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学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应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数学教学的总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这个总原则的具体体现。所谓自学能力,就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索、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自学能力,势必能引起其它多种能力的提高。数学教学中,科学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尽快掌握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这是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
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数学教学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是一门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学科,所以创新教法,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实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本人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主要从某些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面来提高自学能力的。
1.引发兴趣
教学趣味性,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一节时,先给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某点测得我校旗杆顶尖的仰角是30度,这点到旗杆底部的距离是60米,问旗杆多高?问题给出后,学生议论纷纷,都愿意知道我校旗杆到底多高。此时我指出:当你学了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后,就能得出答案。接着给出学习目标。安排学生自学。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地求知欲望进行自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趣味性的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以及教学效果是分不开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各种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智力不断得到发展,就会在成功中尝到学习的乐趣,趣味性也就自在其中了。
2.设置疑问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又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学生学业的长进,就是一个个疑问的不断产生,不断解决。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可能在所要学习的知识中找出所有的问题,提出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设置疑问,注意揭示知识矛盾,引导学生爱师、会师、多思、深思。特别要注意“于无疑处生疑”,这是使学生学会精读教材,精思教材的好方法。如我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不仅提出如何画,而且还引导学生分析所列出的表,提出当自变量取互为相反数时,对应函数值有何关系?以这两个数对为坐标的两点有何关系?画出的图象的两个分支是什么关系?通过这些疑问的提出和解答,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教学中通过不断设疑、解疑,在学生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学生便能逐步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总有这样的体会: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此往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坚持恰当设疑,并引导学生学会生疑进而通过点拔指导解疑,必定会给学生的自学带来无穷乐趣,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之目的。
3.创造优良情境
教学情境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我们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的认识是深刻的。兴趣是浓厚的,而学生往往感觉数学知识枯燥乏味、难学。这与我们创造的数学教学环境有关。首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当学会怎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作者的体会是: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能熟练自如地驾驭教材,努力做到师生的情感交融,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品质情操都要受到熏染,引起共鸣。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数学教学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显著的。其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建立起数学学习活动的“小天地”。如给学生讲些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讲些数学成就,让学生搜集一些数学信息,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开展一些画、拆、拼、剪等活动,都是可取的好方法。
4.运用比较
比较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做鉴别、辨异同。数学教学中可以比较知识是很多的。如:数、式、方程、线、角、某些概念、定理等等,都有可以比较的内容。我在教学完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及切割线定理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试通过比较找出这三个定理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三个图形和三个等积式的观察比较,把三个定理联系了起来。有的认为:使相交弦的交点P移到圆外,相交弦定理就变成了割线定理或切割线定理。也有的认为,这三个定理只是点P把弦AB、CD内分、外分的区别。最后,学生都认识到,这三个定理,只是形式的不同,实质是相同的。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很快把握要纲,印象深刻。学生一旦掌握此,自学的收益将是很大的。
5.引导观察
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不注意观察,从而使自学产生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应用于教学,本人认为:一是指对数学语言现象的观察;二是指对图形(图象)的观察。对于数学语言现象的观察是深入学习、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所必须的。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鉴别,学生对一些数学基本知识才能了然于心,难以忘却,才能学以致用。对于图形(图象)的观察,意义和作用就更大了。函数性质,正是通过观察分析而得出的。对于一些数学习题的理解,也需通过观察的感受去验证。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观察与分析的指导,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观察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安排。
6.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理解,有时就是对知识技能的提高。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获得技能。初中学生由于思维的批判性日趋增强,他们善争辩、善追问,教学中适当组织对某些问题的讨论,正好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指导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从多角度去分析,理解知识。恰当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强烈地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运用以上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数学成绩连突出,而且我所代班級其他科目成绩提高很大。最后须有指出的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当有利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数学教学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是一门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学科,所以创新教法,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实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本人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主要从某些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面来提高自学能力的。
1.引发兴趣
教学趣味性,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一节时,先给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某点测得我校旗杆顶尖的仰角是30度,这点到旗杆底部的距离是60米,问旗杆多高?问题给出后,学生议论纷纷,都愿意知道我校旗杆到底多高。此时我指出:当你学了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后,就能得出答案。接着给出学习目标。安排学生自学。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地求知欲望进行自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趣味性的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以及教学效果是分不开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各种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智力不断得到发展,就会在成功中尝到学习的乐趣,趣味性也就自在其中了。
2.设置疑问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又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学生学业的长进,就是一个个疑问的不断产生,不断解决。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可能在所要学习的知识中找出所有的问题,提出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设置疑问,注意揭示知识矛盾,引导学生爱师、会师、多思、深思。特别要注意“于无疑处生疑”,这是使学生学会精读教材,精思教材的好方法。如我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不仅提出如何画,而且还引导学生分析所列出的表,提出当自变量取互为相反数时,对应函数值有何关系?以这两个数对为坐标的两点有何关系?画出的图象的两个分支是什么关系?通过这些疑问的提出和解答,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教学中通过不断设疑、解疑,在学生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学生便能逐步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总有这样的体会: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此往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坚持恰当设疑,并引导学生学会生疑进而通过点拔指导解疑,必定会给学生的自学带来无穷乐趣,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之目的。
3.创造优良情境
教学情境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我们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的认识是深刻的。兴趣是浓厚的,而学生往往感觉数学知识枯燥乏味、难学。这与我们创造的数学教学环境有关。首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当学会怎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作者的体会是: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能熟练自如地驾驭教材,努力做到师生的情感交融,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品质情操都要受到熏染,引起共鸣。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数学教学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显著的。其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建立起数学学习活动的“小天地”。如给学生讲些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讲些数学成就,让学生搜集一些数学信息,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开展一些画、拆、拼、剪等活动,都是可取的好方法。
4.运用比较
比较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做鉴别、辨异同。数学教学中可以比较知识是很多的。如:数、式、方程、线、角、某些概念、定理等等,都有可以比较的内容。我在教学完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及切割线定理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试通过比较找出这三个定理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三个图形和三个等积式的观察比较,把三个定理联系了起来。有的认为:使相交弦的交点P移到圆外,相交弦定理就变成了割线定理或切割线定理。也有的认为,这三个定理只是点P把弦AB、CD内分、外分的区别。最后,学生都认识到,这三个定理,只是形式的不同,实质是相同的。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很快把握要纲,印象深刻。学生一旦掌握此,自学的收益将是很大的。
5.引导观察
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不注意观察,从而使自学产生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应用于教学,本人认为:一是指对数学语言现象的观察;二是指对图形(图象)的观察。对于数学语言现象的观察是深入学习、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所必须的。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鉴别,学生对一些数学基本知识才能了然于心,难以忘却,才能学以致用。对于图形(图象)的观察,意义和作用就更大了。函数性质,正是通过观察分析而得出的。对于一些数学习题的理解,也需通过观察的感受去验证。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观察与分析的指导,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观察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安排。
6.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理解,有时就是对知识技能的提高。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获得技能。初中学生由于思维的批判性日趋增强,他们善争辩、善追问,教学中适当组织对某些问题的讨论,正好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指导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从多角度去分析,理解知识。恰当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强烈地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运用以上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数学成绩连突出,而且我所代班級其他科目成绩提高很大。最后须有指出的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当有利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