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因此,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习规律,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文言作品对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巨大作用,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本领应该是使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这门功课。如果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长久保持,使学生爱上文言文,那么学好文言文也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一、巧妙设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在教授高中语文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林教头在山神庙没有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他会成为梁山好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区分学习动机,激发兴趣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要求和希望每个学生时刻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文言文,纯粹出于喜爱而学习,只能是我们的愿望。从理论上来讲,对于性格迥异、知识背景千差万别的中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一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同层次动机的合理性,区分不同动机,加以引导,激发学习欲望。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慕作者之大名”,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有的是喜欢文言文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有一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新鲜感;有的则是在同伴啧啧叫苦时,显示自己超强的学习力,获得成就感;有的只是为了获得高分,在升学中脱颖而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区分不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求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讲清文言文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使学生明确意义,激发其使命感;采用小组竞赛法,激发其好胜心,来促进朗读或背诵;编制梯度合理、适当迁移的习题,适应其思维规律,满足其成就感,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美感因素的挖掘,愉悦情境的构建,使其保持长久的兴趣。
三、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的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若能对文中涉及的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个性化阅读,尝试“妙说”历史
文言文教学应当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科学成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增加民族自豪感;或者,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端正学习态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奋发学习;或者,接受辩证唯物论主义的教育,增强与困难乃至邪恶力量作斗争的勇气。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不是从历史的角度体会作者在政治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独守清白的可贵,而一定忘不了讨论一番“淡泊名利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关注作者屡遭贬谪、身处逆境时的达观,而一定忘不了提醒学生其中蕴含的随遇而安、消极无为的心态。教师的态度倒是冷静客观了,可是一部部文言作品在学生心中却失去了鲜活的滋味和动人的魅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突破教材的原点向生活靠拢。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设置“我读我想”的环节,要求学生站在当下的角度,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散思考,从而获得新的启示。这一点可以效仿易中天先生的一些做法。尽管人们如今对“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中的观点有种种争议,但是易中天先生本人“妙说”历史的方式和对历史进行人性化解读的理念,对高中师生解读文言文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平民立场、现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对历史人物人性化理解是易中天受欢迎的原因。高中教师在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时,虽然不必极力倡导但至少也要容忍学生的类似做法,将文言文从硬邦邦的历史中解脱出来,把过于严肃的文言文教学面貌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从而还历史本来面目,真正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通过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对文言的隔离感,拉近学生与文言的距离,使文言教学不致被时代抛得太远。
因此,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习规律,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文言作品对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巨大作用,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本领应该是使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这门功课。如果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长久保持,使学生爱上文言文,那么学好文言文也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一、巧妙设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在教授高中语文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林教头在山神庙没有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他会成为梁山好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区分学习动机,激发兴趣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要求和希望每个学生时刻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文言文,纯粹出于喜爱而学习,只能是我们的愿望。从理论上来讲,对于性格迥异、知识背景千差万别的中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一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同层次动机的合理性,区分不同动机,加以引导,激发学习欲望。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慕作者之大名”,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有的是喜欢文言文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有一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新鲜感;有的则是在同伴啧啧叫苦时,显示自己超强的学习力,获得成就感;有的只是为了获得高分,在升学中脱颖而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区分不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求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讲清文言文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使学生明确意义,激发其使命感;采用小组竞赛法,激发其好胜心,来促进朗读或背诵;编制梯度合理、适当迁移的习题,适应其思维规律,满足其成就感,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美感因素的挖掘,愉悦情境的构建,使其保持长久的兴趣。
三、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的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若能对文中涉及的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个性化阅读,尝试“妙说”历史
文言文教学应当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科学成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增加民族自豪感;或者,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端正学习态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奋发学习;或者,接受辩证唯物论主义的教育,增强与困难乃至邪恶力量作斗争的勇气。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不是从历史的角度体会作者在政治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独守清白的可贵,而一定忘不了讨论一番“淡泊名利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关注作者屡遭贬谪、身处逆境时的达观,而一定忘不了提醒学生其中蕴含的随遇而安、消极无为的心态。教师的态度倒是冷静客观了,可是一部部文言作品在学生心中却失去了鲜活的滋味和动人的魅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突破教材的原点向生活靠拢。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设置“我读我想”的环节,要求学生站在当下的角度,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散思考,从而获得新的启示。这一点可以效仿易中天先生的一些做法。尽管人们如今对“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中的观点有种种争议,但是易中天先生本人“妙说”历史的方式和对历史进行人性化解读的理念,对高中师生解读文言文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平民立场、现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对历史人物人性化理解是易中天受欢迎的原因。高中教师在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时,虽然不必极力倡导但至少也要容忍学生的类似做法,将文言文从硬邦邦的历史中解脱出来,把过于严肃的文言文教学面貌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从而还历史本来面目,真正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通过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对文言的隔离感,拉近学生与文言的距离,使文言教学不致被时代抛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