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体就是如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这个要求,我认为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并富有成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农村初中,孩子们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近年来,留守儿童进入了初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教师必须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困生。对待学困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第三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事实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
学习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储备和智慧有关,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求知欲密切相关。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创设情境?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要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多用鼓励的语言,以宽容心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优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着眼于诱导,培养学习兴趣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扭曲变形,“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语文变了味。因此,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地把语文知识由浅入深地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主动去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在教学中可有机运用“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知识竞赛法”等加以引导。
3.着重于点拨,变“难学”为“易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中学生“画龙”——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教师“点睛”——老师的精要点拨。“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不是真龙。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于漪老师曾说:“‘睛’乃关键之笔,传神之笔,‘点’与不‘点’,迥然不同。点睛之龙,破壁而去,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仍留于壁,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死活之别。这一‘点’,点出了要旨,赋予了生命,起了质的变化。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教”,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应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要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1.让学生学会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有兴趣可言?采取一种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熟悉每一个故事的背景,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爱恨情愁的思想感情。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进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的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原始的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课下去做这些工作,就会剥夺学生课外自学的权力,同时也夺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的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某种情感,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火。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老师真挚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言,得到的是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仁人都践行者这一颠扑不破的育人真理。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于今天方兴未艾的新课改语文教学,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柳菊兴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
2.张淑芬《明用方致学,亲师乃信道——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素质教育杂志》)
3.王开荣 《兴趣决定成败》(《贵州教育科研》总第9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体就是如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这个要求,我认为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并富有成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农村初中,孩子们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近年来,留守儿童进入了初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教师必须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困生。对待学困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第三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事实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
学习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储备和智慧有关,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求知欲密切相关。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创设情境?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要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多用鼓励的语言,以宽容心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优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着眼于诱导,培养学习兴趣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扭曲变形,“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语文变了味。因此,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地把语文知识由浅入深地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主动去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在教学中可有机运用“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知识竞赛法”等加以引导。
3.着重于点拨,变“难学”为“易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中学生“画龙”——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教师“点睛”——老师的精要点拨。“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不是真龙。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于漪老师曾说:“‘睛’乃关键之笔,传神之笔,‘点’与不‘点’,迥然不同。点睛之龙,破壁而去,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仍留于壁,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死活之别。这一‘点’,点出了要旨,赋予了生命,起了质的变化。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教”,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应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要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1.让学生学会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有兴趣可言?采取一种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熟悉每一个故事的背景,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爱恨情愁的思想感情。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进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的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原始的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课下去做这些工作,就会剥夺学生课外自学的权力,同时也夺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的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某种情感,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火。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老师真挚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言,得到的是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仁人都践行者这一颠扑不破的育人真理。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于今天方兴未艾的新课改语文教学,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柳菊兴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
2.张淑芬《明用方致学,亲师乃信道——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素质教育杂志》)
3.王开荣 《兴趣决定成败》(《贵州教育科研》总第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