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是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化学用语具有简明直观、概括力强的优点,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初中化学学习启蒙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分化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出现的化学用语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掌握化学用语的教学规律、方法、和特点是实现初中化学双基教学的关键。那么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成功地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和内涵,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呢?结合十几年来的化学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化学用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就几个问题。
一、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概念的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化学教学中核心概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我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对化学课程标准中概念教学的意义、要求理解不够,习惯偏重于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习惯运用严谨的逻辑表述的教学方法,总觉得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才能让学生理解,结果适得其反,让学生越学越觉得学不懂。我在以前的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还偏重于知识的灌输,较少考虑学生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加上一些化学概念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得、抽象的化学概念失去兴趣。因此我认为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遵循从感知到理解,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化学概念的教学还要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结合,要和物质的性质学习性结合,注意从形象到抽象的过度。如在原子、分子这些抽象概念的教学中,要恰当的运用图片、分子模型、特别是用多媒体分子动画模拟来描述原子、分子,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二、在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氧气、水、二氧化碳)入手,带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渐认识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介绍新的物质,并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只要有个初步印象即可。等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元素符号、化合价后,对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掌握便水到渠成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从序言开始,在学生丝毫没有原子结构、元素、元素符号、化合价这些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就让学生靠写、读、死记硬背记住课本上出现的物质的化学式和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间化学反应的式子,由于急于求成,没有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抹杀了一部分学生对化学这门新课程的兴趣,给自己的教学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总结经验后我认为:每天把新课中出现的元素符号、物质的化学式作简单的介绍后,让学生可以在课上记住,也可以根据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把需要掌握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统筹安排,平均分配到每天去记忆,上课时注意复习、检查,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讲的很清楚,第一步,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第二步,按照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第三步,注明反应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我在以前的教学中,讲完书写步骤和例式,在课上练习几个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接下来就让学生到课下把学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整理后写出来,靠多写、多记、多练的方法把化学方程式掌握好。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很乏味,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效果也不好,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经过摸索和认真反思,我认为要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一些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在讲完本节后,安排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后来完成效化学方程式果好。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要想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得自己动手找铁丝、制氧气,学生既完成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又动脑设计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步骤,体验整个实验过程,很好的强化了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的知识,同时加深了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颜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次试验,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将很难忘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掌握化学用语的教学规律、方法、和特点是实现初中化学双基教学的关键。那么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成功地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和内涵,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呢?结合十几年来的化学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化学用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就几个问题。
一、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概念的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化学教学中核心概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我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对化学课程标准中概念教学的意义、要求理解不够,习惯偏重于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习惯运用严谨的逻辑表述的教学方法,总觉得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才能让学生理解,结果适得其反,让学生越学越觉得学不懂。我在以前的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还偏重于知识的灌输,较少考虑学生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加上一些化学概念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得、抽象的化学概念失去兴趣。因此我认为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遵循从感知到理解,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化学概念的教学还要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结合,要和物质的性质学习性结合,注意从形象到抽象的过度。如在原子、分子这些抽象概念的教学中,要恰当的运用图片、分子模型、特别是用多媒体分子动画模拟来描述原子、分子,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二、在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氧气、水、二氧化碳)入手,带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渐认识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介绍新的物质,并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只要有个初步印象即可。等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元素符号、化合价后,对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掌握便水到渠成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从序言开始,在学生丝毫没有原子结构、元素、元素符号、化合价这些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就让学生靠写、读、死记硬背记住课本上出现的物质的化学式和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间化学反应的式子,由于急于求成,没有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抹杀了一部分学生对化学这门新课程的兴趣,给自己的教学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总结经验后我认为:每天把新课中出现的元素符号、物质的化学式作简单的介绍后,让学生可以在课上记住,也可以根据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把需要掌握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统筹安排,平均分配到每天去记忆,上课时注意复习、检查,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讲的很清楚,第一步,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第二步,按照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第三步,注明反应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我在以前的教学中,讲完书写步骤和例式,在课上练习几个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接下来就让学生到课下把学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整理后写出来,靠多写、多记、多练的方法把化学方程式掌握好。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很乏味,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效果也不好,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经过摸索和认真反思,我认为要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一些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在讲完本节后,安排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后来完成效化学方程式果好。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要想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得自己动手找铁丝、制氧气,学生既完成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又动脑设计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步骤,体验整个实验过程,很好的强化了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的知识,同时加深了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颜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次试验,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将很难忘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