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惠民教授 作为香港茶道总会创会会长,他以茶为伴,坚持推广“茶文化”,传播“茶文明”,以茶道总会为平台“弘扬茶艺、服务社会、以茶为本、多元发展”,已把香港茶道总会整合成为 “文化、艺术教育为主的慈善机构”,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传播中华文化,为人类送去关爱的慈善人群。
满心虔诚 情满一路
“四百人背着包,踩着单车,浩浩荡荡地,迎着朝霞,向梅州进发。不知过了多久,才抵达历史悠久的客家土楼。虽然素不相识,但好客的村民仍表示了最质朴的欢迎。他们自发取出桌台,让大家围坐休憩,我们泡茶,他们唱山歌,相互应和,感觉良好!踏上回程之前,我们把单车全部捐给当地的残疾人协会,並赠予一路上募集的捐款,行善而悦心,不亦乐乎!”单纯的邂逅,飞扬的心情,这不是一群寻古访旧的驴友,这是一群满心虔诚的茶人,用自己的方式行走,传播“茶”的文明。
描述这幅和乐景象的是叶惠民教授,香港茶道总会创会会长、著名茶道艺术大师。多年来,叶教授已编辑出版多部茶道著作,对茶有独到的看法和妙解。
据介绍,除梅州土楼之外,他选择的泡茶地点还包括加美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印尼巴厘岛的海神庙、台湾《海角七号》的拍摄地点垦丁等。其中,举行的喜马拉雅山茶会,创造了最高山峰泡茶的世界纪录;组织香江世纪茶会,吸引了一万两千名来自55个国家及地区的人士参与,创造了世界最大型茶会的纪录。致力推广茶道文化的他,带领旗下会员去过的地方不胜枚举。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一间斗室足以打发泡茶雅性,无须如此“兴师动众”,但都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正是叶惠民教授“不按常理出牌”的表现之一。关於茶文化的推广,思维活泛的他不泥古,不仿古,而有意发扬传统,使之与现代结合——开茶坊,建茶园,开茶博览,办茶比赛。他一步一步地探索创新之路,在岁月的见证之下,所参与合作的话剧《谁遣香茶挽梦回》,电视剧《茶是故乡浓》,纪录片《深度行者之茶马古道》亦逐年出炉,尤其是前两部,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进一步地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
实际上,以上的一切成果都根植於一方净土,香港茶道总会。很显然,创会以来,嗜茶、懂茶、赏茶的叶惠民教授已据此为依托,用一时无两的构思和敢为人先的创想,打破了人们对“茶人”的固有印象,引发了尝试的兴趣和求知的好奇。不过,叶惠民教授冀望呈现给众人的惊喜可远不止於此。
扶贫助弱 服务社会
围绕“弘扬茶艺、服务社会、以茶为本、多元发展”的宗旨,茶道总会於1997年正式註册成功。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未曾间断的摸索和研究,茶道总会的工作正逐渐倾向三大重心,“一为山区扶贫,二为制服团队,三为影视文化艺术。”
乍一看,似都与“茶”相去甚远,但崇尚“简单、自然”的叶惠民教授不以为然,他希望通过三者,体现“真善美”,追求更为“丰盛的人生”。他深情地说,“茶,内涵丰富,文化深远,单纯作为饮料,未免可惜,只有使之益於社会,才能实现它完整的价值。”所以,他带领一众深入山区,积极扶贫,为伤残及独居老人定期分发粮食、衣物、药品及生活用品;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带领青年义工支教;实施打井和引水工程解决严重缺水的问题;自2000年开始,收养七位孤儿,供书教学。
无疑,这样的活动别具意义,对受者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援助,对施者更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洗礼。现今,最初跟随叶教授一同前往的青少年多已长大成才,成为了建设香港的中坚力量。岁月如白驹过隙,令他不免感慨,“传承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若不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就没有根基了!”这一点,早在1990年,他已觉察,並着意引为重点,由此,“童子军”应运而生。
叶惠民教授介绍,“约有二十一支团队,一千六百名学生,但在完善之後,又添加了其他各年龄层人士,所以,最终统编为制服团队,分为幼儿团、少年团、青年团、伤健团、长者团和领袖团。”怀着一片殷切的企盼,他带领制服团队学习香江茶道、中华文化,以期培养正面的态度,积极的人生观,进而贡献社会,服务社群。
其中,最令叶惠民教授感动的莫过於伤健团,提及时,他还真诚地说道,“他们教会了我很多。”1993年,他开办了伤残人士的茶艺班,“第一天上课,便前所未有的紧张。”他还记得,有一位伤健人士这样问他,“茶道注重身段、姿态的优美,但身为残疾人,能学好这门艺术吗?”叶教授愣了一下,但很快就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意识到,这个疑惑里,饱含了残疾朋友的向往,作为一位有教无类的茶道教授,绝不应就此放棄。所以,从那一刻起,他便决定:要摆正心态,全力以赴地教好这个班。
所谓身残志坚,令他惊喜的是,伤健班的学员不仅很快学会泡茶,並且比一般人还要灵敏,其中有一位,仅能用双脚泡茶,但她茶艺尤其出众,後还成为了该会的宣传大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泡茶方式,都可以很美。”他由衷讚叹道。更重要的是,伤健朋友告诉他,“因为通过茶,他们也为茶文化的推广献出了一份力量,这令他们增强了自信,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亦可多彩丰富。”这令他欣慰,因而更加动力十足。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三年前,叶惠民教授又作创举,再一次地让人大吃一惊——培养乐坛新人,通过现代音乐推广茶文化。“说到茶,难道不应是古色古香的吗?何以与现代的通俗歌曲相互融合?”对听者的第一反应,叶惠民教授早已司空见惯,他笑答,“古时的大文豪,边饮茶吃酒,边吟诗作对,他们不也是社会的主流吗?”
为此,他从学员中抽出合适人选,创作新歌,组成“香港情怀中国风@音乐潮人”,逐步实现目标。到目前为止,已有叶慧婷、郁达人等多名歌手脱颖而出,成功进入主流乐坛,仅去年一年就获得了五个奖项。叶惠民先生解释说,“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年青人,一般每三年就是一代,所以做法每三年就有一次更新,为了跟年轻人对话交流,我们成立852UU影音文化部,专门进行培养。”运用偶像效应进行弘扬,实在新颖。相信,只要运用得宜,叶惠民先生的推广计划还将迈上新的台阶。
回顾一路,香港茶道总会的变化可谓日新月異,仅由茶而生,便延伸到了文化、艺术、慈善多个领域,发展之快,作用之强,不可估量。总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了特区政府和市民们的关注,支持与好评。香港特区前任特首董建华先生、曾荫权先生、第四任特首梁振英先生、中联办领导及社会贤达都曾到访与会见,给予鼓励。
该会成立二十四年以来,参与茶艺培训的学员已达六万多人。如此丰硕的成果,必离不开叶惠民教授苦心孤诣的领导和始终如一的支持。尤其可贵的是,面对每月不少的会务开支,时而遭遇一定的经济压力,早已结束生意,並无固定收入的他,卻从不言休,始终向着梦想,锐意坚持。
换作他人,或事业、服务统筹兼顾,但如他一般,完全投入服务者,可能为数不多。问及原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坚定表示脱口而出。他说,“这是香港狮子山下的一句名言,体现了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守望相助,努力拼搏的那种精神,可惜,发展至今,这种意识已然淡薄。”但他显然念念不忘,一直以这一精神为信仰,全身心地投入到无私的付出当中。所谓“上传下效”,学员受到他的感染,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茶道总会予以回馈。据介绍,工作走入正轨的叶慧婷就每月拿出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捐给总会,体现了一片反哺之心。
走入茶道总会,古典、现代结合,书香、茶香交织,访者深感,这里,确为一方难得的清净之地。深入其中,访者才知,它真不可小觑,文化讲座、交流会议、舞蹈排练、宾客接待、唱片录製、纪实拍摄,功能可谓一应俱全,无不体现了“以茶为本,多元发展”的宗旨。至此,当不难理解叶惠民教授的坚持了:既有这般丰盛、富饶的乐土,又何妨放棄金钱、虚名的藩篱?
【叶惠民教授,香港茶道总会创会会长,香港茶道制服团队总团长,199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9年世界傑出华人,世界茶文化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起人,中国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江西婺源茶校荣誉校长,香港特区政府职业训练局中华厨艺学院(大师级中厨课程,茶及茶宴),名字入选《中国当代茶人辞典》(1994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1997年)等。】
满心虔诚 情满一路
“四百人背着包,踩着单车,浩浩荡荡地,迎着朝霞,向梅州进发。不知过了多久,才抵达历史悠久的客家土楼。虽然素不相识,但好客的村民仍表示了最质朴的欢迎。他们自发取出桌台,让大家围坐休憩,我们泡茶,他们唱山歌,相互应和,感觉良好!踏上回程之前,我们把单车全部捐给当地的残疾人协会,並赠予一路上募集的捐款,行善而悦心,不亦乐乎!”单纯的邂逅,飞扬的心情,这不是一群寻古访旧的驴友,这是一群满心虔诚的茶人,用自己的方式行走,传播“茶”的文明。
描述这幅和乐景象的是叶惠民教授,香港茶道总会创会会长、著名茶道艺术大师。多年来,叶教授已编辑出版多部茶道著作,对茶有独到的看法和妙解。
据介绍,除梅州土楼之外,他选择的泡茶地点还包括加美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印尼巴厘岛的海神庙、台湾《海角七号》的拍摄地点垦丁等。其中,举行的喜马拉雅山茶会,创造了最高山峰泡茶的世界纪录;组织香江世纪茶会,吸引了一万两千名来自55个国家及地区的人士参与,创造了世界最大型茶会的纪录。致力推广茶道文化的他,带领旗下会员去过的地方不胜枚举。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一间斗室足以打发泡茶雅性,无须如此“兴师动众”,但都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正是叶惠民教授“不按常理出牌”的表现之一。关於茶文化的推广,思维活泛的他不泥古,不仿古,而有意发扬传统,使之与现代结合——开茶坊,建茶园,开茶博览,办茶比赛。他一步一步地探索创新之路,在岁月的见证之下,所参与合作的话剧《谁遣香茶挽梦回》,电视剧《茶是故乡浓》,纪录片《深度行者之茶马古道》亦逐年出炉,尤其是前两部,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进一步地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
实际上,以上的一切成果都根植於一方净土,香港茶道总会。很显然,创会以来,嗜茶、懂茶、赏茶的叶惠民教授已据此为依托,用一时无两的构思和敢为人先的创想,打破了人们对“茶人”的固有印象,引发了尝试的兴趣和求知的好奇。不过,叶惠民教授冀望呈现给众人的惊喜可远不止於此。
扶贫助弱 服务社会
围绕“弘扬茶艺、服务社会、以茶为本、多元发展”的宗旨,茶道总会於1997年正式註册成功。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未曾间断的摸索和研究,茶道总会的工作正逐渐倾向三大重心,“一为山区扶贫,二为制服团队,三为影视文化艺术。”
乍一看,似都与“茶”相去甚远,但崇尚“简单、自然”的叶惠民教授不以为然,他希望通过三者,体现“真善美”,追求更为“丰盛的人生”。他深情地说,“茶,内涵丰富,文化深远,单纯作为饮料,未免可惜,只有使之益於社会,才能实现它完整的价值。”所以,他带领一众深入山区,积极扶贫,为伤残及独居老人定期分发粮食、衣物、药品及生活用品;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带领青年义工支教;实施打井和引水工程解决严重缺水的问题;自2000年开始,收养七位孤儿,供书教学。
无疑,这样的活动别具意义,对受者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援助,对施者更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洗礼。现今,最初跟随叶教授一同前往的青少年多已长大成才,成为了建设香港的中坚力量。岁月如白驹过隙,令他不免感慨,“传承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若不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就没有根基了!”这一点,早在1990年,他已觉察,並着意引为重点,由此,“童子军”应运而生。
叶惠民教授介绍,“约有二十一支团队,一千六百名学生,但在完善之後,又添加了其他各年龄层人士,所以,最终统编为制服团队,分为幼儿团、少年团、青年团、伤健团、长者团和领袖团。”怀着一片殷切的企盼,他带领制服团队学习香江茶道、中华文化,以期培养正面的态度,积极的人生观,进而贡献社会,服务社群。
其中,最令叶惠民教授感动的莫过於伤健团,提及时,他还真诚地说道,“他们教会了我很多。”1993年,他开办了伤残人士的茶艺班,“第一天上课,便前所未有的紧张。”他还记得,有一位伤健人士这样问他,“茶道注重身段、姿态的优美,但身为残疾人,能学好这门艺术吗?”叶教授愣了一下,但很快就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意识到,这个疑惑里,饱含了残疾朋友的向往,作为一位有教无类的茶道教授,绝不应就此放棄。所以,从那一刻起,他便决定:要摆正心态,全力以赴地教好这个班。
所谓身残志坚,令他惊喜的是,伤健班的学员不仅很快学会泡茶,並且比一般人还要灵敏,其中有一位,仅能用双脚泡茶,但她茶艺尤其出众,後还成为了该会的宣传大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泡茶方式,都可以很美。”他由衷讚叹道。更重要的是,伤健朋友告诉他,“因为通过茶,他们也为茶文化的推广献出了一份力量,这令他们增强了自信,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亦可多彩丰富。”这令他欣慰,因而更加动力十足。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三年前,叶惠民教授又作创举,再一次地让人大吃一惊——培养乐坛新人,通过现代音乐推广茶文化。“说到茶,难道不应是古色古香的吗?何以与现代的通俗歌曲相互融合?”对听者的第一反应,叶惠民教授早已司空见惯,他笑答,“古时的大文豪,边饮茶吃酒,边吟诗作对,他们不也是社会的主流吗?”
为此,他从学员中抽出合适人选,创作新歌,组成“香港情怀中国风@音乐潮人”,逐步实现目标。到目前为止,已有叶慧婷、郁达人等多名歌手脱颖而出,成功进入主流乐坛,仅去年一年就获得了五个奖项。叶惠民先生解释说,“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年青人,一般每三年就是一代,所以做法每三年就有一次更新,为了跟年轻人对话交流,我们成立852UU影音文化部,专门进行培养。”运用偶像效应进行弘扬,实在新颖。相信,只要运用得宜,叶惠民先生的推广计划还将迈上新的台阶。
回顾一路,香港茶道总会的变化可谓日新月異,仅由茶而生,便延伸到了文化、艺术、慈善多个领域,发展之快,作用之强,不可估量。总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了特区政府和市民们的关注,支持与好评。香港特区前任特首董建华先生、曾荫权先生、第四任特首梁振英先生、中联办领导及社会贤达都曾到访与会见,给予鼓励。
该会成立二十四年以来,参与茶艺培训的学员已达六万多人。如此丰硕的成果,必离不开叶惠民教授苦心孤诣的领导和始终如一的支持。尤其可贵的是,面对每月不少的会务开支,时而遭遇一定的经济压力,早已结束生意,並无固定收入的他,卻从不言休,始终向着梦想,锐意坚持。
换作他人,或事业、服务统筹兼顾,但如他一般,完全投入服务者,可能为数不多。问及原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坚定表示脱口而出。他说,“这是香港狮子山下的一句名言,体现了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守望相助,努力拼搏的那种精神,可惜,发展至今,这种意识已然淡薄。”但他显然念念不忘,一直以这一精神为信仰,全身心地投入到无私的付出当中。所谓“上传下效”,学员受到他的感染,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茶道总会予以回馈。据介绍,工作走入正轨的叶慧婷就每月拿出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捐给总会,体现了一片反哺之心。
走入茶道总会,古典、现代结合,书香、茶香交织,访者深感,这里,确为一方难得的清净之地。深入其中,访者才知,它真不可小觑,文化讲座、交流会议、舞蹈排练、宾客接待、唱片录製、纪实拍摄,功能可谓一应俱全,无不体现了“以茶为本,多元发展”的宗旨。至此,当不难理解叶惠民教授的坚持了:既有这般丰盛、富饶的乐土,又何妨放棄金钱、虚名的藩篱?
【叶惠民教授,香港茶道总会创会会长,香港茶道制服团队总团长,199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9年世界傑出华人,世界茶文化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起人,中国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江西婺源茶校荣誉校长,香港特区政府职业训练局中华厨艺学院(大师级中厨课程,茶及茶宴),名字入选《中国当代茶人辞典》(1994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1997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