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一株蒿草济天下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宁波重教,和家里的3个哥哥一样,屠呦呦自小就被送入学校,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16岁那年,因为患上肺结核,屠呦呦不得不中断学业两年。这次来势汹汹的病情,也让屠呦呦萌生了“治病救人”的朴素愿望:医药的作用很神奇,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右)与老师楼之岑一起研究中药(图片来源 / Wiki)

  1948年,屠呦呦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读高中。这是一所人才辈出的“名校”。就读期间,屠呦呦成绩并不算拔尖,但生物成绩突出。1951年考大学前夕,屠呦呦自己拿了主意,填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屠呦呦是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大学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59年,她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在两年半的脱产学习中,屠呦呦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参加了临床学习,深入药材公司,学习中药鉴别和炮制技术。这些经历为后来屠呦呦在中医药中寻得青蒿素灵感埋下伏笔。
  1969年,屠呦呦的科研人生发生了转折。那年,因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被同事公认的科研能力,她在“523”任务(一项援外战备紧急军工项目,也是一项巨大的秘密科研工程,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中被委以重任。
  人们常讲,好奇心是科学家研究的第一驱动力。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支撑屠呦呦坚持下来的,却是责任和担当。在最初阶段,屠呦呦是“光杆司令”,一人孤独踏上寻药之路。她先从本草研究入手,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逐字逐句地抄录获得的中药信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在内的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奠定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
  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结果令人失望。
  屠呦呦决定,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
用于研究青蒿素的青蒿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给在黑暗中摸索的课题组带来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古人用“绞汁”?是不是加热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课题组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
  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71年10月4日,在190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得知这一结果后,“523”办公室便要求,“今年必须到海南临床看一看到底效果如何。”
  但是,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药理人员坚持,药物的毒理、毒性情况还未完全明确,应用于临床还不够条件。
  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决定以身試药。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住进了北京东直门医院,当起了人体试毒的首批“小白鼠”。之后,科研团队又在中药所内补充5例增大剂量的人体试服,受试者情况良好,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
  紧接着,屠呦呦等人携药去往海南昌江地区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该药效果良好。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课题组的组员钟裕蓉在同事倪慕云工作的基础上,分离出了有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这一天,也成为课题组认定的青蒿素诞生之日。
  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以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责任编辑/江盼 美术编辑/胡美岩)
其他文献
约翰·亚萨拉夫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从1995年起,他开始尝试做“梦想画板”。凡是他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手表、车子、房子等等,都用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贴在“梦想画板”上。他每天都观看自己的“梦想画板”,不断地激励自己努力拼搏,以便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美国,搬家就像是家常便饭。在5年的时间里,约翰·亚萨拉夫搬了4次家,只好将“梦想画板”装进箱子里,和许多家具一起放进了一个贮藏室。  在加州定居下
年少时,他听父亲说起禅,很高深、很神奇的样子,且一副敬畏的神态。他问父亲:“什么是禅?”父亲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却说:“禅,在禅师那里。”  他又问父亲:“禅师在哪里?”父亲静默了片刻,抬手一指说:“禅师在每一个人前行的路上。找到适合你的禅师,就等于找到了成功之路。”  哪个少年不渴望花团锦簇?哪个少年不向往星光大道?自此,他做梦都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禅师,为这个目标他付出了数不清的努力和艰辛。  
沈阳市59岁的清洁工张天德老人,每天开着崭新的私家车上班扫马路,开轿车上班,在环卫工人队伍里,张天德还是第一人,他也因此被戏称为“最牛环卫工”,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今年已经是他当环卫工作者的第三十四个年头了。他先是给环卫车队开车,垃圾车、叉车都开过。开得时间越久,对车的感情就越深。此后,张天德从事行政、业务工作。后来单位采取竞聘上岗。面对从事了一辈子的环卫工作,他心里有些舍不得,就跟领导主动申请
电视出现之前,人们的视线仅限于面前这块领地,能见度十分有限,从理论上讲,肉眼最多也就能看到二十几公里远的地方,前提还必须是空气洁净、眼前无遮挡物。电视问世之后,人类的视线瞬间被拉长,在当代,即使是火星也能被电视拉到眼前,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但又很神奇。  正是因为电视将世界“拉”到每个人的眼前,它的出现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电视让人们不必亲临现场就能目睹很多大事件的发生,像卫星升空、总统大选
很少和父母谈及自己每日都在敲打的文字。偶尔回家小住,也是在电脑前熬夜忙碌不休。母亲总是坚持陪我到凌晨才肯去睡,我听着客厅里电视的声音,几乎小到没有,去洗手间的时候瞥一眼母亲,已经迷迷糊糊地在打着瞌睡,我轻声唤她,她会吓上一跳,而后又揉揉眼睛,看一眼电视屏幕,说:这两个人怎么还没吵完架呢。  我几乎是强迫她,要她去睡觉,她拗不过我,只好躺在床上“假寐”。却时不时地眯眼看一下时间,又小心翼翼地“打扰”
初见吉淳,是在海安中学的校门口。飘着细雨的阳光下,吉淳安靜地站在那里,紧抱着小背包,眼神澄澈。记者叫了她的名字,她回以一个羞涩的微笑。与江苏省2014年高考文科最高分获得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发生在这样一个下着太阳雨的美妙的午后。  一塔湖图——燕园之梦  1996年的盛夏时节,海安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欣喜地迎来了一个新生命。满心欢喜的父母浑然不知,18年后,这个小姑娘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她在
祖母喜欢喝茶,父亲喜欢喝茶,他从小被迫着,也喜欢上了喝茶。  起初,他觉得茶真是太难喝了,特别是那时家里穷,所能喝的,也只是极便宜的茶。入口极苦,也并没有品呷到那种口角生香的感觉。可是,就这样苦涩的茶,后来却成了他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祖母和父亲都是积极而乐观的,不管生活怎么苦,脸上都带着真心的笑,心平气和地品着苦苦的茶。现在想起来,那时的家境,那时的困难,足以难倒任何人。可祖母的恬静,父亲的洒
以扁肉(馄饨)、拌面、炖罐、蒸饺“四宝”主打市场的沙县小吃,日前因上市传闻而广受热议。最新的报道显示,沙县已经成立了“小吃集团公司”,沙县小吃办准备整合小吃业主入股,走连锁经营的路子,而当地县委也为沙县小吃绘就了“保牌、提质、连锁、上市”的蓝图。   “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当初沙县人在外讨生活的无奈选择,如今却在大江南北顽强地落地生根,沙县小吃已成长为一块知名的地方餐饮标牌。然而,当这
江西省铜鼓县大土段镇大土段村青年农民黄长生,靠从山上捡到的12枚野鸡蛋起家,如今已成为百万富翁,这一奇迹让许多创业者惊叹不已。  1964年,黄长生出生在一个1000多人口的穷村子,交通闭塞,山多田少,经济十分落后。  1994年下半年,黄长生告别妻儿,和一位邻居前往广州打工,在一建筑工地担水泥沙浆赚点辛苦钱。转眼到了1995年的中秋节,黄长生和另外3位民工准备去打打牙祭。在一家小餐馆,他们要了个
1  南美安第斯山脉生长着一种叫莱蒙蒂的奇特植物,它需要经过10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开一次花,待花开结子之后便枯萎死亡了。  等待这么漫长的时间,一生的奋斗与追求,只为开一次花?想想这花,我们所有的挫折、所有的等待还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能开好自己的“花”,一切都值。  2  小麦花仅仅只开放约5分钟,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但它结出来的果实,却养育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千百年来谁也离不开它。  不要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