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将不同时期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时期对患者采取的不同心理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做相关的调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相关结论。结果: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急性期,約43%的患者表现出恐惧的症状、44%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8%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恢复期,约有12%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39%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21%的患者表现出抑郁的症状;康复后,仍有约4%的患者存在焦虑的因素、4%的患者存在抑郁的因素。结论:根据不同时期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制定出相对应的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是保证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护理;调查;护患关系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细胞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的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1】。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5例不同时期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希望找到一些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现将分析报告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9年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37~83岁,平均年龄为60岁。其中,有34例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和特异性心电图改变,6例患者的症状虽然不典型,但是心电图有改变、心肌酶学有变化。
1.2调研方法
以问卷调查法和心理状态评定法相结合【2】,在患者心肌梗死的不同时期进行评定。发放45份问卷,并100%全部回收,成为有效样本。
2心理护理疗法
2.1缓解情绪的放松疗法
首先,护士要通过精心的观察来了解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场合所表现出来的诸如紧张、激动、抑郁、急躁等异样情绪及其严重程度。然后,选择比较合适的时间和场合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交谈,来填答问卷,并对患者做出相应的评定。再次,针对患者所出现的紧张、激动、抑郁、急躁等异样情绪原因给出合理的解答和开导。在交谈中,护士应在强烈责任心的基础上以温和的语言和火一般的热情给患者以鼓励。再利用医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给患者最科学合理的护理。另外,还可以利用如松驰性训练、生物反馈技术、深呼吸、阅读、音乐疗法、想象放松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如果在运用松驰训练法中,患者仍存在紧张、激动、抑郁、急躁情况时,并伴有心跳过速、血压升高或头痛等症状时,可以利用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安定情绪、消除无助感,同时也能降低外周交感的紧张程度、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来减轻心血管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患者所出现的种种情绪上的躁动与压力。
2.2建立并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首先,作为护士,要善于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患者由于在身体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必然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容易胡思乱想、不愿面对家人、严重者甚至有自杀的倾向。相比较而言,护士对于患者是一个陌生的面孔,患者容易将自己内心当中不愿意面对家人的感受向护士倾诉。因此,护士一定要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在倾听中用目光和表情给患者以安慰与鼓励,并在适当时机给予患者必要的指导。在指导中,要让患者建立起对疾病、对家人、对生活新的认知,让他们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让积极的因素来主导患者的整个心灵。护患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将大大有利于对疾病的治愈。另外,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过后,护士要主动成为交流的主导者,在主导中发挥对患者各方面的教育作用。让患者了解什么是心肌梗死、为什么这种方法更适合患者、在患者的行住坐卧中如何能促进身体的康复等等。
3结果
对45例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急性期,约43%的患者表现出恐惧的症状、44%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8%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恢复期,约有12%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39%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21%的患者表现出抑郁的症状;康复后,仍有约4%的患者存在焦虑的因素、4%的患者存在抑郁的因素。
4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频率分布是与精神的过度紧张紧密相关联的。因为,一个人如果过度紧张或过度兴奋,都可能引起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紧张性增高,这样会使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过高,从而使血压升高、心率过速、加重了心脏的负荷程度【3】。另外,一个人的这种情绪还可能增加血栓素A2合成分泌而引起血管发生痉挛现象,导致血小板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有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会出现情绪障碍。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包括前后护理时期都相应出现了如忧愁、郁闷、惊恐或愿意享乐的心理状态。对45例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急性期,约43%的患者表现出恐惧的症状、44%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8%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在这个时期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主要是由气急或者疼痛而使患者感受到了一种无名的威胁或者濒死的感受。恢复期,约有12%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39%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21%的患者表现出抑郁的症状,康复后,仍有约4%的患者存在焦虑的因素、4%的患者存在抑郁的因素,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住院期间太过于依赖医护人员所致。
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在术前、术中、术后甚至康复回家后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跟踪与反馈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沟通给出合理的护理方案,才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玉霞,吴鹏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技巧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2):29.
[2] 杨雪.42例急性心梗患者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20):163-164.
[3]王翠莲.急性心肌梗死70例静脉溶栓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2):122.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护理;调查;护患关系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细胞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的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1】。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5例不同时期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希望找到一些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现将分析报告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9年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37~83岁,平均年龄为60岁。其中,有34例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和特异性心电图改变,6例患者的症状虽然不典型,但是心电图有改变、心肌酶学有变化。
1.2调研方法
以问卷调查法和心理状态评定法相结合【2】,在患者心肌梗死的不同时期进行评定。发放45份问卷,并100%全部回收,成为有效样本。
2心理护理疗法
2.1缓解情绪的放松疗法
首先,护士要通过精心的观察来了解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场合所表现出来的诸如紧张、激动、抑郁、急躁等异样情绪及其严重程度。然后,选择比较合适的时间和场合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交谈,来填答问卷,并对患者做出相应的评定。再次,针对患者所出现的紧张、激动、抑郁、急躁等异样情绪原因给出合理的解答和开导。在交谈中,护士应在强烈责任心的基础上以温和的语言和火一般的热情给患者以鼓励。再利用医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给患者最科学合理的护理。另外,还可以利用如松驰性训练、生物反馈技术、深呼吸、阅读、音乐疗法、想象放松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如果在运用松驰训练法中,患者仍存在紧张、激动、抑郁、急躁情况时,并伴有心跳过速、血压升高或头痛等症状时,可以利用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安定情绪、消除无助感,同时也能降低外周交感的紧张程度、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来减轻心血管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患者所出现的种种情绪上的躁动与压力。
2.2建立并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首先,作为护士,要善于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患者由于在身体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必然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容易胡思乱想、不愿面对家人、严重者甚至有自杀的倾向。相比较而言,护士对于患者是一个陌生的面孔,患者容易将自己内心当中不愿意面对家人的感受向护士倾诉。因此,护士一定要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在倾听中用目光和表情给患者以安慰与鼓励,并在适当时机给予患者必要的指导。在指导中,要让患者建立起对疾病、对家人、对生活新的认知,让他们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让积极的因素来主导患者的整个心灵。护患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将大大有利于对疾病的治愈。另外,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过后,护士要主动成为交流的主导者,在主导中发挥对患者各方面的教育作用。让患者了解什么是心肌梗死、为什么这种方法更适合患者、在患者的行住坐卧中如何能促进身体的康复等等。
3结果
对45例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急性期,约43%的患者表现出恐惧的症状、44%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8%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恢复期,约有12%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39%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21%的患者表现出抑郁的症状;康复后,仍有约4%的患者存在焦虑的因素、4%的患者存在抑郁的因素。
4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频率分布是与精神的过度紧张紧密相关联的。因为,一个人如果过度紧张或过度兴奋,都可能引起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紧张性增高,这样会使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过高,从而使血压升高、心率过速、加重了心脏的负荷程度【3】。另外,一个人的这种情绪还可能增加血栓素A2合成分泌而引起血管发生痉挛现象,导致血小板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有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会出现情绪障碍。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包括前后护理时期都相应出现了如忧愁、郁闷、惊恐或愿意享乐的心理状态。对45例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急性期,约43%的患者表现出恐惧的症状、44%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8%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在这个时期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主要是由气急或者疼痛而使患者感受到了一种无名的威胁或者濒死的感受。恢复期,约有12%的患者表现出紧张的症状、39%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21%的患者表现出抑郁的症状,康复后,仍有约4%的患者存在焦虑的因素、4%的患者存在抑郁的因素,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住院期间太过于依赖医护人员所致。
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在术前、术中、术后甚至康复回家后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跟踪与反馈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沟通给出合理的护理方案,才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玉霞,吴鹏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技巧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2):29.
[2] 杨雪.42例急性心梗患者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20):163-164.
[3]王翠莲.急性心肌梗死70例静脉溶栓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