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不是独立的,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具体人物,个体社会化不仅是自己内部的需要,也是同一个社会的需要,一个人只有通过和其他人的反复接触,才能可能学会或内化社会认可的知识、行为、价值观、信仰和习惯等等。教育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一定的社会成员,把人类由个体变成社会要员,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品德与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失去独立基本生活的人,要与社会上的其他个体如何接触,因为疾病、意外使得自己“裹足不前”“足不出户”还怎么说全面发展,怎么参加平等的社会生活,因此要有像普通人那样顺利行走是视力残疾人生存最基本条件,因为行走要定向,这也是影响视力残疾人根本原因,所以这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关键词:近用;助视器;训练
关于低视力患者主要是视力、视功能的降低影响着低视力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也在慢慢增加,如白内障、青光眼、老年性黄斑病变等,都对视功能有着极大的损失。如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去治疗,还有一些无法通过手术提高视力,需要相对应的助视器来提高视功能和生活视力。
一、近用助视器设计原理
近用助视器的原理就是将目标外观变大,即增大目标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从而提高辨别能力。有四种方法可以增大视网膜成像,即产生放大作用。
1.相对体积的放大作用
在这种放大中,是目标实际的体积增大了。当目标成倍增大时,视网膜上的成像亦随之增大,视网膜上较多的视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即由更多的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入大脑,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视觉信息,能够辨认目标。
2.相对距离放大作用
也叫移近放大作用。即将目标向眼前移近而产生放大作用。当目标向眼前移近时,视网膜成像也会随之增大。
3.角性放大作用
是指目标通过光学系统后视网膜成像大小,与不通过光学系统视网膜成像大小之比。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熟知的望远镜。
4.投影放大作用
就是把目标放大投影到屏幕上,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线性放大。如同电影投影一样。
二、训练前的注意事项
指导者先根据低视力患者的自身条件制定相对于适合患者的训练计划。在制定计划前先要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助视器的原理、优缺点以及特殊功能。了解患者的自身情况多于患者沟通要知道患者的诉求和目的。训练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在一个相对轻松比较舒适的环境下进行,指导者有责任使患者以愉快、轻松接受指导训练。培养患者自信,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细心耐心的帮助患者完成训练。
三、近用助视器训练
1.定位训练
目标定位是进一步观察的前提和基础。在阅读时,要找到每一行的起始處、标题等必须要使用定位。首先先寻找目标,指导者要指导患者,以某处物体为目标,调节焦距,直到看到目标为止,以此反复训练。
2.注视训练
注视训练以定位目标训练为基础,患者掌握了定位之后,应进一步训练注视。如果患者没有中心凹视力,则要采取避开盲点,用视网膜最敏锐的区域进行阅读,如果患者使用中心凹视力,则盲点附近的目标可以看见,而患者要看的目标被挡住或者看不清,这时指导者要指导并解释要如何避免盲点,如何使用视网膜有效部分看清目标事物。
3.搜寻、扫描训练
在完成定位、注视训练后,下一步开展搜寻、扫描训练,对于今后在书本、报纸等其他印刷品、物体的找寻和扫视有重大意义。观察患者的扫视过程并要患者复述书上内容从而推断有无错行。
4.追踪训练
在患者面前拿一个小目标,使患者注视到该目标,然后指导者 患者眼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运动,患者要根据目标的移动进行追踪。之后要求患者手持目标物体,做上述训练,指导者要仔细观察患者手、眼协调动作,当目标运动时换者是否能够固视,换者追踪目标时是头及眼一起追踪,还是仅有眼球运动等。
四、案例分析
案例1
患者陈某某,男58岁,几年前患青光眼,没有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虽然后来通过手术解决了青光眼,维持了正常眼压,但由于发病时间长耽误了最佳时间病情累积影响到了视神经,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通过视野检查发现双眼仅存管状视野。发病前患者最大的爱好就是练书法,青光眼术后视力没有达到患者预期反而对生活还产许多不便,所以来我院检查希望能配一副眼镜好解决视近的问题希望还能再写上书法。我院对其进行的检查结果如下:
1.检查结果:
裸眼视力
OU:0.08 OS:0.08,
电脑验光仪结果
OD:+1.50/-0.75*70,
OS:+0.75/-1.00*55。
小瞳情况下验光
OD:+1.25/-0.75*60,
OS:+0.75/-1.25*85。
后进行插片,加镜无助,视力无明显提高。视野检查为管状视野左右,。无其他器质性病变。
2.分析:
该患者双眼矫正无明显改善加镜无助,视野10°。由于患者本人诉求希望视远,在采取了其他光学方法之后均无改善,遂像患者推荐远用助视器。但患者之前未佩戴过助视器所以还要训练助视器的应用。
3.诊断:
(1)屈光不正:双眼屈光不正
(2)视野缺损
(3)低视力:OD:0.08,OS:0.08 双眼加镜无助,管状视野。
4.训练方案
(1)定位训练:先训练配饰助视器后的目标定位训练,戴上助视器后根据指示寻找目标并定位。
(2)注视训练:指导患者固定注视到需要的地方,然后学会不同方向的注视。 (3)扫描训练:让患者从书中一行扫视过去并复述这一行所说的内容。观察患者有没有跳行、缺字、漏字等现象,随着视力逐渐提升,逐渐减小字体大小、行间距。
(4)追踪训练:给与患者眼前一个目标,并在患者眼前移动,观察患者反应。随着患者视力逐渐提升可以逐渐增加移动目标和移动速度。
考虑到患者视力较差,定位及追踪能力较差建议每日训练2次,每次约15分钟,注視及扫描能力稍强建议每日训练一次,每次约20分钟。
5.心理辅导治疗:
考虑到该患者原视力视力较好,因疾病导致生活中的视觉质量严重降低。无法承受视力急剧下降的落差,影响日常生活,致使患者内心自信心不高,治疗不积极。建议家属配合亲情辅导干预治疗,提高患者自信心。
6.家庭随访:鉴于患者行动不便,无法定期来到医院复查,建议每周随访一次。
五、总结
结合以上案列对于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低视力注视器的训练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普通光学眼镜不能明显改善患者视觉质量这一特点,使用近用助视器不仅能够改善患者不同距离的视觉需求,而且没有那么多的验配程序。极其简易、便携是近用助视器最大的特点,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性。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人群,能够最大化根据其不同的视觉需求及习惯,全面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当中的视觉质量。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涌现出了不同种类的低视力矫正辅助仪器,在与低视力患者做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为患者的需求制定相适应的训练计划,还要多留意观察患者的社会心理状态,多聆听多沟通。全社会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不仅是要用助视器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还要有来自社会、政府的大力援助来提高社会认同感,从而让低视力人群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葆忱、胡爱莲,临床低视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2月
[2]徐亮,低视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7月
[3]刘康,眼镜验光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5月
[4]孙葆忱,低视力患者生存质量与康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2月
[5]刘意、张洪波,双眼视与低视力: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关键词:近用;助视器;训练
关于低视力患者主要是视力、视功能的降低影响着低视力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也在慢慢增加,如白内障、青光眼、老年性黄斑病变等,都对视功能有着极大的损失。如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去治疗,还有一些无法通过手术提高视力,需要相对应的助视器来提高视功能和生活视力。
一、近用助视器设计原理
近用助视器的原理就是将目标外观变大,即增大目标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从而提高辨别能力。有四种方法可以增大视网膜成像,即产生放大作用。
1.相对体积的放大作用
在这种放大中,是目标实际的体积增大了。当目标成倍增大时,视网膜上的成像亦随之增大,视网膜上较多的视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即由更多的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入大脑,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视觉信息,能够辨认目标。
2.相对距离放大作用
也叫移近放大作用。即将目标向眼前移近而产生放大作用。当目标向眼前移近时,视网膜成像也会随之增大。
3.角性放大作用
是指目标通过光学系统后视网膜成像大小,与不通过光学系统视网膜成像大小之比。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熟知的望远镜。
4.投影放大作用
就是把目标放大投影到屏幕上,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线性放大。如同电影投影一样。
二、训练前的注意事项
指导者先根据低视力患者的自身条件制定相对于适合患者的训练计划。在制定计划前先要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助视器的原理、优缺点以及特殊功能。了解患者的自身情况多于患者沟通要知道患者的诉求和目的。训练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在一个相对轻松比较舒适的环境下进行,指导者有责任使患者以愉快、轻松接受指导训练。培养患者自信,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细心耐心的帮助患者完成训练。
三、近用助视器训练
1.定位训练
目标定位是进一步观察的前提和基础。在阅读时,要找到每一行的起始處、标题等必须要使用定位。首先先寻找目标,指导者要指导患者,以某处物体为目标,调节焦距,直到看到目标为止,以此反复训练。
2.注视训练
注视训练以定位目标训练为基础,患者掌握了定位之后,应进一步训练注视。如果患者没有中心凹视力,则要采取避开盲点,用视网膜最敏锐的区域进行阅读,如果患者使用中心凹视力,则盲点附近的目标可以看见,而患者要看的目标被挡住或者看不清,这时指导者要指导并解释要如何避免盲点,如何使用视网膜有效部分看清目标事物。
3.搜寻、扫描训练
在完成定位、注视训练后,下一步开展搜寻、扫描训练,对于今后在书本、报纸等其他印刷品、物体的找寻和扫视有重大意义。观察患者的扫视过程并要患者复述书上内容从而推断有无错行。
4.追踪训练
在患者面前拿一个小目标,使患者注视到该目标,然后指导者 患者眼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运动,患者要根据目标的移动进行追踪。之后要求患者手持目标物体,做上述训练,指导者要仔细观察患者手、眼协调动作,当目标运动时换者是否能够固视,换者追踪目标时是头及眼一起追踪,还是仅有眼球运动等。
四、案例分析
案例1
患者陈某某,男58岁,几年前患青光眼,没有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虽然后来通过手术解决了青光眼,维持了正常眼压,但由于发病时间长耽误了最佳时间病情累积影响到了视神经,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通过视野检查发现双眼仅存管状视野。发病前患者最大的爱好就是练书法,青光眼术后视力没有达到患者预期反而对生活还产许多不便,所以来我院检查希望能配一副眼镜好解决视近的问题希望还能再写上书法。我院对其进行的检查结果如下:
1.检查结果:
裸眼视力
OU:0.08 OS:0.08,
电脑验光仪结果
OD:+1.50/-0.75*70,
OS:+0.75/-1.00*55。
小瞳情况下验光
OD:+1.25/-0.75*60,
OS:+0.75/-1.25*85。
后进行插片,加镜无助,视力无明显提高。视野检查为管状视野左右,。无其他器质性病变。
2.分析:
该患者双眼矫正无明显改善加镜无助,视野10°。由于患者本人诉求希望视远,在采取了其他光学方法之后均无改善,遂像患者推荐远用助视器。但患者之前未佩戴过助视器所以还要训练助视器的应用。
3.诊断:
(1)屈光不正:双眼屈光不正
(2)视野缺损
(3)低视力:OD:0.08,OS:0.08 双眼加镜无助,管状视野。
4.训练方案
(1)定位训练:先训练配饰助视器后的目标定位训练,戴上助视器后根据指示寻找目标并定位。
(2)注视训练:指导患者固定注视到需要的地方,然后学会不同方向的注视。 (3)扫描训练:让患者从书中一行扫视过去并复述这一行所说的内容。观察患者有没有跳行、缺字、漏字等现象,随着视力逐渐提升,逐渐减小字体大小、行间距。
(4)追踪训练:给与患者眼前一个目标,并在患者眼前移动,观察患者反应。随着患者视力逐渐提升可以逐渐增加移动目标和移动速度。
考虑到患者视力较差,定位及追踪能力较差建议每日训练2次,每次约15分钟,注視及扫描能力稍强建议每日训练一次,每次约20分钟。
5.心理辅导治疗:
考虑到该患者原视力视力较好,因疾病导致生活中的视觉质量严重降低。无法承受视力急剧下降的落差,影响日常生活,致使患者内心自信心不高,治疗不积极。建议家属配合亲情辅导干预治疗,提高患者自信心。
6.家庭随访:鉴于患者行动不便,无法定期来到医院复查,建议每周随访一次。
五、总结
结合以上案列对于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低视力注视器的训练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普通光学眼镜不能明显改善患者视觉质量这一特点,使用近用助视器不仅能够改善患者不同距离的视觉需求,而且没有那么多的验配程序。极其简易、便携是近用助视器最大的特点,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性。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人群,能够最大化根据其不同的视觉需求及习惯,全面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当中的视觉质量。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涌现出了不同种类的低视力矫正辅助仪器,在与低视力患者做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为患者的需求制定相适应的训练计划,还要多留意观察患者的社会心理状态,多聆听多沟通。全社会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不仅是要用助视器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还要有来自社会、政府的大力援助来提高社会认同感,从而让低视力人群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葆忱、胡爱莲,临床低视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2月
[2]徐亮,低视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7月
[3]刘康,眼镜验光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5月
[4]孙葆忱,低视力患者生存质量与康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2月
[5]刘意、张洪波,双眼视与低视力: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