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本文试从二个角度提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情境激发、活动拓展。
【关键词】探究—体验;学习方式;策略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义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一是营造体验氛围,引发学生感情共鸣;二是精心设计导语,启发学生思索,激活生活经验;三是通过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将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进入角色。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如我在教学《纸船》一文后,要求学生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设计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使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体验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将探究和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生活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懒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题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改善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关键词】探究—体验;学习方式;策略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义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一是营造体验氛围,引发学生感情共鸣;二是精心设计导语,启发学生思索,激活生活经验;三是通过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将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进入角色。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如我在教学《纸船》一文后,要求学生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设计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使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体验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将探究和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生活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懒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题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改善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