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如何写出灵性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ai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作文中缺乏灵性,这主要源于他们的文化积淀不深。让学生开启阅读之门,以健康丰厚的人文修养,开启灵性,调动灵性,改变评价,留住灵性。让学生在作文时灵性飞扬。
  关键词:作文;阅读;生活;灵性
  
  什么是作文的灵性呢?简而言之,灵性是一种才能,是学生特有的智慧和灵气的外化。在作文中呈现为能动的创新,具体、独特的表达方式。写作文时为什么缺少灵性呢?主要是学生缺少思想的深度,文化积淀不深。“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诗外”学诗的主张,实在是一种“过来人”最有见地的创作主张。教学生写作文,不如先从“诗外”入手,以健康丰厚的人文修养为基,写出作文的灵性。
  
  一、激活灵性,使学生“心动”
  
  要想激活写作的灵性,必须具备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来自哪里?古老而又唯一的答案——阅读。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写作时,头脑里存储的大量资料便如不竭之水滚滚而出,灵感也会随之而生。那么,阅读什么比较合适呢?我觉得阅读时应开启两扇窗:古诗词阅读之窗和经典作品阅读之窗。
  1 开启古诗词的阅读之窗
  我国特有的唐诗、宋词被称为世界文学宝库的“艺术奇葩”。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集中、浓缩于其中。四声的抑扬顿挫,连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适合小学生的朗读、背诵。通过“口诵,心惟”的语感熏陶,渐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有助于语言风格的形成。同时,古诗歌独特的艺术手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异彩纷呈、意蕴深沉的用典……这些创作的技巧,通过心灵的频频感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一种无形的积淀会慢慢形成。
  在教学中,我注重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阅读。其一,坚持两个“10”。两个“10”是指每天的语文课和第二节自习课,均找出10分钟背诵古诗。或个人背诵,或集体背诵。在朗读背诵中体会诗词的语言、韵律。其二,坚持一个“味”。一个“味”是指深入的玩味。在朗读中、背诵中,学生要逐渐理解诗的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的渗透等。其三,坚持一个“涂”。“涂”即写。感悟了诗词带来的或喜悦、或感伤、或悲壮……尚不够,还要鼓励学生“信手涂鸦”。既是“信手”,写作中就要有宽松的环境。可以对古诗进行扩写,可以在文章中引用一句古诗词,可以用不同的古诗词概括要表达的东西。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自写诗词。
  古诗词阅读的效果,在一次写雪的作文训练中显现出来。学生以往写雪,多是“鹅毛般的大雪从天上飘落下来”,或是“如棉絮、似柳花”等。而此次,却赋予了雪鲜活的面容。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出雪的气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壮观奇景的雪;“深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写出雪势之大
  2 开启经典作品阅读之窗
  谈到经典作品,自然想到中外名著。但有的名著须在相应的年龄段看。如较多叙述心路历程、精神世界的就不适合小学生阅读。这里的经典是指适合并能为小学生接受的作品。阅读童话、寓言、科幻作品等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关心自然和生命。诵读散文、浅显的诗歌。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阅读成长历程、成长体会的作品,净化心灵,似同许多最有教养的人交谈。阅读科普类读物,体会科学的发展进程,篇章结构的严谨。
  进行经典作品阅读时,我本着“无为”读书,“快乐”读书的原则,做到“三性的统一”。“三性”指的是趣味性、关联性、人文性。趣味性是前提。读有用的书一直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然而很多教师、家长,总把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好书”强加给学生,不免流于一定的功利。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侧重点不同,阅读书目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自主选择。在自主阅读时,教师则为学生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还要注意关联性。它是链接、协调课内、课外阅读关系的关键环节。因为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丰富课内,关联性也便凸显出来。人文性是本源。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然而教学中我们却有失偏颇,唯考是图,过多的注重他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阅读中不能以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而要在人文性、的指导下,体验人生、陶冶情操。事实上,人文性和工具性不是独立显现的。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所以,在经典阅读中,还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写作中的灵性,以便“投入和创造”。如一次作文写《“我”的成长》。有的学生采取童话形式写一棵小树的成长经历;有的学生采取讲故事形式,写出了逆境中求生存的境遇……
  
  二、调动灵性,使学生“笔动”
  
  调动灵性,是指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笔能力。“灵感”潜能人人都有,但能够被“触发”出来,并能够被有意识地“抓住”的却很少,这是灵性远离了一定的环境,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写作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以我手写我心,调动学生的灵性。
  1 体验生活,用心感受
  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生活越丰富、实践越充分,则越有可能产生“灵感”。我们身边的生活如此地丰富多彩,而学生熟视无睹,作文时无话可说。这说明学生对生活缺乏发现、思考。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教会他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怎么教呢?我运用了迁移法。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拥有了一定的积累,拥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就具备了读的“耕耘”。进而指导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深思精思,与生活经历相结合,运用到写作中去,达到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这就获得了“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包蕴的哲理,感悟到点滴小事中所映射出的精彩,逐渐使他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和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在作文《我多希望……》中,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事物,并且有了自己的态度、观点。如浑河是否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墙体广告的设计是属于“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我们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感恩……他们身边原本平淡无奇的小事都变得那么有味道了,眼中的世界变得更加精彩了。
  2 自由表达,放飞心灵
  鲜活、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写作提供了基础,但并不等于学生能写出好的作文。这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表达欲,而不是喋喋不休地程序性的指导。我们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即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可以自主取材,自选内容,自拟题目。在教学中我分三个阶段进行训练。原始阶段,怎么想就怎么写。只要学生能动笔写,能写出来即可。提高阶段,渗透写作技巧。将写作手法运用于内容中,尝试写作时的布局谋篇、修辞表达。上升阶段,内容与写作技巧的有机结合。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训练,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如《小乌龟的泪》反映了母亲河——浑河的命运,倾注了小作者对家乡环境的关注和忧虑,从内容到写作手法让人为之耳目一新。
  
  三、留住灵性,使学生“行动”
  
  留住灵性,是指改变评价机制,创造各种条件,保持住学生已形成的写作的灵气,写作的才能。灵气的巩固绝非技术问题,他要求我们精心呵护,为学生铺设一道人文背景将灵性延续,因为灵性需要养分,灵性需要滋养。
  1 多些赏识,少些批评
  作文批改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每篇作文优点不同,有的学生擅长用词、组句,有的学生善驾驭表达方式,有的学生以布局谋篇见佳,但不论是整体的优势,还是局部的优点,我们都应多给予赞美,留住写作兴趣。如果教师一味地以挑剔的眼光,指责的口气,把作文评得一无是处,学生会逐渐失去写作兴趣,认为写作是一件难以碰触的事。所以。用鼓励的评语保持学生的写作灵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手段。在作文点评中,无论是互评、自评、师评,我都及时发现每篇作文的精彩之处及时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 鼓励创作,及时展示
  鼓励学生创作,让灵性在创作中延续、深化,是培养他们创作热情的必经之路。而为学生作品搭建展示平台,及时进行文章展示是激发学生创作的重要保障。《浪花点点》是我班主办的文学专刊,一些优秀的作文便在这里得到展示。因此,每次作文,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师生共同选出一些较好的作品,在《浪花点点》上发表。我还注意把握住每次征文的机会,推荐佳作参与评选。每次获得名次,对学生都是一种有形的鼓励,无形的鼓舞。同时,每周评选出一名“周佳作之星”,每月评选出“月佳作之星”,这一做法,推动了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开启阅读之门,将灵性植根于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中,写作时就能情动于衷,文发于外,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就会深切地感受到那汩汩流淌着的生命灵性。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新课改倡导的许多教育理念,已越来越多地在语文老师们的课堂中得到体现与深化。然而,笔者在学习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审视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想法,在贯彻到教学中去的时候,常常出现左右摇摆,好走极端的状况。那么,新课标下,教者该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支点”,把准语文教学的天平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以下思考。    一、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    教例一  《鼎湖山听泉》(第四自然段)  (1)
清茶一杯、手捧书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这般生活方式很单纯,很惬意,有品位。"三日不读,口生荆棘。"读书之癖,多年养成,不舍丢下,算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因为"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
昆虫病原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细菌产生的2种胞内晶体蛋白CipA和CipB已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稳定表达,为进一步提高该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确定工程菌摇瓶
新课程改革把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江苏省特级教师姚湘仁老师创立的布点教学法,因为发现了学的生长图及其运动规律,进而创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通过有效捕捉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正确、得当地加以开发利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分析错误、
在一台ZX195型单缸柴油机上,通过在柴油中添加甲醇含氧燃料及适量的添加剂,研究了在高原地区常用工况下含氧混合燃料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含氧混合燃料可
化学计算在高考中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进行化学计算,能使学生从量的方面来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它在考试中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考察的内容也比较广泛,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化学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具有把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推理性的计算题型,还考察到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此类试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在每年的考试中受到人们的青睐。下面就化学计算如何复习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对学生行文的方法作了越来越细的指导,可谓绞尽脑汁。但事与愿违,结果学生还是觉得思维萎缩,不会作文。究其原因,教师只是给学生作写法指导,却没有从内容入手,不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呢?    一、拓宽渠道 丰富积累    (一)观察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
通过成分分析及宏微观断口分析,研究了在变栽荷的作用下热电偶套管疲劳裂纹的产生及扩展的机理,发现套管焊接咬边引起的微观缺陷是裂纹产生和扩展的原因,并导致热电偶套管的快速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积极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选择及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学生搭建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在一些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成长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