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神话:发现、演绎、突破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joyjoy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神话”导入,认识英雄
  师:上课前来考考大家,看这是什么?(教师依次出现三幅神话故事的图片)
  生:《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师:这三个故事都是什么故事?
  生:神话故事。(教师板书)
  师:这些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位英雄一样的神。“盘古开天辟地”中是谁?
  生:《盘古开天辟地》中的盘古。
  生:《精卫填海》中的精卫。
  生:《夸父追日》中的夸父。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则神话故事,题目是——
  生:(齐答)嫦娥奔月。
  师:题目读得很准,为什么这里的“奔”读“bèn”?
  生:因为嫦娥直接奔向月亮。
  师:也就是说,嫦娥是有明确的目的地的,她的目的地是月亮,所以读“嫦娥奔月”。(生齐读课题)
  师:这则神话故事中也有英雄般的神。预习过课文了,你知道是谁吗?
  生:嫦娥、后羿。
  师:是的,这两个都是英雄一般的神。但神话故事中不仅有英雄一般的神,还有其他人物,譬如反面人物,是谁?
  生:逢蒙。
  师:来,咱们来写一写这两个字。(师板书“逢蒙”他姓——逢páng,“蒙”字中间还有一个短横。齐读——
  生:逢蒙。
  【点评】神话故事折射出历代民众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英雄人物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王老师从认识英雄人物及反面人物入手,开始神话阅读的精神之旅,简单而有悬念。对“奔、逢”的读音指导,极有必要。
  二、 复述情节,把握“因果”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课文围绕这些人物讲了哪些内容?
  生: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
  师:后来怎么啦?
  生:后羿射下来了九个太阳。
  师:概括的时候一定要简洁。谁?
  生:后羿。
  师:干什么?
  生:射日。
  师:(板书:后羿射日)还有吗?
  生:逢蒙拜后羿为师。
  师:简单一点。
  生:逢蒙拜师。
  生:逢蒙抢药。(师板书)
  生:嫦娥吃药。
  师:“吃”还不足以表现当时人物的状况。文中有一个字用得最恰当。是——
  生:“吞”。
  师:对了,嫦娥吞药。(师板书)
  生:嫦娥奔月。(师板书)
  生:后羿追月。
  师:他是在追月,但实际上他在追月亮上的……
  生:嫦娥。
  师:那是他的——
  生:妻子。后羿追妻。
  师:对。(师板书:后羿追妻)还有吗?
  生:西王母送药。
  师:(教师板书)这里还有两个空,谁来填一下。
  生:乡亲们想念嫦娥。
  师:所以,他们遥遥地祝福。简单一点,我们就用“乡亲遥祝”。(师板书)还有一个。
  生:嫦娥经常接济穷苦的乡亲们。
  师:不错。嫦娥接济乡亲。(师板书:接济乡亲)什么是“接济”?
  生:救助。
  师:对。同学们抬头看一下黑板,我们刚才将一篇课文读成了9个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后羿射日、逢蒙拜师、接济百姓、王母送药、逢蒙抢药、嫦娥吞药、嫦娥奔月、后羿追妻、乡亲遥祝。
  师:这就是故事的情节。(师板书:情节)情节是用一系列的事件连缀而成的。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复述《嫦娥奔月》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将一个小标题用一、两句话来说,王老师给大家降低难度,分组合作复述。(学生练习)
  师:现在,请三个同学讲述这则故事。
  生1: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百姓们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后羿爬上昆仑山,“嗖——嗖”射掉了九个太阳。乡亲们都很敬重后羿,很多人都拜后羿为师,其中就有一个逢蒙。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好,经常接济穷苦的乡亲们。(师点头赞许)
  生2:西王母给后羿送来了一丸仙药,据说吃了能长生不老。可逢蒙知道了,他便趁后羿不在家,晚上去抢药。嫦娥为了不让逢蒙得到,便一口将仙药吞了下去。
  师:好!最后结果呢?
  生3:嫦娥吞了药,便神仙般地奔向了月亮。后羿外出回来后,没有看到嫦娥,很着急。后来他看到妻子在月亮上,便追了上去,可怎么也追不上。后来乡亲们很想念嫦娥,便遥遥地为她祝福。
  师:很好。我们将一篇长长的文章,通过三个同学的口讲了出来,这就是抓住要点讲故事。刚才在听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我发现这故事里面有很多的“因果”关系。什么叫“因果”?“因果”,就是“因为……所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去找一找!
  生:因为天上有十个太阳,乡亲们生活不下去了。
  师:所以才有了——(生: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
  师:她找到了一件事情里面的因果。还有吗?
  生:因为逢蒙知道了后羿得到了一颗仙丹,所以才有了他去抢药。
  师:还有吗?
  生:因为后羿射日,所以逢蒙才会拜后羿为师。
  师:他找到了事与事之间的因果。不过,后羿射日不仅有逢蒙拜师这个果,还有另外一个果。
  生:所以乡亲们很尊敬他。
  生:所以西王母送给他一丸仙药。
  师:原来一个“因”会有好几个“果”。还有吗?
  生:因为嫦娥对乡亲们很好,所以乡亲们才会遥遥地祝福嫦娥。
  师:对,嫦娥接济乡亲们。不过,这个“果”,不仅是因为这个“因”,还有一个“因”。找一找。   生:嫦娥吞了药,防止逢蒙胡作非为。
  师:是的,几个“因”才会有这一个“果”。
  生:因为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才让她把它藏在百宝匣里。
  师:是啊,夫妻情感何等的深厚啊!
  生:因为嫦娥美丽善良,所以经常接济贫苦的乡亲们。
  生:因为嫦娥吞了仙药,所以才飘飘悠悠地飞向月宫。
  生: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后羿追妻。
  师:说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情节是有因果的(师板书“有因果”)。赶紧利用这些因果,记住这九个小标题。
  师:本来还要请大家借助这九个有因果关系的小标题,来讲述这个故事。但课堂时间有限,请大家回去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行吗?
  生:(齐声回答)行!
  【点评】这一个教学板块安排了三项语文活动:概括事件、复述故事、因果联系。神话故事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人物众多,事件错综复杂,这是对读者阅读思路的一种考验。王老师引导学生用“概括”的方式,梳理出故事中的9个事件,用9个四字词语表述,简明扼要,其后的分组复述便水到渠成。学生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一般都停留于此,即知晓故事的一连串事件,能读会讲。然而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往前迈一步:这些事件之间有何关联?王老师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将这9个事件关联起来,串成了故事曲折动人的情节。所谓情节,就是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这样的关联让学生读到了熟悉中的陌生,领悟了神话故事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是一种语文教学中的专业阅读,一种从文学作品构思中衍生出来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复杂作品的阅读建构,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故事时的情节构思。
  三、 聚焦“突变”,创造性复述
  师:神话故事中的情节不仅有因果,为了吸引人,还具有曲折性,这就有了“突变”。(师板书“有突变”)什么叫“突变”?
  生:突然改变。
  师:是啊!后羿和嫦娥的命运发生了突然的改变。是什么事让他们有了改变?
  生:西王母给后羿送了一丸仙药,逢蒙才会抢药,嫦娥才会奔月。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读完后告诉我,逢蒙留在你心中的是什么?(生自读思考)
  生:逢蒙是个奸诈贪婪的人。
  师:为什么说逢蒙很奸诈?
  生:因为他故意装病,留了下来,去抢药。
  师:是啊,他太“奸诈”了。来,咱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师板书并强调写法;生书空)奸诈,奸,女字旁,旁边是个“干”字;诈,言字旁。读这个词。(生读)
  生:他还是一个贪婪的人。因为他知道后羿有药,就去抢。
  师:他为什么要去抢?
  生:他是为了想升天成仙。
  师:那仙药可是宝贝,所以“贪”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贝”(教师板书)。婪,上面是个“林”,下面是个“女”。
  师:来我们一起来形容一下这个逢蒙。
  生:(齐读)奸诈贪婪。
  师:同学们看这句话。(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文字显绿)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逢蒙?
  生:他威逼嫦娥。
  师:很好,他读到了一个关键词。一起读——
  生:威逼。
  师:逢蒙会怎样威逼嫦娥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生:如果你不交出仙药,我就杀了你。
  师:逢蒙用嫦娥的性命来威胁逼迫。
  生:你如果不把仙药交出来,我就让你和后羿永远分开,还将乡亲们全部杀掉。
  师:面对逢蒙的种种威逼,嫦娥是如何应对的呢?浏览这一段,用一个词来回答。
  生:周旋。
  师:什么叫“周旋”?
  生:用聊天的方式来拖延时间。
  师:他说到了关键的地方,那就是拖延时间。好,我来当逢蒙,你们来当机智的嫦娥。我们来演一演。
  师:嫦娥,快把仙药交出来?不然我要你的命!
  生1:你要仙药干什么?
  师:废话,当然是长生不老,升天成仙。
  生1:你成仙干什么呢?
  师:你老问这么多为什么干吗呢?赶紧把仙药交出来。谁再来“周旋”一下。
  生2:你最近过得好吗?
  师:明白了,她在转移话题。不过这个嫦娥有点傻,谁来机智地周旋一番?
  生3:仙药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
  师:推了个一干二净,聪明。再不交出来,后羿的命就没了,乡亲们可就要遭殃了。其实嫦娥的周旋是为了不将仙药交给这种奸诈贪婪的人。文中有一句话交代了嫦娥的心里想法。我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师:这是一句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谁来换一种说法?
  生: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是要害更多的人的。
  师: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
  师:你能读出强烈的语气吗?
  生:(读)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反问的语气不够强烈)
  师:谁来读得比他强烈?
  生: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师: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嫦娥与奸诈贪婪、穷凶极恶的逢蒙周旋着。来拿起笔,写一写,就写“威逼”——“周旋”,写一个来回即可。一个来回就是逢蒙说一段话,嫦娥是如何应对的。(生写)
  师:(提醒)有的时候,威胁不仅有语言,还有动作、神情。
  生:(交流)逢蒙双眼一瞪,抽出宝剑说:“嫦娥,快把仙药拿出来!”嫦娥说:“什么仙药啊?我不知道。”   师:他不仅有威逼的语言,还有什么?
  生:还有动作。
  师:对,抽出宝剑。不过这个动作可以写得更好,他把宝剑指向哪里?
  生:指着嫦娥的喉咙。
  师:对,架在了嫦娥的脖子上。不仅有动作,还有什么?
  生:神情。
  师:有了这神情,就将逢蒙的穷凶极恶表现了出来。谁再来说一说?
  生:逢蒙将宝剑指向嫦娥,一瞪眼说:“快把仙药交出来,不然你就没命了!”嫦娥装出一脸不知的样子,说:“没有啊,你是听错了吧。那只是谣传罢了,不是什么仙药。”
  师:说得真好,真是个机智的嫦娥。语言与神情完全匹配。
  师:(总结)这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口耳相传的文学。它能一直流传至今,全靠讲故事的人,一代一代传下来,不过讲故事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的会讲得概括一点,像这段文字一样,用两个词语就概括了;有的会讲得具体一点。像同学们一样,将那两个词语具体化一点。下了课之后,同学们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将这一段讲得具体一点。
  【点评】教材中的神话故事,经过改编之后,某些细节被简缩了,而这却留下了阅读想象的空间,也为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王老师切准这一个情节突转的关键点,创设了一个创造性讲述的言语实践活动,既是对故事情节的具体化,又是一种言语创造实践,锻炼学生的想象性讲述能力。而这,正合神话故事口耳相传的秘诀。
  【总评】《嫦娥奔月》一类的经典神话,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教学这些老故事,简单重复故事内容或者情节,难以吸引学生。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找到新的生长点。这取决于教师对老故事的解读水平和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准确定位。王文亮老师的这一节课,超越了故事内容的重复性教学,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老故事教出了新东西,新在何处呢?
  其一,新在“因果关系”的发现。与一般老师不同的是,王老师教学生“以词概括事件”,一连用了9个四字词语,将零散的、混沌的、整体的故事,分解为有序的一连串事件,既梳理了复杂故事的脉络,又为有序复述故事作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学生的自然阅读对故事往往囫囵吞枣,分不清故事中究竟发生了几个事件,复述时常常纠缠不清,或遗漏,或错位,或含糊。经分解之后,以9个词语为线索来复述,便清晰可见。这样的教与不教,效果自然不同了。分解故事便是促进有序复述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又指导学生将9个事件关联起来,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发现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了情节的内涵。这又是一个阅读神话小说的生长点。学生自己阅读,不太会将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勾勒出来,作深入的思考,而教学正是促使学生养成关联性思考的阅读习惯。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借助情节地图,绘制情节的起落变化,更能帮助学生领悟事件与情节的关系。
  其二,新在“想象讲述”的演绎。神话故事口耳相传,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及情境,选择不同的讲述方式,可以概述,可以演绎。教材文本提供的是一个“摹本”,教学中可以借以作不同的讲述活动,甚至改编成课本剧等。王老师选取的是想象性讲述,将“威逼与周旋”的斗争演绎一回。这个言语活动需要学生丰富而合理的想象,锻炼了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言语能力。教学中,教师对人物的种种表现加以适时的点拨,如威逼的动作与神态,周旋的话语与神情等。这样一个演绎性的讲述,不同于原文复述,是一种活动场面的创造性描述,营造的是一个紧张而激烈的争斗氛围,可以增强故事的紧张感。这个实践点选择得比较出人意料,而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人感觉新鲜,充满挑战性。如果想象一个乡亲如何思念嫦娥的场面,就显得平庸乏味了。可见,设计一个具有原创意味的细节讲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其三,新在“神话套路”的突破。神话故事的阅读教学,常常落入朗读、表演、拓展阅读等套路,对学生来说失去新鲜感与生长力。如何在学生熟知神话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到新的东西,获得新的发展,需要教学的智慧和突破的勇气。王老师将小说阅读知识引入教学,出示了诸如“事件与情节、因果关系、情节突变”等相关概念,并设计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在概括、复述、联缀、讲述等言语活动中,领悟这些概念的内涵,将神话阅读提升到一个理性自觉的层面。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老的神话,源于教学的不竭创造。
  (王文亮,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教导副主任,江阴市学科带头人;薛法根,特级教师,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一、 以情为线,梳理全文  大凡文学作品,总有引线贯串其中。那么,《黄河的主人》引线是什么?黄河?主人?通读全文后,皆被否定!随着解读的逐步细化,“我”渐入眼帘,作者将自身置入文中,却又似乎若隐若现。教学时,我和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探讨:  师:现在我们可以初步确定,作者描写了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和艄公。其实,他将自己也置身于文中了,请找一找文中描写“我”的有关语句。(学生浏览全文,很快找出两处:1.
期刊
笔者在绘本习作“翻转课堂”中,以目标导航,借力视频,在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试图实现观察力的“翻转”。  一、 建构:利用“翻转课堂”,巧妙设置观察内容  1. 以观察能力目标为“纵轴”,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根据儿童的思维、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中观察类的习作归类梳理,以观察能力目标为“纵轴”,精简观察能力点,借助绘本,精选观察内容,形成“各年级绘本习作观察能力目标分层渗透计划”。  2.
期刊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文,应该从语言入手,也应该回归到语言的运用。  一、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 教学目标偏差,过度解读文本思想内容。不可否认,将课文内容理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仍然是当下语文课堂中
期刊
前段时间,我细细品读了朱永新教授写的《致教师》一书,书中那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回信,给我专业成长莫大的鼓舞,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那充满智慧的思想和亲切易懂的话语,消除了我的职业疲惫,我整个身心仿佛在阳光的沐浴下再次焕发起自觉成长的力量。  战胜疲惫感  说实话,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小记者站、节日庆典、作家来校、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平日里繁琐的事耗费了我很多精力,一个字,累;而作为毕业班的
期刊
自从我向全班同学大力推荐《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之后,学生便投入了痴迷的阅读之中。一个月之后,在全区阅读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以这本书的阅读为基础,执教了一节名为《想象的世界:无奇不有》的课外阅读交流课。多种形式的交流,多种方式的表达,在交流中深化了阅读感受、升华了阅读体验。  【设计思考】  (一) 走进书本:了解其人、其事  《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通过对德国探险家、冒险家明希豪森男爵一系列奇遇
期刊
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笔调简洁,细节传神,一如女作家茹志娟的文风,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事物的本质。反复阅读此文,更有一种樟树即人、人即樟树的强烈感觉。“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课文的开篇就点明了所要描写的主体,并留下悬念,引发读者阅读期待;结尾“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可谓余音绕梁,含蓄蕴藉,让人回味,引人
期刊
安 慰  狮子迷路了  谁去送它回家  鳄鱼哭了  谁给它一块手帕  灰熊寂寞了  谁去陪它聊天  犀牛受伤了  谁去给它包扎  鲨鱼害怕了  谁去亲亲它  但愿我们的爱  任何地方都能到达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五味太郎有一个绘本,很有意思,名字叫《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说的是鳄鱼生了一颗蛀牙,可是很怕看医生,心惊胆战地去医院,让医生给他治疗。然而,医生见病人是鳄鱼,更加害怕。两人怀着同样的心情完成
期刊
苏格拉底在《最大的麦穗》一文中的智慧,是从一件平凡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并且将这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别人。下面就以三年级的散文《槐乡五月》谈谈中年级散文教学的最大麦穗。  一、 以言逮意  引导学生以言逮意,离不开 “读”。首先,从“得意”的角度来看,在朗读中,“意”的形象会越来越饱满、情感会越来越丰富,仿佛文本中的这人、这物、这景、这情,就在眼前。其次,从“得言”的角度来看,言
期刊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若是一味地从结构分解、笔画组成的角度来识字、写字,原本意蕴深远、趣味盎然的汉字就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符号,认识汉字就是一次枯燥无味的痛苦历程。何不回归汉字的本真,发掘汉字内在的神韵,用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学习语文呢?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下的一篇阅读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向我们描述了宝岛台湾蝴蝶谷的迷人风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发现修订后的“实施建议”中对话的主体由“三者”变为了“四者”,这多出的一员就是“教科书编者”。实践证明,“教科书编者”在教学中的位置不可或缺。优秀文章层出不穷、浩如烟海,但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却数量有限。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一册书也就二十来篇吧,哪篇文章被选人教材,有怎样的教学价值,适合哪个年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