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画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活动,也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绘画活动中我们是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幼儿的情绪情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在绘画的空间自由的翱翔。
【关键词】幼儿绘画;自由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116-01
幼儿绘画是幼儿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幼儿绘画是幼儿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幼儿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以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儿童画,只要让孩子们自由地用个人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稚作才是儿童画最为显著的特征(张广才《儿童画是一种很高级的艺术》2006年6月10日《美术报》)”。此言对儿童画的创作过程与艺术特征作了一个简洁恰当的概括。绘画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抒发方式、创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他们在活动中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主探究与发现。
“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之美发出的由衷感叹!是对无规无矩的儿童画的质朴原始之美这一真谛的真实表达。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当他们对世界有了认识的那一刻,他们就开始了绘画:一些线条、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一些莫名的符号等。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作涂鸦的语言。对小小孩们的涂鸦,我们往往可以接受和认可,即使他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时在画画,并欣慰与孩子们那些天真的表达。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的这种认可往往发生改变:人们往往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对于画画中表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忽视。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的能力,而非锤炼他们纯熟的绘画技法。
有人对儿童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成人化思维,颜色搭配讲究,画面一味追求饱满,涂色均匀,勾线齐整,大多数是线描以后涂色,装饰性极强。画面表现形式多样,专业味道浓”(路学正《深陷“误区”的儿童画》2006年1月7日《美术报》)。这些所谓的儿童画大多经过了成人的精心辅导,甚至干脆就是代笔,离儿童自我创作已经相去甚远,如果以此作为研究儿童绘画的蓝本,无异于痴人说梦。再以此引导儿童美术教育,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误人子弟,即使提高了少数孩子的绘画表现能力,那也是以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泯灭童心、童趣为代价的,这就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正确目标。
我们常常觉得按老师的意愿画画固然很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但若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所想所见则更有意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以发挥。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要抓住孩子们创造契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了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甚至有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尝试创造时,总不停的纠正他们:“噢,这看起来不像汽车,我教你画吧。”或者是“蝴蝶怎么会说话呀,又在胡思乱想了”等等,这些批评只会带来相反效果,令孩子们觉得他不能把一件事做好,自己想的都是错的,慢慢地便会怀疑自己能力不足,便不愿创造什么了。这种缺乏自信的感覺,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成人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自信,而孩子是没有创造精神的,这样,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在童年时代便被一些没有鼓励的批评抹杀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表达。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限制或干涉。
不可否认,少数儿童确实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对画面语言的把握比较成熟,但这样的孩子只是百里挑一,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具备这样的先天素质。而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绘画,特别是在幼儿阶段,孩子们都喜欢用绘画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他们不在乎绘画的形式与语言,而对这种表达的过程乐此不疲。美术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参与美术活动,关注美术文化,在此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求完善自我。如果忽视作为常态的儿童画的“原生态”,就是忽视儿童绘画的本质,就会误导儿童美术教育走向歧途——虚假、功利。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我们让幼儿自己
画画其实也就是解放幼儿的创造力,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泛灵伦”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热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画一些人物、动物,他们就像画他们自己。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作,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幼儿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怪我,扫除了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的按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行为,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动脑,丰富孩子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提供给孩子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创造中得到快乐成果。美术教育没有既定的模式,每次在上课时都像是带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旅游,不拘形式,不择手段。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画画,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简介】杨娟(1978—),女,河南南阳人,小教一级。
【关键词】幼儿绘画;自由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116-01
幼儿绘画是幼儿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幼儿绘画是幼儿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幼儿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以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儿童画,只要让孩子们自由地用个人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稚作才是儿童画最为显著的特征(张广才《儿童画是一种很高级的艺术》2006年6月10日《美术报》)”。此言对儿童画的创作过程与艺术特征作了一个简洁恰当的概括。绘画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抒发方式、创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他们在活动中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主探究与发现。
“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之美发出的由衷感叹!是对无规无矩的儿童画的质朴原始之美这一真谛的真实表达。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当他们对世界有了认识的那一刻,他们就开始了绘画:一些线条、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一些莫名的符号等。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作涂鸦的语言。对小小孩们的涂鸦,我们往往可以接受和认可,即使他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时在画画,并欣慰与孩子们那些天真的表达。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的这种认可往往发生改变:人们往往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对于画画中表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忽视。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的能力,而非锤炼他们纯熟的绘画技法。
有人对儿童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成人化思维,颜色搭配讲究,画面一味追求饱满,涂色均匀,勾线齐整,大多数是线描以后涂色,装饰性极强。画面表现形式多样,专业味道浓”(路学正《深陷“误区”的儿童画》2006年1月7日《美术报》)。这些所谓的儿童画大多经过了成人的精心辅导,甚至干脆就是代笔,离儿童自我创作已经相去甚远,如果以此作为研究儿童绘画的蓝本,无异于痴人说梦。再以此引导儿童美术教育,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误人子弟,即使提高了少数孩子的绘画表现能力,那也是以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泯灭童心、童趣为代价的,这就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正确目标。
我们常常觉得按老师的意愿画画固然很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但若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所想所见则更有意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以发挥。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要抓住孩子们创造契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了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甚至有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尝试创造时,总不停的纠正他们:“噢,这看起来不像汽车,我教你画吧。”或者是“蝴蝶怎么会说话呀,又在胡思乱想了”等等,这些批评只会带来相反效果,令孩子们觉得他不能把一件事做好,自己想的都是错的,慢慢地便会怀疑自己能力不足,便不愿创造什么了。这种缺乏自信的感覺,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成人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自信,而孩子是没有创造精神的,这样,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在童年时代便被一些没有鼓励的批评抹杀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表达。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限制或干涉。
不可否认,少数儿童确实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对画面语言的把握比较成熟,但这样的孩子只是百里挑一,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具备这样的先天素质。而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绘画,特别是在幼儿阶段,孩子们都喜欢用绘画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他们不在乎绘画的形式与语言,而对这种表达的过程乐此不疲。美术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参与美术活动,关注美术文化,在此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求完善自我。如果忽视作为常态的儿童画的“原生态”,就是忽视儿童绘画的本质,就会误导儿童美术教育走向歧途——虚假、功利。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我们让幼儿自己
画画其实也就是解放幼儿的创造力,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泛灵伦”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热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画一些人物、动物,他们就像画他们自己。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作,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幼儿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怪我,扫除了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的按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行为,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动脑,丰富孩子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提供给孩子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创造中得到快乐成果。美术教育没有既定的模式,每次在上课时都像是带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旅游,不拘形式,不择手段。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画画,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简介】杨娟(1978—),女,河南南阳人,小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