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年秋季陕西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本文从自己身处落后山区高中,对自己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便大家进行探讨讨论,共同推进落后山区高中数学课改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山区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探讨
陕西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所选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我参加了省、市两次培训和三次研讨,结合自己实际教学,遇到和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归纳与分析。
问题一:理念的转变问题。新理念的课改教材改变了“以往编写的数学教材对学生学习的规律研究不够”的情况,统一安排教材重难点,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规律,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在内容的呈现上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加探究性,讲究启发性,便于学生由感知到理知上的自学。为了利用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切实改进教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多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多思,多动手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的实际问题,学习数学建模,用数学的思维观念认识周围世界的各类现象。过去教师习惯把课本的知识教给学生,把问题教给学生去怎样分析怎样解答。学生也习惯问题由老师提出,老师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处理。新课改则要求老师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而这也成为了最困惑老师和学生的问题。老师担心以前都由自己去教会学生怎样分析、怎样处理、怎样解答,很多老师自己当年刚开始教数学时也是费了很大劲很多时间,甚至经过一至两轮的教学才弄明白分析、处理、解答的原因及策略。而现在则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发现问题,去探究怎样分析、处理、解答,学生能行吗?学生呢,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课改已经好几年了,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到高中后仍然是习惯由老师教他们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分析、处理、解答,甚至有许多学生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像以前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如何发现发现问题,怎样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老师是好老师,而能按课改理念去引导他们怎样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老师是不行的老师。这实际就是老师和学生的理念还没能转变过来的原因。
问题二:浅入与深出的问题。深入浅出经常用来称赞一个老师把课本上比较深奥的知识、道理用比较浅显的语言把它讲透彻,让学生听明白。新课改后数学必修教材的编写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的知识入手点都很低,以此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但是知识的入手点低,并不意味学习的内容和能力要求的降低,相反知识内容要求并没降低,能力要求比以前更高,学生往往反映教材的知识、例题自己觉得能学明白,但一到解决习题就没办法了,考试也考不好。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浅入与深出的问题:教材知识入手点很低,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要求却很高。
问题三:条块知识连贯与间断的问题。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有五本必修教材,必修教材里的内容是各条块知识的基础部分,进一步的知识又在选修教材里学习。这样一来造成一个突出问题:某条块知识基础知识刚上路,结果停下来又学其他知识,等到学习选修教材这一条块进一步的知识时,前面的基础知识又忘的差不多了。学生反映好像什么都学了,可好像又什么都不会。如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必修课中的《立体几何初步》和《解析几何初步》都只学了基础知识,此时若進一步学习,对学生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知识和思想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但此时却停下来,一年后才又开始立体几何中的几何体和解析几何圆锥曲线学习,一年后学习时学生把前面的基础知识几乎已经忘完,更别说当时刚刚建立的学习这些条块知识的思想方法了。
问题四:每节课的大容量与山区学生知识、基础差距大的问题。课改后的新教材除开每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容显得较少而简单外,以后的每节课就显得容量大而真正能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时间几乎没有了。2007年12月我们参加了一次省课改研讨会,会上请了两位在数学课改教学中的名师上课改示范课,学生是西科一中(是主持人介绍的,也有可能我们听错了)高一学生。其中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函数应用,而那节课整整上了一小时十分钟,从当时的课堂反应来看,那些学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学生,如果按那位老师那样上课,我们的学生两个小时都上不下来这节课。2008年4月左右我们参加了安康市教研室组织的课改研讨会,研讨会中上课的学生是安康中学高一的学生,我们再次深深感受到差距:课堂容量很大,我们处在落后的山区,学生的知识、基础差距很大,按课改理念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课堂内容很难完成。
以上四点是我在实施高中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中感触最深,也是最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希望通过我对这些实际问题的归纳分析,能引起专家和同行的注意并进行探讨讨论,从而达到共同推进落后山区高中数学课改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山区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探讨
陕西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所选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我参加了省、市两次培训和三次研讨,结合自己实际教学,遇到和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归纳与分析。
问题一:理念的转变问题。新理念的课改教材改变了“以往编写的数学教材对学生学习的规律研究不够”的情况,统一安排教材重难点,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规律,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在内容的呈现上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加探究性,讲究启发性,便于学生由感知到理知上的自学。为了利用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切实改进教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多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多思,多动手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的实际问题,学习数学建模,用数学的思维观念认识周围世界的各类现象。过去教师习惯把课本的知识教给学生,把问题教给学生去怎样分析怎样解答。学生也习惯问题由老师提出,老师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处理。新课改则要求老师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而这也成为了最困惑老师和学生的问题。老师担心以前都由自己去教会学生怎样分析、怎样处理、怎样解答,很多老师自己当年刚开始教数学时也是费了很大劲很多时间,甚至经过一至两轮的教学才弄明白分析、处理、解答的原因及策略。而现在则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发现问题,去探究怎样分析、处理、解答,学生能行吗?学生呢,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课改已经好几年了,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到高中后仍然是习惯由老师教他们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分析、处理、解答,甚至有许多学生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像以前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如何发现发现问题,怎样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老师是好老师,而能按课改理念去引导他们怎样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老师是不行的老师。这实际就是老师和学生的理念还没能转变过来的原因。
问题二:浅入与深出的问题。深入浅出经常用来称赞一个老师把课本上比较深奥的知识、道理用比较浅显的语言把它讲透彻,让学生听明白。新课改后数学必修教材的编写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的知识入手点都很低,以此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但是知识的入手点低,并不意味学习的内容和能力要求的降低,相反知识内容要求并没降低,能力要求比以前更高,学生往往反映教材的知识、例题自己觉得能学明白,但一到解决习题就没办法了,考试也考不好。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浅入与深出的问题:教材知识入手点很低,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要求却很高。
问题三:条块知识连贯与间断的问题。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有五本必修教材,必修教材里的内容是各条块知识的基础部分,进一步的知识又在选修教材里学习。这样一来造成一个突出问题:某条块知识基础知识刚上路,结果停下来又学其他知识,等到学习选修教材这一条块进一步的知识时,前面的基础知识又忘的差不多了。学生反映好像什么都学了,可好像又什么都不会。如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必修课中的《立体几何初步》和《解析几何初步》都只学了基础知识,此时若進一步学习,对学生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知识和思想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但此时却停下来,一年后才又开始立体几何中的几何体和解析几何圆锥曲线学习,一年后学习时学生把前面的基础知识几乎已经忘完,更别说当时刚刚建立的学习这些条块知识的思想方法了。
问题四:每节课的大容量与山区学生知识、基础差距大的问题。课改后的新教材除开每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容显得较少而简单外,以后的每节课就显得容量大而真正能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时间几乎没有了。2007年12月我们参加了一次省课改研讨会,会上请了两位在数学课改教学中的名师上课改示范课,学生是西科一中(是主持人介绍的,也有可能我们听错了)高一学生。其中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函数应用,而那节课整整上了一小时十分钟,从当时的课堂反应来看,那些学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学生,如果按那位老师那样上课,我们的学生两个小时都上不下来这节课。2008年4月左右我们参加了安康市教研室组织的课改研讨会,研讨会中上课的学生是安康中学高一的学生,我们再次深深感受到差距:课堂容量很大,我们处在落后的山区,学生的知识、基础差距很大,按课改理念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课堂内容很难完成。
以上四点是我在实施高中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中感触最深,也是最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希望通过我对这些实际问题的归纳分析,能引起专家和同行的注意并进行探讨讨论,从而达到共同推进落后山区高中数学课改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