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自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树立文化信心的基础.本文以2000-2019年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青海省历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以2010年为分界存在阶段性特征,在此之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且增速较为缓慢,在此之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突破临界点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源于政府治理理念和政策的转变,促进了政府的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
【机 构】
:
天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自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树立文化信心的基础.本文以2000-2019年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青海省历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以2010年为分界存在阶段性特征,在此之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且增速较为缓慢,在此之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突破临界点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源于政府治理理念和政策的转变,促进了政府的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投入,且其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影响最大.在对策建议上,强调政府要继续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引进和合理安排,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其他文献
《生物安全法》采用统合性立法范式对生物安全风险治理法律体系进行了整合建构.立法顺应国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发展规律,创设出"国家权力统筹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生物安全风险协同共治新范式.在形式维度内,明晰公私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与行动准则,提出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协同共担的规范要求;在效力维度内,形成对生物安全风险治理全过程的统合涵摄;在功能维度内,依托数据平台、信息共享等前沿技术,为生物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提供机制支撑.力图通过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与有序协同,达成生物安全风险治理目标.
西藏本不产茶,但茶产业已经成为西藏重要的产业之一.晚清时期,张荫棠在西藏进行治理和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推进西藏自种茶树.两个方面原因促进了该项政策的提出:一是印茶入藏构成的威胁,二是以茶羁縻政策的困境.虽然这种尝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我国野生动物刑法保护的规定存在不足,应予修改完善.其中,《决定》中规定"加重处罚"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实践中无法遵照适用.《刑法》相关规定存在罪刑设置不合理、表述不准确等问题,应当将持有、食用、加工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司法解释将"出售"解释为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存在将"收购"的事后帮助行为或"出售"的预备行为解释为"出售"的实行行为等问题,实践中也难以认定加工时有"利用行为";将"运输"解释为包括利用他人运送也混淆了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的概念.
宗教事务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其法治化是当下宗教事务治理的实践要求和未来走向.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中央精神、省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依法治理宗教事务的新路子,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和效能不断提升,在依法治理宗教事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完善宗教事务治理法规体系、依法依规管理宗教教职人员、创新寺院管理模式、坚持民生为本、推行村寺并联治理模式、探索基层治理经验,这些治理创新的基本做法和有益探索,彰显了宗教治理法治化的理念和诉求,为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提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思想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其文学批评观念也深受法国自然主义诗学所倡导的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的影响,是以客观呈现的批评观为主导的,这主要体现在:他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充分认识并尊重批评家与作家自身的限制,进而常通过比较论证的方法给予作家和作品价值最直接的客观呈现,而不是法官式的判断.在文学批评观和标准备受关注与争议的当下,李健吾客观呈现的文学批评观念仍有很好的现实借鉴意义.
20世纪末,日本文化出现了反传统理论的倾向,随着欧美国家后现代主义的渗透,日本后现代文学日益兴盛.中国"事、情、人、物"成为日本后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中国印记"在日本后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元素构成日本作家创作主题,中国作家带给日本作家创作灵感,中国之行生成日本作家创作素材,总之,中国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日本文学,尤其是日本后现代文学的发展.
共同体书写是英国文学的古老传统,也是历代小说家的必然选择与审美取向,并与各个时期的英国社会变迁相契合.哈代作品中既有古朴恬静的牧歌与田园,又有躁动繁华的商业与城市.作家基于故乡多塞特郡想象的威塞克斯王国,在赋予其作品真实感的同时也为其涂抹上一层亦真亦幻的神秘感.《还乡》现实情怀浓重,悲剧色彩明显,但其中蕴含的共同体精神以及作家对威塞克斯乡土空间的诗意想象同样溢于言表.荒原、海滨城市、大海以及大都市巴黎都不再是简单地理意义上的地域空间,它们超越自身而存在,更多地象征哈代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寻找更为理想生存方式的
20世纪早期的苏丹文学多以反抗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为创作主题,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抗争精神.20世纪50年代之后,苏丹文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苏丹作家展开了对本土社会的深度求索,阿布·巴克尔·哈立德、塔伊布·萨利赫等一批杰出作家将苏丹文学带向世界舞台,创造出苏丹文学的高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动荡的政治环境,苏丹作家普遍受到严格的审查制度、缺乏国家支持和发行量有限等的制约,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创作,苏丹当代文学朝着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手工艺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作为一种神圣的艺术、古老的技艺,青海热贡地区的藏传佛教泥塑凝聚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久远的历史记忆,系统性梳理和学理性解读这一传统手工艺,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诉求和主体地位,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治贫指示.它具有深邃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现实的人”是贫困治理的逻辑基点;“人的需要”是贫困治理的理路指向;“人的主体性”是贫困治理的根本立场;“人的全面发展”是贫困治理的价值目标.深刻洞悉习近平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对于把握新时代反贫困的内在逻辑、续写消除相对贫困的以人为本新篇章、迈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高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