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复手法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运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351464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风筝的人》自出版后,就广受世界各地的读者喜爱。在叙述感情真挚的故事过程中,书中所使用的重复这一艺术手法更是促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本文通过实际范例来分析该书作者是如何巧妙运用重复这一艺术手法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和深化主题,从而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此书。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重复;艺术效果
  小说简介
  卡勒德·胡塞尼作为一名杰出的阿富汗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追风筝的人》就是其中之一。此书一经出版,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小说背景设置在上世纪70年代,地点在阿富汗,主人公是两个男孩,一位是年龄在12岁,名叫阿米尔的阿富汗富家少爷,另一位是他的仆人,名叫哈桑,两个人在儿时感情很好。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放风筝。但是在一次斗风筝大赛后,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缝,最后彻底决裂。在那次比赛中,哈桑在为阿米尔追回他赢来的风筝过程中,遇到了几个暴徒,哈桑被殴打、凌辱,而这一切都完完全全落在躲在墙角后的阿米尔眼里,但他却始终没有走上去救哈桑。回家后,自责、后悔甚至羞愧感如梦魇一般始终纠缠着阿米尔,导致他几乎崩溃,他最终冤枉并赶走了哈桑,在那之后不久,战乱爆发,他和父亲为避难一起逃往了美国。即便是成年后,儿时的阴影也一直笼罩在阿米尔心头,而来自父亲朋友的电话,将那些他不愿提起的事情鲜活地再次展现在眼前,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踏上了暌违二十几年的故乡之路。他的归来让一个秘密终于被揭穿,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往事历历在目,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而此时他得知,哈桑和他妻子由于暴乱已经死去,留下唯一的儿子索拉博,但是却被阿塞夫当作玩物,各种欺凌。阿米尔历经生死,最后终于将索拉博救出,并排除万难,将索拉博带到美国和他们一起开始了新生活,至此,阿米尔终于实现了自我救赎。
  重复的艺术手法
  重复,最早是修辞学术语。同时,它既是诗歌中最基本的手法,也被常用于童话、民间故事、小说中。而在艺术创作中,最简单的变化方式就是重复。英国著名小说家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从词的角度、以语篇为研究基础分析了重复这一写作手法对语篇的主题深化和艺术效果。美国著名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具体的对重复进行阐述。他以《苔丝》为例,认为重复有以下类型:“首先,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言词成分的重复:词语、修辞格、外形或内在形态的描绘;以隐喻方式出现的隐秘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其次,从大处看,事件或场景在文中被复制着……最后,也是更大范围地,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重复他在其他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 (J.希利斯.米勒,2007)
  小说中重复手法的使用能够引发人去思考和体会小说的深意,从而彰显主题、实现小说的艺术效果。而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将此重复手法的效用发挥到极致。
  (一):词语的重复
  "风筝”一词在全书中重复出现了若干次。在小说中,哈桑的风筝是阿米尔,他追;阿米尔的风筝是爸爸,他追;索拉博的风筝是安定,他追。它是阿米尔和哈桑珍贵友情的象征;在童年时期,由于阿米尔自私、懦弱,他背弃了与哈桑之间的友谊;而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其实是他实现自我救赎的方式。从全书整体结构上来说,风筝就像一条绳索,将所有事件串联在一起,使小说前后连贯,使故事情节自然发展,也使小说更具艺术美。
  (二):句子的重复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全书中间断性地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去为阿米尔追风筝时,哈桑对阿米尔说的;第二次是司机法里德对为救索拉博而受伤住院的阿米尔说的;第三次,是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时对索拉博说的。哈桑将阿米尔视为他唯一的朋友,为了他的朋友他可以无私奉献他的一切,而这句由他发明的话更是他纯真、善良的最好印证,而这也是此人物留给广大读者的最深的印象。小说中法里德对阿米尔说这句话,是作者进行的侧面描写,通过阿米尔当时的激烈反应,更大程度地体现了童年所犯的错误对阿米尔的影响到底有多深。第三次这句话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再次重现和强调了哈桑的纯真和善良,使小说有了完美的结局。这种人生轨迹的循环让阿米尔实现了自我救赎,同时也使小说更具艺术美,深化了主题。
  (三):事件的重复
  在小说中,有这样的重复:
  ……但在那些垃圾之间,有两件东西让我无法移开眼光:一件是蓝风筝,倚在墙边,紧邻铁炉;另一件是哈桑的棕色灯芯绒裤,丢在那堆碎砖块上面。
  ……我合上双眼,把脸对着太阳。眼睑后面出现一小片阴影,好像用手在墙上玩影子那样,它们扭曲着,混合着,变成一副画面:哈桑的棕色灯芯绒裤子,扔在那条小巷的一堆旧砖头上面。
  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在小巷被人凌辱,而阿米尔自私、懦弱,他仅仅是躲在围墙后偷看,而后悄然离开,他对此感到愧疚、羞耻,以至于这件事成了他的梦魇。每当回忆这个场景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够从文字中体会到阿米尔那沉重的心情以及深深的愧疚感,这为后来阿米尔赶走哈桑做好了铺垫,也为阿米尔在二十几年后走上救赎的道路作好了铺垫。这种重复让我们看到凡事有因就有果,生活就是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作者对重复这一手法的灵活运用,不仅使整部小说前后连贯,而且也使其内容更具艺术美。
  结束语
  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作者使用了多种方式的重复,如词语、句子、事件的重复等等。通过对重复这一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小说前后照应,结构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也使全文更具艺术美。这正是此书如此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6。
  [2]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俊岩,译. 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2。
  [3] 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天津: 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十宗罪系列图书是王黎伟所著的悬疑小说,书中描写案件都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本文主要从作品的故事性、内容的想象力、人物心理描刻画、思想内涵及反思等方面对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案件;逻辑;社会  《十宗罪》是蜘蛛写的系列悬疑小说,内容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成,书中介绍的每个恐怖凶杀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个都是曾被媒体严密封锁,当局讳莫如深的奇案大案。这本书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欣
期刊
【摘要】:《红与黑》和《人生》描写的是中下级阶层人物于连和高加林想要突破自己所处的阶层,在试图突破的同时又遇到了极大的阻碍,而他们的突破同时都与女人有关系。路遥的作品《人生》受到司汤达《红与黑》的影响,但在创作上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自尊性格、爱情选择以及相似结局三个方面将于连和高加林进行分析比较,了解中外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异同点。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红与黑;人生  路遥的《人生
期刊
【摘要】:张爱玲与安妮宝贝,两人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却有诸多相似之处,敦凤和蓝,两个女性面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和最终命运,为我们展现了宿命论下,情感的不同归宿和人性的完全控制。  【关键词】:情感;人性;宿命  爱是一种本能的情感,人是渴望爱、依赖爱而生存的,追寻爱是人一生的目标,为了拥有爱,人隐藏真实的自己,变换不同的面目,为自己的爱找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它是宿命。  一、不同的
期刊
【摘要】:《天鵝》这部小说作为作家徐小斌的长篇力作,在爱情观上给予了我们太多可探求的方向与指示。初读这篇小说,我第一个联想到的故事就是“飞鸟与鱼”。 我们知道了飞鸟与鱼是不可以在一起的,虽然彼此相爱,但是鱼终归是水里的鱼,飞鸟终归是天上的飞鸟,飞鸟离开了那片海域,永远的再也没有回来,它并不知道,鱼亦再没有游回这片海域,它们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那段往事,那段飞鸟与鱼的故事。然而,在赛里木湖畔,两只天鹅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接轨,商品流通的同时伴随消费文化的传播。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全世界的亮点,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奢侈品市场而言,其发展速度更居于世界之首,众多外国奢侈品厂商被中国市场所吸引,纷纷进入。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奢侈品消费的第三大市场。但中国仍处于奢侈品发展的初期,从学术界到一般民众对于奢侈品是缺乏认识的,奢侈
期刊
【摘要】:20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勇于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的人生际遇和追求幸福的结局各不相同,但她们都以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使俄罗斯文学熠熠生辉。本文将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女性形象,分析她们追求幸福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经典;追求幸福;女性形象  前言  从古至今,女性的命运始终牵动着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作家的神经。然而,在19世纪之前的俄罗
期刊
【摘要】:黄柏属于传统中药的一种,功能主要显示在解毒泻火、燥湿清热方面,能够有效进行消毒,对于黄疸、盗汗等病症具有一定的疗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行业内对于黄柏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要立足黄柏的性状,全面分析其化学成分,探讨其药理作用,以期待为黄柏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黄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研究  前言  黄柏是黄皮树或者黄檗的干燥皮,其是芸香料植物。通常,被称为川黄柏或
期刊
以“日不落帝国”在十九世纪著称于世的英国,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发展长河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英国也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之一,18世纪,英国的户外运动就已经具有了许多现代体育项目的“雏形”。体育已经成为英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可知,英国的文化建设政策、文化管理体制使英国在本土文化饱满丰富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极强的民族特色。  1.英国文化特点  马冬梅在《对英国文化的初步观察与
期刊
【摘要】:从来伟人都是孤独的,贫困潦倒和不被世人理解可能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世间可能不会给他们带来多少欢乐,他们却能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在中国漫长而又灿烂的文学发展长河中,“士不遇”这一思想主题,久经不衰,受到历代士人的青睐。在汉代诗赋中,饱含“士不遇”思想的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答客难》等,这些诗赋,形成了我
期刊
【摘要】:《包氏父子》和《红与黑》都描写了父子关系,前者写的是细心呵护下的“望子成龙”的父子关系,后者写的是父权专制下的“债权债务”的父子关系。本文从母爱的缺席、小皇帝与弃儿形象以及人生悲剧这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来看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一、母爱缺席视角下的父爱观  细细解读《包氏父子》与《红与黑》两部作品,可以发现两个家庭中的母亲一直都是出于缺席状态的。《包氏父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