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不仅是政府的口舌,也是构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参与因素,同时,还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其对于营造舆论、服务政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也面临着与中央台、省台的时政新闻趋于雷同的倾向。面对不同的受众需求,地方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改进和优化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避免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八股新闻”。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改进策略
电视诞生伊始,如同报纸和广播一样,最早的新闻报道,都是从时政领域开始的。所以,电视时政新闻的历史,也反映着电视新闻的发展轨迹。随着新闻报道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地方电视台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如在有限的环境与资源中发展自身的独特优势正成为困扰地方电视台的头等问题,而时政新闻作为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就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地方电视台时政报道现状,就如何优化和改进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进行探究。
一、树立时政“大新闻”意识,打造主流新闻
地方电视时政新闻栏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党务和政务信息;二是当地有关政策的出台、上级领导决策的执行及取得的成绩;三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时政新闻栏目一般具有信息量大,权威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但比较正统,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观众看了后,能了解本地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但这些讯息基本都属于上情下达,突出的是时政新闻的喉舌功能,完成的是当地党委和政府布置下来的宣传任务,这样,大量的内容都属于“灌输式”的。而时政报道要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和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唱响主旋律。有些引导舆论的内容,虽然收视率上无法与民生类新闻匹敌,但它的社会效益却是无法估量的。
树立时政“大新闻”意识,主要还是從挖掘时政新闻的新闻价值入手。我们的新闻媒体,往往在采访时政新闻时,满足于使用新闻通稿。新闻通稿一般都是由新闻发布机构的工作人员,有时是宣传干事,有时是通讯员来采写的。它们的新闻诉求点多数是为了传达本单位的工作业绩,这些通稿很可能就是工作简报。有的记者对这些内容不以为然,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内容,实际上,往往能从看似乏味的公文之中发现新闻点。而这就构成了时政新闻权威性的来源,从职能部门得到的第一手的消息。一旦观众习惯了这种对政策解读的方式,那么,时政新闻的主流地位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二、调整报道的结构,增强新闻吸引力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明确了传播的内容和具备了可视性的形式,还要讲究编播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同样的素材,不同的编辑思路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新闻中心,应该有明确的新闻采编安排表,可以使所有的记者根据表格了解自己的任务,同时也配合其他人的报道。新闻看似是相对独立的,但内在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有关联的新闻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作出效果。 每逢有重大的时政活动,一则长消息不足以表现新闻的重要性时,需要编辑有意识的组织策划报道,安排多路记者进行多角度的采访和报道。另外,多种新闻体裁的使用也能为时政新闻栏目增色。例如上海的东方卫视在其新闻栏目——《东方新闻》当中,在播报新闻的同时,还请来时事评论员,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国家政策进行分析和评论,使栏目具有一种厚重感,新闻的表现层次也丰富了起来。
三、丰富报道形式,突出时政新闻的吸引力
一方面,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可以更多地采用“同期声访谈”、“记者出镜”、“场外连线”、“多画面互切”等新颖的报道技术。譬如,在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时,官员、记者甚至是一般民众经常出现在实况播放的画面中。这些方式虽然看上去使时政新闻信息不够连续、完整,但它不仅拓展了报道的开放度,也能使观众增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应适度加入新闻评论,在重点新闻报道后加入类似“时事点评”的内容,并邀请资深评论员们会对上一节内容作一个简短的分析,以此提升对受众的吸引力。
四、立足观众本位,以百姓需求为视角
虽然时政新闻不能像其他类型新闻那样以讲故事为主线,但一件大事总有一个易于接受并且贴近百姓生活的切入点,也就是说一则好新闻一定同时是个好故事。某地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下岗职工再创业”的系列报道。为配合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通过荧屏树立了很多下岗再就业的“明星”。这当中,很多人物的表现手法,都是用拍摄纪录片的手段来完成的,用了大量的人物的同期声、长镜头、以及长时间的跟拍,人物的形象、个性塑造非常成功,摆脱了画面配解说的陈旧人物报道形式,真正让新闻人物自己成为新闻片段的主角,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时政新闻,已经完全可以称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报道。所以,城市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创新,手段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报道,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
五、全面考虑新闻播报形式,赋予新闻人性情感
地方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要考虑对新闻播报形式的选择,如果都是画面配音、出同期,这样的报道形式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同一则新闻,报道形式的不同就会给新闻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时政新闻记者要善于捕捉镜头,善于运用画面,对一些实在不好表现的数字、方针、政策,要充分调动形象思维,配以观众喜闻乐见的画面,让大家看得不枯燥。时政消息和其他事件新闻不一样,在镜头的排列、次第、景别等方面有具体规定,不可擅作主张。
同时,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要想摆脱其空洞的外壳,就必须要赋予新闻以情感,要以百姓为本位来描述一则新闻,将人际传播的优势灌输到大众传播中来。在报道内容上尽量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把画面空间留给普通老百姓。譬如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记者可以到时政新闻一贯沿袭的生硬空洞、刻板单一、高高在上的灌输式、说教式报道,将镜头对准了老百姓,以满腔的热情和真诚反映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和最基层农民的内心独白,并以此彰显出国家政策和老百姓生活境遇的密切联系,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六、挖掘报道深度,捕捉会议新闻
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化,是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与时俱进、满足受众需求的产物,也是媒体对时政新闻优势的深入认识与挖掘。深度报道是记者抓住某一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时政新闻信息,去找相关部门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和实施情况,并做相应的长篇幅报道,以增加新闻节目的厚重感和权威性。这类深度报道新闻最好在周末播出。
与此同时,现在会议多,会议报道也多,而且很多会议报道雷同、老套、乏味且缺乏创新。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就改进会议报道这项工程来说,作者是内因,受众是外因。地方电视台在会议报道要注重实际内容,力戒形式主义。比如,报道两会时,不要把过多的篇幅花在会议程序上,而是将注意力投在代表们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议题、议案上。讲话、报告等,不要求做全面报道,而应择其要而报道。
参考文献:
[1]胡婧.如何增加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信息量[J].新闻传播.2016(11)
[2]孙佳音.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四化”创新策略探究[J].新闻传播.2016(09)
[3]刘杨拉姆.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创新与民生视角[J].新闻传播.2015(19)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改进策略
电视诞生伊始,如同报纸和广播一样,最早的新闻报道,都是从时政领域开始的。所以,电视时政新闻的历史,也反映着电视新闻的发展轨迹。随着新闻报道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地方电视台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如在有限的环境与资源中发展自身的独特优势正成为困扰地方电视台的头等问题,而时政新闻作为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就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地方电视台时政报道现状,就如何优化和改进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进行探究。
一、树立时政“大新闻”意识,打造主流新闻
地方电视时政新闻栏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党务和政务信息;二是当地有关政策的出台、上级领导决策的执行及取得的成绩;三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时政新闻栏目一般具有信息量大,权威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但比较正统,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观众看了后,能了解本地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但这些讯息基本都属于上情下达,突出的是时政新闻的喉舌功能,完成的是当地党委和政府布置下来的宣传任务,这样,大量的内容都属于“灌输式”的。而时政报道要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和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唱响主旋律。有些引导舆论的内容,虽然收视率上无法与民生类新闻匹敌,但它的社会效益却是无法估量的。
树立时政“大新闻”意识,主要还是從挖掘时政新闻的新闻价值入手。我们的新闻媒体,往往在采访时政新闻时,满足于使用新闻通稿。新闻通稿一般都是由新闻发布机构的工作人员,有时是宣传干事,有时是通讯员来采写的。它们的新闻诉求点多数是为了传达本单位的工作业绩,这些通稿很可能就是工作简报。有的记者对这些内容不以为然,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内容,实际上,往往能从看似乏味的公文之中发现新闻点。而这就构成了时政新闻权威性的来源,从职能部门得到的第一手的消息。一旦观众习惯了这种对政策解读的方式,那么,时政新闻的主流地位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二、调整报道的结构,增强新闻吸引力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明确了传播的内容和具备了可视性的形式,还要讲究编播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同样的素材,不同的编辑思路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新闻中心,应该有明确的新闻采编安排表,可以使所有的记者根据表格了解自己的任务,同时也配合其他人的报道。新闻看似是相对独立的,但内在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有关联的新闻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作出效果。 每逢有重大的时政活动,一则长消息不足以表现新闻的重要性时,需要编辑有意识的组织策划报道,安排多路记者进行多角度的采访和报道。另外,多种新闻体裁的使用也能为时政新闻栏目增色。例如上海的东方卫视在其新闻栏目——《东方新闻》当中,在播报新闻的同时,还请来时事评论员,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国家政策进行分析和评论,使栏目具有一种厚重感,新闻的表现层次也丰富了起来。
三、丰富报道形式,突出时政新闻的吸引力
一方面,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可以更多地采用“同期声访谈”、“记者出镜”、“场外连线”、“多画面互切”等新颖的报道技术。譬如,在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时,官员、记者甚至是一般民众经常出现在实况播放的画面中。这些方式虽然看上去使时政新闻信息不够连续、完整,但它不仅拓展了报道的开放度,也能使观众增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应适度加入新闻评论,在重点新闻报道后加入类似“时事点评”的内容,并邀请资深评论员们会对上一节内容作一个简短的分析,以此提升对受众的吸引力。
四、立足观众本位,以百姓需求为视角
虽然时政新闻不能像其他类型新闻那样以讲故事为主线,但一件大事总有一个易于接受并且贴近百姓生活的切入点,也就是说一则好新闻一定同时是个好故事。某地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下岗职工再创业”的系列报道。为配合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通过荧屏树立了很多下岗再就业的“明星”。这当中,很多人物的表现手法,都是用拍摄纪录片的手段来完成的,用了大量的人物的同期声、长镜头、以及长时间的跟拍,人物的形象、个性塑造非常成功,摆脱了画面配解说的陈旧人物报道形式,真正让新闻人物自己成为新闻片段的主角,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时政新闻,已经完全可以称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报道。所以,城市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创新,手段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报道,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
五、全面考虑新闻播报形式,赋予新闻人性情感
地方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要考虑对新闻播报形式的选择,如果都是画面配音、出同期,这样的报道形式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同一则新闻,报道形式的不同就会给新闻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时政新闻记者要善于捕捉镜头,善于运用画面,对一些实在不好表现的数字、方针、政策,要充分调动形象思维,配以观众喜闻乐见的画面,让大家看得不枯燥。时政消息和其他事件新闻不一样,在镜头的排列、次第、景别等方面有具体规定,不可擅作主张。
同时,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要想摆脱其空洞的外壳,就必须要赋予新闻以情感,要以百姓为本位来描述一则新闻,将人际传播的优势灌输到大众传播中来。在报道内容上尽量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把画面空间留给普通老百姓。譬如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记者可以到时政新闻一贯沿袭的生硬空洞、刻板单一、高高在上的灌输式、说教式报道,将镜头对准了老百姓,以满腔的热情和真诚反映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和最基层农民的内心独白,并以此彰显出国家政策和老百姓生活境遇的密切联系,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六、挖掘报道深度,捕捉会议新闻
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化,是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与时俱进、满足受众需求的产物,也是媒体对时政新闻优势的深入认识与挖掘。深度报道是记者抓住某一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时政新闻信息,去找相关部门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和实施情况,并做相应的长篇幅报道,以增加新闻节目的厚重感和权威性。这类深度报道新闻最好在周末播出。
与此同时,现在会议多,会议报道也多,而且很多会议报道雷同、老套、乏味且缺乏创新。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就改进会议报道这项工程来说,作者是内因,受众是外因。地方电视台在会议报道要注重实际内容,力戒形式主义。比如,报道两会时,不要把过多的篇幅花在会议程序上,而是将注意力投在代表们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议题、议案上。讲话、报告等,不要求做全面报道,而应择其要而报道。
参考文献:
[1]胡婧.如何增加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信息量[J].新闻传播.2016(11)
[2]孙佳音.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四化”创新策略探究[J].新闻传播.2016(09)
[3]刘杨拉姆.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创新与民生视角[J].新闻传播.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