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富之源、民心之盼。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城乡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我们对今年以来利津县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企业用工形势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利津县县企业用工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东营市凯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利津县三阳纺织有限公司、东营市百货大楼利津店、利富得有限公司、雅美纺织有限公司、益美得化工有限公司、大东联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宜坤化工有限公司、东营市铁人抽油杆有限公司等全县规模以上30个企业为样本。调查显示,2012年度这些企业共计需求职工1504人。
从需求行业上划分:机械加工243人,占15%;食品加工107人,占7%;化工业193人,占12%;纺织服装550人,占34%;服务业193人,占12%;建筑业97人,占6%;餐饮行业87人,占5%;其他行业141人,占9%。其中,纺织服装、机械加工业、食品加工、服务业占全县用工需求行业前列。(如下图所示)
从性别需求划分:男性908人,占60.4%;女性596人,占39.6%。男性需求稍多。
从文化程度要求划分:初中以下350人,23%;高中、中专、技校817人,占54%;专科、本科高校毕业生328人,占22%;研究生以上9人,占1%。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劳动者比较受企业欢迎。
从招用人员技能需求划分:无要求306人,占20.3%;初级工562人,占37.4%;中级工479人,占31.8%;高级工及以上157人,占10.5%。
企业用工呈现主要特点:
一是用工需求总体保持平稳,个体差异明显。从调查统计情况看,2012年企业缺工情况有所好转 ,但仍有近70%的企业存在缺工现象,缺工人数为现有职工总数的15%左右;2012年,全县预计用工缺口为3300余人,与2011年基本持平。用工缺口大的企业,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张迅速或者新开工项目,急需招收新员工,例如东营市凯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新厂区投入使用后,招聘废铁锻造、管理、营销等职工约240人;另一类是规模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处于常态,工人流动性大,因此用工需求增加较多。例如我县纺织行业,企业间流动性较大。
二是员工薪酬普遍提高,企业用工成本继续增加。2012年,东营市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240元,较2010年1100元增长12.7%。随着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和缺工的压力,企业也普遍提高了员工薪酬,调查企业中,员工平均月薪达到1840元,较2011年平均增长了15.2%。部分企业为进一步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今年已开工便增加了一线员工的薪酬标准。员工薪酬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员工薪酬增长几乎抵消了利润增长,制约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张再生产,企业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2012年企业用工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行业性和季节性矛盾,既有劳动力供需不对称问题,也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新生代工人对市场变化不协调的问题,同时还有企业用工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不适应的问题。
(一)招工难与留人难之间的矛盾。在劳动力资源普遍短缺的背景下,企业缺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将成为常态。
(二)新生代劳动力期望值高与发展空间小的矛盾。调查显示,目前,新生代逐渐成为劳动力的主流,他们对自身的发展、体现自身价值、职业前景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具现代性,强烈的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事业,远离贫困。择业首选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的体面工作。而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明显不能适应他们的预期。同时由于我县企业与周边广饶县、垦利县相比,品牌影响力小,对新生代劳动力缺少吸引力。
三、对策建议
企业用工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影响利津县的投资环境。全社会都要重视企业用工问题,要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服务之力,调动各方力量,优化用工环境,吸引人、留住人,为企业发展和社会繁荣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健全机制,积极满足员工三类需求。新生代员工、农民工更加看重职业的发展和成就感,要通过党政推动,工会等组织参与,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满足企业员工的高层次需求。一是满足成长需求。通过开展多层次的职业能力培训,提供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创造理想的发展前景。二是满足发展需求。出台和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建立技师政府津贴制度,并积极扶持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帮助员工实现当老板的愿望。三是满足精神需求。
(二)搭建平台,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缩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差”。充分发挥各县人力资源市场、乡镇街道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媒体信息平台和村(居)联络员的用工信息收集发布功能,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增强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和准确性。积极开展区域劳务协作,调动社会劳务中介机构的积极性,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对接开辟新渠道、搭建新桥梁。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和素质就业。根据企业需求,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带就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供应什么人才,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着力缓解劳动者就业技能素质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支持、市场运作等多种方法,加大对实训设备的投入,保证培训效果。
(三)加强引导,注重提高员工三项待遇。“用工难”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苦脏累险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特别是管理不规范、缺乏人文关怀的小微企业。积极营造善待员工、关爱员工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建立节假日和员工特殊情况慰问制度、设立员工关爱基金等,以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利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利津县县企业用工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东营市凯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利津县三阳纺织有限公司、东营市百货大楼利津店、利富得有限公司、雅美纺织有限公司、益美得化工有限公司、大东联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宜坤化工有限公司、东营市铁人抽油杆有限公司等全县规模以上30个企业为样本。调查显示,2012年度这些企业共计需求职工1504人。
从需求行业上划分:机械加工243人,占15%;食品加工107人,占7%;化工业193人,占12%;纺织服装550人,占34%;服务业193人,占12%;建筑业97人,占6%;餐饮行业87人,占5%;其他行业141人,占9%。其中,纺织服装、机械加工业、食品加工、服务业占全县用工需求行业前列。(如下图所示)
从性别需求划分:男性908人,占60.4%;女性596人,占39.6%。男性需求稍多。
从文化程度要求划分:初中以下350人,23%;高中、中专、技校817人,占54%;专科、本科高校毕业生328人,占22%;研究生以上9人,占1%。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劳动者比较受企业欢迎。
从招用人员技能需求划分:无要求306人,占20.3%;初级工562人,占37.4%;中级工479人,占31.8%;高级工及以上157人,占10.5%。
企业用工呈现主要特点:
一是用工需求总体保持平稳,个体差异明显。从调查统计情况看,2012年企业缺工情况有所好转 ,但仍有近70%的企业存在缺工现象,缺工人数为现有职工总数的15%左右;2012年,全县预计用工缺口为3300余人,与2011年基本持平。用工缺口大的企业,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张迅速或者新开工项目,急需招收新员工,例如东营市凯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新厂区投入使用后,招聘废铁锻造、管理、营销等职工约240人;另一类是规模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处于常态,工人流动性大,因此用工需求增加较多。例如我县纺织行业,企业间流动性较大。
二是员工薪酬普遍提高,企业用工成本继续增加。2012年,东营市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240元,较2010年1100元增长12.7%。随着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和缺工的压力,企业也普遍提高了员工薪酬,调查企业中,员工平均月薪达到1840元,较2011年平均增长了15.2%。部分企业为进一步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今年已开工便增加了一线员工的薪酬标准。员工薪酬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员工薪酬增长几乎抵消了利润增长,制约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张再生产,企业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2012年企业用工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行业性和季节性矛盾,既有劳动力供需不对称问题,也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新生代工人对市场变化不协调的问题,同时还有企业用工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不适应的问题。
(一)招工难与留人难之间的矛盾。在劳动力资源普遍短缺的背景下,企业缺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将成为常态。
(二)新生代劳动力期望值高与发展空间小的矛盾。调查显示,目前,新生代逐渐成为劳动力的主流,他们对自身的发展、体现自身价值、职业前景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具现代性,强烈的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事业,远离贫困。择业首选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的体面工作。而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明显不能适应他们的预期。同时由于我县企业与周边广饶县、垦利县相比,品牌影响力小,对新生代劳动力缺少吸引力。
三、对策建议
企业用工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影响利津县的投资环境。全社会都要重视企业用工问题,要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服务之力,调动各方力量,优化用工环境,吸引人、留住人,为企业发展和社会繁荣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健全机制,积极满足员工三类需求。新生代员工、农民工更加看重职业的发展和成就感,要通过党政推动,工会等组织参与,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满足企业员工的高层次需求。一是满足成长需求。通过开展多层次的职业能力培训,提供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创造理想的发展前景。二是满足发展需求。出台和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建立技师政府津贴制度,并积极扶持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帮助员工实现当老板的愿望。三是满足精神需求。
(二)搭建平台,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缩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差”。充分发挥各县人力资源市场、乡镇街道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媒体信息平台和村(居)联络员的用工信息收集发布功能,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增强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和准确性。积极开展区域劳务协作,调动社会劳务中介机构的积极性,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对接开辟新渠道、搭建新桥梁。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和素质就业。根据企业需求,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带就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供应什么人才,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着力缓解劳动者就业技能素质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支持、市场运作等多种方法,加大对实训设备的投入,保证培训效果。
(三)加强引导,注重提高员工三项待遇。“用工难”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苦脏累险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特别是管理不规范、缺乏人文关怀的小微企业。积极营造善待员工、关爱员工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建立节假日和员工特殊情况慰问制度、设立员工关爱基金等,以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利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