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媒 情似海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uo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惠民教授 作为香港茶道总会创会会长,他以茶为伴,坚持推广“茶文化”,传播“茶文明”,以茶道总会为平台“弘扬茶艺、服务社会、以茶为本、多元发展”,已把香港茶道总会整合成为 “文化、艺术教育为主的慈善机构”,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传播中华文化,为人类送去关爱的慈善人群。
  满心虔诚 情满一路
  “四百人背着包,踩着单车,浩浩荡荡地,迎着朝霞,向梅州进发。不知过了多久,才抵达历史悠久的客家土楼。虽然素不相识,但好客的村民仍表示了最质朴的欢迎。他们自发取出桌台,让大家围坐休憩,我们泡茶,他们唱山歌,相互应和,感觉良好!踏上回程之前,我们把单车全部捐给当地的残疾人协会,並赠予一路上募集的捐款,行善而悦心,不亦乐乎!”单纯的邂逅,飞扬的心情,这不是一群寻古访旧的驴友,这是一群满心虔诚的茶人,用自己的方式行走,传播“茶”的文明。
  描述这幅和乐景象的是叶惠民教授,香港茶道总会创会会长、著名茶道艺术大师。多年来,叶教授已编辑出版多部茶道著作,对茶有独到的看法和妙解。
  据介绍,除梅州土楼之外,他选择的泡茶地点还包括加美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印尼巴厘岛的海神庙、台湾《海角七号》的拍摄地点垦丁等。其中,举行的喜马拉雅山茶会,创造了最高山峰泡茶的世界纪录;组织香江世纪茶会,吸引了一万两千名来自55个国家及地区的人士参与,创造了世界最大型茶会的纪录。致力推广茶道文化的他,带领旗下会员去过的地方不胜枚举。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一间斗室足以打发泡茶雅性,无须如此“兴师动众”,但都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正是叶惠民教授“不按常理出牌”的表现之一。关於茶文化的推广,思维活泛的他不泥古,不仿古,而有意发扬传统,使之与现代结合——开茶坊,建茶园,开茶博览,办茶比赛。他一步一步地探索创新之路,在岁月的见证之下,所参与合作的话剧《谁遣香茶挽梦回》,电视剧《茶是故乡浓》,纪录片《深度行者之茶马古道》亦逐年出炉,尤其是前两部,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进一步地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
  实际上,以上的一切成果都根植於一方净土,香港茶道总会。很显然,创会以来,嗜茶、懂茶、赏茶的叶惠民教授已据此为依托,用一时无两的构思和敢为人先的创想,打破了人们对“茶人”的固有印象,引发了尝试的兴趣和求知的好奇。不过,叶惠民教授冀望呈现给众人的惊喜可远不止於此。
  扶贫助弱 服务社会
  围绕“弘扬茶艺、服务社会、以茶为本、多元发展”的宗旨,茶道总会於1997年正式註册成功。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未曾间断的摸索和研究,茶道总会的工作正逐渐倾向三大重心,“一为山区扶贫,二为制服团队,三为影视文化艺术。”
  乍一看,似都与“茶”相去甚远,但崇尚“简单、自然”的叶惠民教授不以为然,他希望通过三者,体现“真善美”,追求更为“丰盛的人生”。他深情地说,“茶,内涵丰富,文化深远,单纯作为饮料,未免可惜,只有使之益於社会,才能实现它完整的价值。”所以,他带领一众深入山区,积极扶贫,为伤残及独居老人定期分发粮食、衣物、药品及生活用品;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带领青年义工支教;实施打井和引水工程解决严重缺水的问题;自2000年开始,收养七位孤儿,供书教学。
  无疑,这样的活动别具意义,对受者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援助,对施者更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洗礼。现今,最初跟随叶教授一同前往的青少年多已长大成才,成为了建设香港的中坚力量。岁月如白驹过隙,令他不免感慨,“传承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若不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就没有根基了!”这一点,早在1990年,他已觉察,並着意引为重点,由此,“童子军”应运而生。
  叶惠民教授介绍,“约有二十一支团队,一千六百名学生,但在完善之後,又添加了其他各年龄层人士,所以,最终统编为制服团队,分为幼儿团、少年团、青年团、伤健团、长者团和领袖团。”怀着一片殷切的企盼,他带领制服团队学习香江茶道、中华文化,以期培养正面的态度,积极的人生观,进而贡献社会,服务社群。
  其中,最令叶惠民教授感动的莫过於伤健团,提及时,他还真诚地说道,“他们教会了我很多。”1993年,他开办了伤残人士的茶艺班,“第一天上课,便前所未有的紧张。”他还记得,有一位伤健人士这样问他,“茶道注重身段、姿态的优美,但身为残疾人,能学好这门艺术吗?”叶教授愣了一下,但很快就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意识到,这个疑惑里,饱含了残疾朋友的向往,作为一位有教无类的茶道教授,绝不应就此放棄。所以,从那一刻起,他便决定:要摆正心态,全力以赴地教好这个班。
  所谓身残志坚,令他惊喜的是,伤健班的学员不仅很快学会泡茶,並且比一般人还要灵敏,其中有一位,仅能用双脚泡茶,但她茶艺尤其出众,後还成为了该会的宣传大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泡茶方式,都可以很美。”他由衷讚叹道。更重要的是,伤健朋友告诉他,“因为通过茶,他们也为茶文化的推广献出了一份力量,这令他们增强了自信,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亦可多彩丰富。”这令他欣慰,因而更加动力十足。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三年前,叶惠民教授又作创举,再一次地让人大吃一惊——培养乐坛新人,通过现代音乐推广茶文化。“说到茶,难道不应是古色古香的吗?何以与现代的通俗歌曲相互融合?”对听者的第一反应,叶惠民教授早已司空见惯,他笑答,“古时的大文豪,边饮茶吃酒,边吟诗作对,他们不也是社会的主流吗?”
  为此,他从学员中抽出合适人选,创作新歌,组成“香港情怀中国风@音乐潮人”,逐步实现目标。到目前为止,已有叶慧婷、郁达人等多名歌手脱颖而出,成功进入主流乐坛,仅去年一年就获得了五个奖项。叶惠民先生解释说,“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年青人,一般每三年就是一代,所以做法每三年就有一次更新,为了跟年轻人对话交流,我们成立852UU影音文化部,专门进行培养。”运用偶像效应进行弘扬,实在新颖。相信,只要运用得宜,叶惠民先生的推广计划还将迈上新的台阶。
  回顾一路,香港茶道总会的变化可谓日新月異,仅由茶而生,便延伸到了文化、艺术、慈善多个领域,发展之快,作用之强,不可估量。总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了特区政府和市民们的关注,支持与好评。香港特区前任特首董建华先生、曾荫权先生、第四任特首梁振英先生、中联办领导及社会贤达都曾到访与会见,给予鼓励。
  该会成立二十四年以来,参与茶艺培训的学员已达六万多人。如此丰硕的成果,必离不开叶惠民教授苦心孤诣的领导和始终如一的支持。尤其可贵的是,面对每月不少的会务开支,时而遭遇一定的经济压力,早已结束生意,並无固定收入的他,卻从不言休,始终向着梦想,锐意坚持。
  换作他人,或事业、服务统筹兼顾,但如他一般,完全投入服务者,可能为数不多。问及原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坚定表示脱口而出。他说,“这是香港狮子山下的一句名言,体现了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守望相助,努力拼搏的那种精神,可惜,发展至今,这种意识已然淡薄。”但他显然念念不忘,一直以这一精神为信仰,全身心地投入到无私的付出当中。所谓“上传下效”,学员受到他的感染,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茶道总会予以回馈。据介绍,工作走入正轨的叶慧婷就每月拿出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捐给总会,体现了一片反哺之心。
  走入茶道总会,古典、现代结合,书香、茶香交织,访者深感,这里,确为一方难得的清净之地。深入其中,访者才知,它真不可小觑,文化讲座、交流会议、舞蹈排练、宾客接待、唱片录製、纪实拍摄,功能可谓一应俱全,无不体现了“以茶为本,多元发展”的宗旨。至此,当不难理解叶惠民教授的坚持了:既有这般丰盛、富饶的乐土,又何妨放棄金钱、虚名的藩篱?
  【叶惠民教授,香港茶道总会创会会长,香港茶道制服团队总团长,199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9年世界傑出华人,世界茶文化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起人,中国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江西婺源茶校荣誉校长,香港特区政府职业训练局中华厨艺学院(大师级中厨课程,茶及茶宴),名字入选《中国当代茶人辞典》(1994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1997年)等。】
其他文献
石汉基先生,人称“文化书使”石景宜博士的长子。他年青时代即受父亲赠书报国的深远影响,三十多年前开始参与父亲的各种捐赠书籍活动;父亲辞世後,秉承先父的“书使精神”,情切桑梓,继续赠书,支持文化事业;更秉持其父毕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广中华文化艺术之遗愿,成功举办了颇具规模、意义非凡的“石景宜博士盃——华厦书画创作大赛”,旨在“沟通两岸文化交流,致力建立书香社会”,为此付诸了大量心力,令人可讚可佩! 
期刊
陶正汉先生是现居香港的印尼爱国华侨,他担任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常务会董兼会务发展部副部长,致力发展中印(尼)两国关係。二○○九年,正值他八十大寿,他收到了远在北京的堂弟、原体育学院击剑队教练陶金汉先生的祝贺信函,信中不仅将其所做的贡献一一列举,还说:“祝愿您继续保持乐观的态度。”乐观,就是这位健谈长者所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  【陶正汉先生,印尼爱国华侨,归国前在印尼参与多项爱国进步工作。
期刊
陈国民博士,三十年前在香港创立“德国宝”公司,历经三十载精心打造,“德国宝”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香港知名品牌。在品牌塑造的理念里,陈国民博士有着成功而又独到的经验与体会。总结事业成功的经验,可谓各种因素汇聚的结果,但其中关键离不开他数十年来对品牌的重视与坚持、经营眼光的精凖和创新求变,又源自於他内心的真诚、善良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十载苦磨一剑 只为打磨百年品牌  “三十年苦
期刊
何伯陶先生是周大福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物,周大福珠宝公司首席珠宝设计师,香港珠宝业设计界前辈,人称“陶叔”。15岁,他进入周大福;时光倒流至50年以前,周大福所售产品几乎皆出自其设计;近几年,他又对龙的设计情有独锺,将东方龙文化艺术演绎得熠熠生辉,这一切都源於他对艺术设计的热衷与不断超越。他认为创意来自於生活,必须於生活之中细緻观察、深入思考;他崇尚完美,只设计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他只认定今天,於每一
期刊
李鋈麟博士,是一位从艰难环境中走出来的志士,勤力拼搏,坚定梦想,以长远眼光与卓越能力开创了辉煌的人生事业,在经营中践行着一位企业家的责任与胸怀。艰难困苦,玉汝於成。他真切地关怀着社会弱势群体,在服务与奉献中,帮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慈悲化无明,以博爱与梦想成就人生的华彩篇章。  璀璨烟火,绽放博爱与梦想  2012年农历初二晚八点,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一年一度的新年烟火表演璀璨上演,吸引了逾二
期刊
罗杰英先生进入钟表业已达53年,多年的经验积累,令他成为行业的专家与前辈。自学徒出身,到十余家表行的管理者,他以诚信为本,稳健为基,走过了岁月的荆棘和坎坷,迎来了业绩的丰盈和人生的充实。他做人诚恳、经营诚实,以信誉赢得客源。他敢於尝试,所以不畏不惧,以多元发展力葆企业活力!  创业路脚踏实地 待顾客诚信为本  罗杰英先生说话慢条斯理,语气波澜不惊,给人的直观印象温和而诚挚。“我中学刚刚毕业,便进入
期刊
依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的提名,国务院2012年6月28日任命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主要官员。  任命情况如下:任命林郑月娥(女)为政务司司长;任命曾俊华为财政司司长;任命袁国强为律政司司长;任命邓国威为公务员事务局局长;任命曾德成为民政事务局局长;任命黎栋国为保安局局长;任命谭志源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任命高永文为食物及卫生局局长;任命陈家
期刊
游秉基医师是一位中华医学的执业者与弘扬者。学医出身的他,将行医济世作为自己的人生坚守。创办秉宗现代化中医学研究院,积极传授中医技艺,以实际行动推动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认可中医、传承中医。而对於这样一门道法自然的千年精粹,医德仍是根本。在他看来,悬壶济世的理想,应是每一位中医师的追求。  道法自然 千年流传  游秉基先生在广州医学院接受医学教育,毕业後先是在广州行医,後於1993年来到香港。他回忆说
期刊
李汉雄先生 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认认真真,服务踏踏实实。他的身影总是忙忙碌碌,但是,他的每一分付出都实实在在,每一次奉献都真心实意。无论是回馈桑梓,敦睦乡谊,还是服务社区,惠泽大众,他一肩挑起责任,以真诚的态度和广博的心胸,无私奉献。在这条“以善为本,以施为乐”的人生之路上,在细微处他演绎着人生的大气魄,释放着人格之美的魅力。  服务社区甘之如饴  当人们提起香港的时候,首先跃入脑海大概是她的繁华璀
期刊
周厚德先生为人和蔼淳朴,做事脚踏实地,从他身上透露出一种传统中国人民的憨直与勤劳。五十年来,他早出晚归,任劳任怨,在“德记鲜肉店”为广大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诚然,他没有光鲜的外表,却拥有一颗善良、热情、质朴的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捐助善款,支持教育,扶助乡亲。在俗世生活中,他以“知足常乐”的心态,一砖一瓦建构属於他的世界。  勤劳朴实,谨守“德记”质量  周厚德先生出生於江门,196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