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朝邑戏文剪纸是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一朵奇珍,本文从朝邑戏文剪纸艺术的起源着手,以其发展历史为主线,分析戏曲剪纸文化的民俗内涵及其自身艺术特征,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潜藏在每一幅剪纸作品背后的相关内容。关键词:戏文剪纸;历史渊源;民俗内涵;艺术特征 1
朝邑戏文剪纸的发展渊源探寻朝邑戏文剪纸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中国剪纸的历史发展开端,据文献记载,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有“桐叶封弟”的历史典故,随后又陆续呈现出诸如:“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動人景象等,无一不透露出我国剪纸文化历史之久远,内容之丰富。无论是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剪彩” 、“华胜”,当今社会中依附于不同媒介创新而成的“新剪纸艺术”,都是一种在不同层面上、不同程度上满足大众某种民俗文化生活的实用性艺术。大荔朝邑地区地处河流的交汇地带,古人曾誉之为“形胜之地”,地方戏曲“碗碗腔”发源于此,戏曲中的一招一式,点滴精髓已经渗入到当地民众的血液之中,伴随与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体现出来,朝邑戏文剪纸正是戏曲艺术等多种民俗艺术影响下的交融产物。朝邑戏文剪纸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是为大众百姓所乐于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了,这种“妇女文化”传承至今,手工艺继承人层出不穷。大荔县沙底乡王晓霞便是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曾经的她常常身揣剪刀,手拿剪纸,行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每当旅游旺季的时候就会追随广大游客于各个景区,眼睛看到哪里就剪到哪里,心里想到什么就剪出什么,随剪随卖,还曾被政府授予“文化产业带头人”的头衔。2
以民俗内涵为依据对朝邑戏文剪纸进行划分朝邑戏文剪纸作为当地民俗内涵最真实、最朴素的承载者,已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当地人们的民族精神品质和审美心理,反映我们国家深邃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2.1
岁时节日类每逢春节之时,各家各户贴窗花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寓意吉祥、平安、和顺和丰收。题材大多是以戏曲之中的元素为主,造型夸张生动,整个画面描绘地绘声绘色,只言片语间传达出当地人们辞旧迎新,并且给予未来生活以更多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以及营造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的真挚情感。进入腊月,天气逐渐变凉,转眼间阴历新年将至,节日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厚,那些巧妇们便围坐在一起,开始摆弄她们手中的剪刀,娴熟的技艺、朴素的手法使得花花绿绿的彩纸在他们手中可谓物尽其用,片刻间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就这样诞生了。恰逢正月十五之时,家家户户闹花灯、猜灯谜,每个花灯身上都贴有相应内容的剪纸,一方面起到美化作用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老百姓们对于梦想中的生活的渴望与向往。2.2
人生礼仪习俗类人生礼仪,大致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此外还包含一些诞生礼仪的习俗与仪式,如孕期、求子、祝寿等。在朝邑有个习俗,青年男女订婚之时,女方的聘礼上都要贴上喜花,它们大多数以莲和石榴为主。就连结婚所住的新房都会贴上与莲相关的团花。真正的到了结婚的时候,窗户上会贴满《抓髻娃娃》,预示着夫妻百年好合。庆贺寿辰是人生又一个极为重要的礼仪习俗,每当这时候以松、桃子、石榴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陆续出现,来表现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2.3
宗教信仰类此类剪纸主要体现人们对神灵的一些崇拜,目的是要对神明表达忠诚的感恩之心和虔诚的祝福与祈祷。朝邑戏文剪纸所祭拜之神,一部分是包含儒、佛、道三教的神祇;另一部分则是为数众多的民间所崇尚的鬼神俗说,首先是反应自然现象的各种自然界的神灵,每到旱季,当地人们为了祈求苍天大赦降下雨水,随即会剪一些“小龙入水”的图案,到了雨水众多的洪涝之际,就剪个“扫天媳妇”以求晴天;其次是源于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剪出一些具有人类特征的英雄神,文化神,目的是引领和倡导这种社会正气;最后则是平民百姓家为了保护家宅和自身民众而设立的保护神,那时,家家户户门上张贴钟馗之像或五毒符咒,求得家宅平安抵挡外来邪物。3
朝邑戏文剪纸的艺术特征3.1
造型技法朝邑戏文剪纸的艺术造型同皮影极为相似,皮影戏中的造型、动态、纹饰,面部以及各种元素间处理关系的方式方法都对朝邑戏文剪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面中的人物多以正侧面出现,正如民间人们常常给予皮影戏是一种“两只眼看一只眼”民间艺术,两者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以头顶、额头、鼻子、上下颚和后脑为外部轮廓的五个构成的基本点,长短线条交错,让人感觉到洒脱流畅的线条之美,锯齿纹、月牙纹等经典纹饰的得体运用,致使镂空部分疏密有致,富有层次较深的节奏感。对于面部的剪裁雕刻,会根据戏文中的角色进行分类与对应从而得到具体的剪裁方法。文生和旦角的脸部基本上是镂空的,行家称呼为“虚脸”,从头到脚,纵观全身,人物呈现给大家的是眉清目秀的姿态;而戏曲中所常见的花脸和丑角的头部则是稍加修剪,未经镂空的“实脸”。由于戏文剪纸本身是现实生活经过高精度概括下的产物,所以在眉、眼、口、鼻的塑造上速来比较夸张,当然在遇到一些特殊人物的构成时,都会做出或多或少的变形,比如说,有些时候会利用手臂、腿部的肌肉隆起、暴起得青筋以及五官的塑造突出人物的特殊性格,剪纸艺人经常以剪裁吊眉体现阳刚之气,平眉显示阴柔之气。3.2
色彩技法朝邑戏文剪纸以黑、紫、大红和金黄这样的单色为主,素色作为点缀。当地的戏文剪纸一般来讲用单色的红宣纸或者是黑宣纸进行剪刻,正是由于纸张颜色的单一,才能让人们察觉出戏文剪纸的精妙之处,这种方法属于用色方面的高度概括。红色寓意着吉庆、丰收和祝福,从而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彩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注意要与单纯一种颜色进行合理搭配;黑色则是大型剪纸的主要用色,因为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那就是颜色的设定要依照人物性格的本身特征而定,包公、张飞皆以黑色为主;帝王家族的人与物则以黄色为主,正是这种独特的色彩搭配,为整幅作品增添了一种情趣,烘托出一种愉悦的气氛。3.3
剪裁技法传统的朝邑剪纸在切割与雕刻时主要采用的是阴阳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阳刻法主要以塑造面部为主,此技法注重的是线与线之间的相关联性,仅仅利用镂空的方式衬托出流畅的线性的造型;所谓阴刻法主要运用在服饰和道具上,而它注重的则是线线相断,强调的是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对比,此时画面中的形象会形成正负形上的变化,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同一幅剪纸作品中综合交叉运用两种剪裁技法,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艺人们高超的技艺,使作品层次分明,繁而不乱。4
总结“端庄蕴秀丽,刚健含婀娜”,这句话是世人对朝邑戏文剪纸所具有的精巧和淳朴艺术特色的总结性评价。寓动于静艺术手法成就了如今辉煌的民间艺术。继承了影戏故事中的情节、动态、性格、情绪等重要环节的朝邑戏文剪纸成为剪纸界独具一格的门派,这种戏曲文化题材的剪纸艺术对民间美术及民俗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参考文献:[1] 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3] 英浩.浅谈作为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剪纸[N]. 2000.[4] 吴静宏.浅谈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J]. 2009.
朝邑戏文剪纸的发展渊源探寻朝邑戏文剪纸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中国剪纸的历史发展开端,据文献记载,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有“桐叶封弟”的历史典故,随后又陆续呈现出诸如:“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動人景象等,无一不透露出我国剪纸文化历史之久远,内容之丰富。无论是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剪彩” 、“华胜”,当今社会中依附于不同媒介创新而成的“新剪纸艺术”,都是一种在不同层面上、不同程度上满足大众某种民俗文化生活的实用性艺术。大荔朝邑地区地处河流的交汇地带,古人曾誉之为“形胜之地”,地方戏曲“碗碗腔”发源于此,戏曲中的一招一式,点滴精髓已经渗入到当地民众的血液之中,伴随与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体现出来,朝邑戏文剪纸正是戏曲艺术等多种民俗艺术影响下的交融产物。朝邑戏文剪纸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是为大众百姓所乐于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了,这种“妇女文化”传承至今,手工艺继承人层出不穷。大荔县沙底乡王晓霞便是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曾经的她常常身揣剪刀,手拿剪纸,行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每当旅游旺季的时候就会追随广大游客于各个景区,眼睛看到哪里就剪到哪里,心里想到什么就剪出什么,随剪随卖,还曾被政府授予“文化产业带头人”的头衔。2
以民俗内涵为依据对朝邑戏文剪纸进行划分朝邑戏文剪纸作为当地民俗内涵最真实、最朴素的承载者,已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当地人们的民族精神品质和审美心理,反映我们国家深邃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2.1
岁时节日类每逢春节之时,各家各户贴窗花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寓意吉祥、平安、和顺和丰收。题材大多是以戏曲之中的元素为主,造型夸张生动,整个画面描绘地绘声绘色,只言片语间传达出当地人们辞旧迎新,并且给予未来生活以更多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以及营造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的真挚情感。进入腊月,天气逐渐变凉,转眼间阴历新年将至,节日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厚,那些巧妇们便围坐在一起,开始摆弄她们手中的剪刀,娴熟的技艺、朴素的手法使得花花绿绿的彩纸在他们手中可谓物尽其用,片刻间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就这样诞生了。恰逢正月十五之时,家家户户闹花灯、猜灯谜,每个花灯身上都贴有相应内容的剪纸,一方面起到美化作用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老百姓们对于梦想中的生活的渴望与向往。2.2
人生礼仪习俗类人生礼仪,大致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此外还包含一些诞生礼仪的习俗与仪式,如孕期、求子、祝寿等。在朝邑有个习俗,青年男女订婚之时,女方的聘礼上都要贴上喜花,它们大多数以莲和石榴为主。就连结婚所住的新房都会贴上与莲相关的团花。真正的到了结婚的时候,窗户上会贴满《抓髻娃娃》,预示着夫妻百年好合。庆贺寿辰是人生又一个极为重要的礼仪习俗,每当这时候以松、桃子、石榴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陆续出现,来表现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2.3
宗教信仰类此类剪纸主要体现人们对神灵的一些崇拜,目的是要对神明表达忠诚的感恩之心和虔诚的祝福与祈祷。朝邑戏文剪纸所祭拜之神,一部分是包含儒、佛、道三教的神祇;另一部分则是为数众多的民间所崇尚的鬼神俗说,首先是反应自然现象的各种自然界的神灵,每到旱季,当地人们为了祈求苍天大赦降下雨水,随即会剪一些“小龙入水”的图案,到了雨水众多的洪涝之际,就剪个“扫天媳妇”以求晴天;其次是源于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剪出一些具有人类特征的英雄神,文化神,目的是引领和倡导这种社会正气;最后则是平民百姓家为了保护家宅和自身民众而设立的保护神,那时,家家户户门上张贴钟馗之像或五毒符咒,求得家宅平安抵挡外来邪物。3
朝邑戏文剪纸的艺术特征3.1
造型技法朝邑戏文剪纸的艺术造型同皮影极为相似,皮影戏中的造型、动态、纹饰,面部以及各种元素间处理关系的方式方法都对朝邑戏文剪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面中的人物多以正侧面出现,正如民间人们常常给予皮影戏是一种“两只眼看一只眼”民间艺术,两者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以头顶、额头、鼻子、上下颚和后脑为外部轮廓的五个构成的基本点,长短线条交错,让人感觉到洒脱流畅的线条之美,锯齿纹、月牙纹等经典纹饰的得体运用,致使镂空部分疏密有致,富有层次较深的节奏感。对于面部的剪裁雕刻,会根据戏文中的角色进行分类与对应从而得到具体的剪裁方法。文生和旦角的脸部基本上是镂空的,行家称呼为“虚脸”,从头到脚,纵观全身,人物呈现给大家的是眉清目秀的姿态;而戏曲中所常见的花脸和丑角的头部则是稍加修剪,未经镂空的“实脸”。由于戏文剪纸本身是现实生活经过高精度概括下的产物,所以在眉、眼、口、鼻的塑造上速来比较夸张,当然在遇到一些特殊人物的构成时,都会做出或多或少的变形,比如说,有些时候会利用手臂、腿部的肌肉隆起、暴起得青筋以及五官的塑造突出人物的特殊性格,剪纸艺人经常以剪裁吊眉体现阳刚之气,平眉显示阴柔之气。3.2
色彩技法朝邑戏文剪纸以黑、紫、大红和金黄这样的单色为主,素色作为点缀。当地的戏文剪纸一般来讲用单色的红宣纸或者是黑宣纸进行剪刻,正是由于纸张颜色的单一,才能让人们察觉出戏文剪纸的精妙之处,这种方法属于用色方面的高度概括。红色寓意着吉庆、丰收和祝福,从而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彩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注意要与单纯一种颜色进行合理搭配;黑色则是大型剪纸的主要用色,因为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那就是颜色的设定要依照人物性格的本身特征而定,包公、张飞皆以黑色为主;帝王家族的人与物则以黄色为主,正是这种独特的色彩搭配,为整幅作品增添了一种情趣,烘托出一种愉悦的气氛。3.3
剪裁技法传统的朝邑剪纸在切割与雕刻时主要采用的是阴阳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阳刻法主要以塑造面部为主,此技法注重的是线与线之间的相关联性,仅仅利用镂空的方式衬托出流畅的线性的造型;所谓阴刻法主要运用在服饰和道具上,而它注重的则是线线相断,强调的是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对比,此时画面中的形象会形成正负形上的变化,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同一幅剪纸作品中综合交叉运用两种剪裁技法,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艺人们高超的技艺,使作品层次分明,繁而不乱。4
总结“端庄蕴秀丽,刚健含婀娜”,这句话是世人对朝邑戏文剪纸所具有的精巧和淳朴艺术特色的总结性评价。寓动于静艺术手法成就了如今辉煌的民间艺术。继承了影戏故事中的情节、动态、性格、情绪等重要环节的朝邑戏文剪纸成为剪纸界独具一格的门派,这种戏曲文化题材的剪纸艺术对民间美术及民俗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参考文献:[1] 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3] 英浩.浅谈作为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剪纸[N]. 2000.[4] 吴静宏.浅谈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J].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