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分析高校教师如何正确地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教师 心理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是高校的热点,同时也是社会颇为关注的问题。在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高校教师除了做好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之外,也应该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从而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来,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然而许多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如何进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还是备感无力的。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
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大多出现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部分新生因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更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这就造成了人际交往困难,产生孤独感,缺少安全感,出现焦虑不安、寂寞失落和注意力分散等症状。进而使得有些学生感到空虚无聊,内心困惑,学习、生活失去了动力,整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再加上交际上的困难,一些学生就开始变得敏感,也开始学会逃避,学会封闭自己。
2.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
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使学生进校后学习费用增加,个人生活开支增加,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不得不考虑自身经济问题。如何合理地分配生活和学习所需的各项开支,对于缺乏处世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常常感到一筹莫展。另外,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经济状况差距要比中学时代明显得多。面对这种情况,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难免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3.信念缺失,没有人生目标
上大学之前,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是诸多学子的最大愿望,他们从没考虑过之后的事情,进入了大学,反倒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不知道想干什么、该干什么,也不清楚大学的学习是为了什么而学习,总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茫然。信念和人生目标的缺失,使得他们容易把自己围困起来,拒绝和外界的沟通和交流,采用消极的生活方式,甚至只能在虚幻的虚拟世界里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
4.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谈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分析其原因却纷繁复杂。有些学生是心理空虚,以此为消遣;有些学生是迫于心理对异性交往的需要而谈恋爱;有的学生是出于从众心理去恋爱。但在恋爱中有许多心理问题出现。例如,有的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应付众多追求者而陷入苦恼之中;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为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面临着多重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因为专业方向、社交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其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都有极高的期望,这也在无形中给大学生施加压力,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恐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同时,还背负着对家庭的深重的负罪感,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此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的学生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采用集体组织学习的方式,选用相关的心理教育书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之后,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和分组讨论的方法,加深教师们对心理教育的理解,完善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增添教师们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信心。
其次,在学生中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对新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二、三年级学生要关心他们在适应环境后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大四学生则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等问题上。就性别而言,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女生相对温和、性格内向。教师要研究男女学生这些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再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要提前开展,渗透在教学之中。当发现有的学生处于心理劣势和心理压抑状态时,教师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学生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问题疏理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如果对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仅作片面的评价,只采取命令或过度强制办法,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引起对抗,使学生走向极端。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从而取得学生的信赖;将正确的、积极的为人处世思想渗透到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矛盾和冲突;个别问题要个别解决,尊重学生的隐私,及时进行疏导,将其解决、控制在萌芽状态;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人生导师的形象。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事业。我们做为高校教师的成员,经过几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深知心理教育的重要。通过全面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系统的心理教育知识的学习,必定能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有所成效。这样,教师就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实现毫无负担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孟庆茂,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36-39。
[2]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481。
[3]孟庆茂,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结构的研究[A]。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研究[Z]。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教师 心理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是高校的热点,同时也是社会颇为关注的问题。在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高校教师除了做好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之外,也应该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从而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来,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然而许多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如何进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还是备感无力的。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
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大多出现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部分新生因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更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这就造成了人际交往困难,产生孤独感,缺少安全感,出现焦虑不安、寂寞失落和注意力分散等症状。进而使得有些学生感到空虚无聊,内心困惑,学习、生活失去了动力,整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再加上交际上的困难,一些学生就开始变得敏感,也开始学会逃避,学会封闭自己。
2.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
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使学生进校后学习费用增加,个人生活开支增加,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不得不考虑自身经济问题。如何合理地分配生活和学习所需的各项开支,对于缺乏处世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常常感到一筹莫展。另外,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经济状况差距要比中学时代明显得多。面对这种情况,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难免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3.信念缺失,没有人生目标
上大学之前,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是诸多学子的最大愿望,他们从没考虑过之后的事情,进入了大学,反倒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不知道想干什么、该干什么,也不清楚大学的学习是为了什么而学习,总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茫然。信念和人生目标的缺失,使得他们容易把自己围困起来,拒绝和外界的沟通和交流,采用消极的生活方式,甚至只能在虚幻的虚拟世界里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
4.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谈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分析其原因却纷繁复杂。有些学生是心理空虚,以此为消遣;有些学生是迫于心理对异性交往的需要而谈恋爱;有的学生是出于从众心理去恋爱。但在恋爱中有许多心理问题出现。例如,有的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应付众多追求者而陷入苦恼之中;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为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面临着多重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因为专业方向、社交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其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都有极高的期望,这也在无形中给大学生施加压力,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恐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同时,还背负着对家庭的深重的负罪感,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此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的学生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采用集体组织学习的方式,选用相关的心理教育书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之后,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和分组讨论的方法,加深教师们对心理教育的理解,完善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增添教师们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信心。
其次,在学生中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对新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二、三年级学生要关心他们在适应环境后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大四学生则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等问题上。就性别而言,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女生相对温和、性格内向。教师要研究男女学生这些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再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要提前开展,渗透在教学之中。当发现有的学生处于心理劣势和心理压抑状态时,教师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学生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问题疏理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如果对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仅作片面的评价,只采取命令或过度强制办法,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引起对抗,使学生走向极端。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从而取得学生的信赖;将正确的、积极的为人处世思想渗透到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矛盾和冲突;个别问题要个别解决,尊重学生的隐私,及时进行疏导,将其解决、控制在萌芽状态;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人生导师的形象。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事业。我们做为高校教师的成员,经过几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深知心理教育的重要。通过全面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系统的心理教育知识的学习,必定能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有所成效。这样,教师就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实现毫无负担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孟庆茂,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36-39。
[2]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481。
[3]孟庆茂,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结构的研究[A]。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研究[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