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山积翠图》卷是清初王原祁的晚年代表作(图一),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画心尺寸:纵43.8、横338厘米;纸本设色,以水墨为主,辅以青绿浅绛。1988年由国家古书画鉴定小组鉴定为一级藏品。
王原祁(1642-1715年),清初著名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清初“四王”。因专心画学,被招供奉内廷,曾奉旨编撰《佩文斋书画谱》,任书画谱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户部侍郎,故被称为“王司农”。由于受到皇室青睐,王原祁政治地位显赫,代笔应酬画家也很多,一时之间追随者甚多,遂形成“娄东派”,其画学、画论对后世影Ⅱ向很大。
《南山积翠图》卷在构图、笔墨、设色方面都非常精妙,吴湖帆盛赞其日:“神韵第一、设色第一、笔墨第一”,同时被收藏家们品赞不绝,故也称之为“王麓台南山积翠图三绝卷”。
整幅作品贯穿着尊古、师古的理念,以传统元人三段式构图,可以看出王原祁对待传统的态度,作品上题写“仿一峰老人……等字样”,然“仿”其意韵而非形态,所谓“师古而不泥其迹”,笔墨变幻中尤见新意。
画作全景式展开,表现俯瞰中的山川起伏和烟波浩渺。笔墨古拙,色调淡雅,细碎的山石在反复的皴擦中构筑出高古清幽的意境,作者借用水面将画卷分为有机联合的三段,开卷是一带相对低矮的冈岭,逶迤连绵向远方伸展,烟波浩渺中小舟摇弋,前方山势由水面向上逐渐升高,突起一座高峻雄伟的山峰,居于画面正中;山前茂林修竹,丛林流泉点缀在坡陀之间;卷末以一组峭拔的峰丛隔水相望。
龙脉即画中气韵之源头,画中山峦、岩石、树木、泉流、屋舍、云雾等物象,有斜正、浑碎、断续、隐现等变化通过开合起伏变化组合,使整个画面聚散、疏密接连有序,具有一种浑沦微茫、精气既含蓄内敛又磅礴雄浑的气势(图二)。
在构图上,《南山积翠图》别求新意,在安适、和谐画面中以“龙脉说”贯穿整卷。起伏跌宕的山势,成为一体,富有节奏韵律,正如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论“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山峰逶迤隐现于云雾山水之间,墨色由淡入浓,墨法生拙而又劲健,干笔强调淡湿的线条使画面立体概括,山石叠加加强空间感,点苔用笔坚定有力富于变化,既墨气淋漓又筋骨齐备。作品中作者在吸取历代名家用色精华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自身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翠绿与浅绛点染交替进行皴擦。细密繁复,顺逆、转折、顿挫点线结合遒劲凝重,沉厚而不苦涩,笔法变化多样,墨中求色,色中求墨,即融会笔墨色彩,得其“气韵”。
“位置出入不在奇特,而在融洽稳当;点染笔墨,不在功力,而在超脱浑厚。古人殚精竭虑,各开生面,作用虽别,而神理则一,非惟不易学,易不亦知也。”
王原祁的画作追求笔墨、气韵、宣纸与墨色点染间的技巧,以及黑白参差的结构之美,《南山积翠图》无论是在构图还是在笔墨上,都展现出画家成熟的艺术特色。画作将石青、石绿点块,赭石等色彩交融,再将抑扬顿挫的用笔、浓淡干湿的用墨一并融和达到作品结构的复杂性,让我们看到作者视用色如同笔墨,色彩成为他皴擦点染的笔墨,在交错中使平面的画作形成三维立体影像之感。正如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曾论到“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不足、显示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即是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间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惟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渐醒出。则色有气发,不浮不滞,自然成文。非可以操心从事也”。设色即服务于笔墨,笔墨的精到才达到气韵的生动。《南山积翠图》完全实践了他画论所述,从气韵、笔墨、设色诠释了这种关系。气韵生动、笔墨精良,设色艳雅,真所谓“神韵第一、设色第一、笔墨第一”。
中国传统山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从魏晋时期,初见雏形,经过宋元的快速发展,众法齐备,直到明清时期,名家汇集,派别林立,经典之作,美不胜收。“四王”是继“吴门画派”“松江画派”之后在传统绘画基础上继续做出新拓展的重要绘画流派,其画风绵延影响达二三百年之久。王原祁作为四王画派的杰出代表,以其师古而自出机杼的理论思想,笔墨精妙的技艺成为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其一生创作颇多,影响巨大,被世人及清一代称为“画坛正宗”。在其众多传世作品中,“王麓台南山积翠图三绝卷”极具代表性。
《南山积翠图》卷前有谭泽闿题“麓台南山积翠长卷”八字,落款:“毂孙世仁兄属题辛巳大雪,谭泽闿。”(辛巳为1941年)钤“茶陵谭泽间印”朱文印,“瓶翁手毕”白文印。右下钤收藏印:“李氏爱吾庐收藏书画记”朱文印。
据卷前卷后诸人的题跋推断,手卷流传大致如下:初为晚清道光进士出身的汉军正白旗人李季云收藏,李季云曾任御史、两淮运使等职,精于鉴赏。后又人吴氏家门,再后又入上海收藏家丁惠康之手。1964年广西自治区博物馆于丁惠康处收购。
王原祁(1642-1715年),清初著名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清初“四王”。因专心画学,被招供奉内廷,曾奉旨编撰《佩文斋书画谱》,任书画谱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户部侍郎,故被称为“王司农”。由于受到皇室青睐,王原祁政治地位显赫,代笔应酬画家也很多,一时之间追随者甚多,遂形成“娄东派”,其画学、画论对后世影Ⅱ向很大。
《南山积翠图》卷在构图、笔墨、设色方面都非常精妙,吴湖帆盛赞其日:“神韵第一、设色第一、笔墨第一”,同时被收藏家们品赞不绝,故也称之为“王麓台南山积翠图三绝卷”。
整幅作品贯穿着尊古、师古的理念,以传统元人三段式构图,可以看出王原祁对待传统的态度,作品上题写“仿一峰老人……等字样”,然“仿”其意韵而非形态,所谓“师古而不泥其迹”,笔墨变幻中尤见新意。
画作全景式展开,表现俯瞰中的山川起伏和烟波浩渺。笔墨古拙,色调淡雅,细碎的山石在反复的皴擦中构筑出高古清幽的意境,作者借用水面将画卷分为有机联合的三段,开卷是一带相对低矮的冈岭,逶迤连绵向远方伸展,烟波浩渺中小舟摇弋,前方山势由水面向上逐渐升高,突起一座高峻雄伟的山峰,居于画面正中;山前茂林修竹,丛林流泉点缀在坡陀之间;卷末以一组峭拔的峰丛隔水相望。
龙脉即画中气韵之源头,画中山峦、岩石、树木、泉流、屋舍、云雾等物象,有斜正、浑碎、断续、隐现等变化通过开合起伏变化组合,使整个画面聚散、疏密接连有序,具有一种浑沦微茫、精气既含蓄内敛又磅礴雄浑的气势(图二)。
在构图上,《南山积翠图》别求新意,在安适、和谐画面中以“龙脉说”贯穿整卷。起伏跌宕的山势,成为一体,富有节奏韵律,正如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论“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山峰逶迤隐现于云雾山水之间,墨色由淡入浓,墨法生拙而又劲健,干笔强调淡湿的线条使画面立体概括,山石叠加加强空间感,点苔用笔坚定有力富于变化,既墨气淋漓又筋骨齐备。作品中作者在吸取历代名家用色精华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自身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翠绿与浅绛点染交替进行皴擦。细密繁复,顺逆、转折、顿挫点线结合遒劲凝重,沉厚而不苦涩,笔法变化多样,墨中求色,色中求墨,即融会笔墨色彩,得其“气韵”。
“位置出入不在奇特,而在融洽稳当;点染笔墨,不在功力,而在超脱浑厚。古人殚精竭虑,各开生面,作用虽别,而神理则一,非惟不易学,易不亦知也。”
王原祁的画作追求笔墨、气韵、宣纸与墨色点染间的技巧,以及黑白参差的结构之美,《南山积翠图》无论是在构图还是在笔墨上,都展现出画家成熟的艺术特色。画作将石青、石绿点块,赭石等色彩交融,再将抑扬顿挫的用笔、浓淡干湿的用墨一并融和达到作品结构的复杂性,让我们看到作者视用色如同笔墨,色彩成为他皴擦点染的笔墨,在交错中使平面的画作形成三维立体影像之感。正如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曾论到“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不足、显示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即是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间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惟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渐醒出。则色有气发,不浮不滞,自然成文。非可以操心从事也”。设色即服务于笔墨,笔墨的精到才达到气韵的生动。《南山积翠图》完全实践了他画论所述,从气韵、笔墨、设色诠释了这种关系。气韵生动、笔墨精良,设色艳雅,真所谓“神韵第一、设色第一、笔墨第一”。
中国传统山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从魏晋时期,初见雏形,经过宋元的快速发展,众法齐备,直到明清时期,名家汇集,派别林立,经典之作,美不胜收。“四王”是继“吴门画派”“松江画派”之后在传统绘画基础上继续做出新拓展的重要绘画流派,其画风绵延影响达二三百年之久。王原祁作为四王画派的杰出代表,以其师古而自出机杼的理论思想,笔墨精妙的技艺成为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其一生创作颇多,影响巨大,被世人及清一代称为“画坛正宗”。在其众多传世作品中,“王麓台南山积翠图三绝卷”极具代表性。
《南山积翠图》卷前有谭泽闿题“麓台南山积翠长卷”八字,落款:“毂孙世仁兄属题辛巳大雪,谭泽闿。”(辛巳为1941年)钤“茶陵谭泽间印”朱文印,“瓶翁手毕”白文印。右下钤收藏印:“李氏爱吾庐收藏书画记”朱文印。
据卷前卷后诸人的题跋推断,手卷流传大致如下:初为晚清道光进士出身的汉军正白旗人李季云收藏,李季云曾任御史、两淮运使等职,精于鉴赏。后又人吴氏家门,再后又入上海收藏家丁惠康之手。1964年广西自治区博物馆于丁惠康处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