象崇拜之中这成名的画面。我很担心,别让我看不起你。”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歌手的曲风越来越单一化,歌词越来越套路化,基本都是:“电影式”的曲风、“叙述、描述”式的冗长歌词、外加怪异的、口齿不清的周式唱腔。周杰伦通过这种独创的风格走红以后,“跟风效应”立刻在他身后制造了一群“模仿幽灵”——聪明的开创者带领着一群傻瓜,毕竟会让聪明者变得像“傻瓜”,于是乎对“红模仿”开骂了。
前两天看电视时,看到一个广告是关于一种叫“铁酱油”的产品的。这种酱油号称能补铁,让人民“有铁就有活力,有铁就有智力,有铁就有魅力”。我当时不是惊叹厂家的别出心裁,而是自觉地想到:“钙酱油”“锌酱油”甚至“维生素酱油”的时代也许快要到来了。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很流行,现在这种“海选”模式的节目已经遍地开花了:有海选演员的,有海选模特的,有海选“花旦”的,当然更应该有海选“快乐男声”的。后来恶俗的丑角走红,芙蓉姐姐出炉之后有“雅阁女”,有“杨二”等彪悍的女人在其后面跟风。创意很好,可见得多了难免有些腻烦。近来,作贱古代名人又成流行,这一潮流发轫于某教授在《百家讲坛》的卖力表演,其后,孔子成了“丧家狗”,李白成了“第一古惑仔”,梁山好汉成了“恐怖分子”,诸葛亮成了“最虚伪的男人”,更惨的关羽活活成了“好色男”,就连聊斋里虚构的狐狸精也变身为“白领丽人”。“消费历史”这些浅薄的幽默释义除了能给浮躁的文化市场带来短期的眼球效应以外,还有多少是可取的?
记得王小波讲过一个故事:“二战”期间,有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来压制咳嗽。但随从一会儿又向将军要口香糖,理由是:这块太没味道。将军说:没味道并不奇怪,在给你之前我已经嚼了两个小时。模仿被人模仿过无数次的东西,就像那没味道的口香糖一样——不但没味,还让人恶心。当然同一化是可怕的,所以王小波总是不厌其烦地引用罗素那句“参差多彩乃是幸福的本源”。什么“红”就“模仿”什么的“红模仿”只是一种低智商的、毫无创造力的、浪费资源的做法。“红模仿”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开始,它暴露出傻瓜们硬充聪明的愚蠢,以及贪婪和无耻,他们像汹涌的苍蝇一样把一切出类拔萃的作品统统降格为批量制造的文化垃圾。
《圣经》里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没有模仿,文艺就无从发展。“红模仿”又似乎无可厚非,但弱智般地对他人成果进行直接复制,总是不道德的。其实,你只要能把握住“跟风”和个性之间的关系,那你就是最成功的。胡适就说过:所谓创造只是模仿到了十足时的一点儿新花样,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必不善于创造。但我们现在的“红模仿”是什么样的呢?别说“一点儿新花样”,就是模仿到“十足”的都很稀有。这种越模仿越低级的趋势淹没了文艺的个性和丰富多彩。“模式”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艺术生产无限丰富的同时,艺术的真义却正在被瓦解。文艺投机贩们,你们还是快些改悔吧,文艺实在经受不起这么多“影子部队”的恶搞!
最近,台湾歌手周杰伦推出了一首叫《红模仿》的歌曲,表达对自己被同行们“跟风”不满之情,于是他这样唱道:“为什么我的影子这么多、这么像,在这方向跟我一样。喜欢模仿的朋友们,充满想象崇拜之中这成名的画面。我很担心,别让我看不起你。”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歌手的曲风越来越单一化,歌词越来越套路化,基本都是:“电影式”的曲风、“叙述、描述”式的冗长歌词、外加怪异的、口齿不清的周式唱腔。周杰伦通过这种独创的风格走红以后,“跟风效应”立刻在他身后制造了一群“模仿幽灵”——聪明的开创者带领着一群傻瓜,毕竟会让聪明者变得像“傻瓜”,于是乎对“红模仿”开骂了。
前两天看电视时,看到一个广告是关于一种叫“铁酱油”的产品的。这种酱油号称能补铁,让人民“有铁就有活力,有铁就有智力,有铁就有魅力”。我当时不是惊叹厂家的别出心裁,而是自觉地想到:“钙酱油”“锌酱油”甚至“维生素酱油”的时代也许快要到来了。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很流行,现在这种“海选”模式的节目已经遍地开花了:有海选演员的,有海选模特的,有海选“花旦”的,当然更应该有海选“快乐男声”的。后来恶俗的丑角走红,芙蓉姐姐出炉之后有“雅阁女”,有“杨二”等彪悍的女人在其后面跟风。创意很好,可见得多了难免有些腻烦。近来,作贱古代名人又成流行,这一潮流发轫于某教授在《百家讲坛》的卖力表演,其后,孔子成了“丧家狗”,李白成了“第一古惑仔”,梁山好汉成了“恐怖分子”,诸葛亮成了“最虚伪的男人”,更惨的关羽活活成了“好色男”,就连聊斋里虚构的狐狸精也变身为“白领丽人”。“消费历史”这些浅薄的幽默释义除了能给浮躁的文化市场带来短期的眼球效应以外,还有多少是可取的?
记得王小波讲过一个故事:“二战”期间,有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来压制咳嗽。但随从一会儿又向将军要口香糖,理由是:这块太没味道。将军说:没味道并不奇怪,在给你之前我已经嚼了两个小时。模仿被人模仿过无数次的东西,就像那没味道的口香糖一样——不但没味,还让人恶心。当然同一化是可怕的,所以王小波总是不厌其烦地引用罗素那句“参差多彩乃是幸福的本源”。什么“红”就“模仿”什么的“红模仿”只是一种低智商的、毫无创造力的、浪费资源的做法。“红模仿”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开始,它暴露出傻瓜们硬充聪明的愚蠢,以及贪婪和无耻,他们像汹涌的苍蝇一样把一切出类拔萃的作品统统降格为批量制造的文化垃圾。
《圣经》里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没有模仿,文艺就无从发展。“红模仿”又似乎无可厚非,但弱智般地对他人成果进行直接复制,总是不道德的。其实,你只要能把握住“跟风”和个性之间的关系,那你就是最成功的。胡适就说过:所谓创造只是模仿到了十足时的一点儿新花样,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必不善于创造。但我们现在的“红模仿”是什么样的呢?别说“一点儿新花样”,就是模仿到“十足”的都很稀有。这种越模仿越低级的趋势淹没了文艺的个性和丰富多彩。“模式”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艺术生产无限丰富的同时,艺术的真义却正在被瓦解。文艺投机贩们,你们还是快些改悔吧,文艺实在经受不起这么多“影子部队”的恶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