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考”及“导”:无纸化测评的实践转型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eSu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推进“双减”政策,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落实这一要求,需要从知识、技能、素养的视角来设计无纸化测评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实现指导教学、引导学习、开导家长的综合育人效应.
其他文献
世界在改变,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保持变化本身可能是我们唯一不变的东西.从教二十多年来,教育生活共发生了三次蜕变:第一次是1997年到2007年,从工艺走向学科;第二次是2007年到2017年,从学科走向学习者;第三次是从2017年至今,从学习者走向人.
无纸化测评是“双减”之下的有效举措,促使我们立足儿童立场,努力从课程全要素、生活全流程、学习全过程三方面重构校园品质生活;促使我们畅通沟通渠道,完善互动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内驱力、教育评价力和家校协同力,努力实现“以和为贵,各美其美”.当然,无纸化测评的实施还在初始阶段,许多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探索完善.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无纸化测评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立场出发,聚焦儿童成长,具有过程性、全面性、发展性的综合测评方式.它基于有趣、有料、有纲的设计原则,以培育学科素养为目标,在测试内容上注重课程资源的整体融合,建构“玩学共赢”的测评实施模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多元评价.无纸化测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升教研能力,生长育人智慧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是强化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教育引导方面具有天然的功能优势,关乎思想道德建设及教育引导的成败.新时代赋予了高校社会实践新的使命,也提出了新的教育引导任务.着重分析高校社会实践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解析高校现行社会实践活动及思想政治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升高校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及教育引导实效,进而全面提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